風箏還在飛,追風箏的人還一直在追

        小說的主人公阿米爾是阿富汗一個小鎮上的富家少爺,擁有着萬貫家財,享受着物質上的極大豐足,然而看起來應該幸福的他卻並不快樂,因爲他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卻永遠也無法得到——父愛。


        母親生他時難產而亡,從小便缺乏母愛的他一直渴望可以的到父親的愛。他做任何事似乎都有一個目的,討好父親,希望可以得到父親的哪怕一點點的關注。他是孤獨的,在家裏始終是一個邊緣人一樣的存在。正如那一句話所說:我們只是生活在同一所房子,僅此而已。你永遠也無法感受到我的存在,即使我是那樣的拼盡全力。

        或許你也很奇怪,天下父母都是愛兒女的,爲何他父親竟這樣無視自己兒子的存在呢?一切事情皆有緣由,看似不合理的事情背後總是隱藏着驚人的祕密。

        阿米爾家的僕人阿里是與他父親從小一起長大的,他們在一起擁有過快樂的童年,但是由於宗教以及種族的因素,在他父親眼裏,阿里永遠也不會成爲朋友。即使他們曾經比真正的朋友還要好那樣擁有過美好的時光。阿里是卑微的,似乎卑微的人就應該一切都是最差的,可是阿里卻擁有一個美貌的妻子。戲劇化的事情就那樣開始了。在一次意外中,阿米爾的父親與阿里的妻子發生了私情。就那麼一次,所有的一切就轉變了軌道,哈桑出生了。

        儘管理智上他父親不能把阿里當朋友,但是情感上他對於阿里是無比愧疚的。他對不起哈桑,哈桑是他的兒子,他擁有着無上的財富,卻無法正大光明的對哈桑好。他恨自己,看到阿米爾的優沃生活,他更覺得虧欠哈桑。他不能對哈桑好,更不想對阿米爾好。因爲阿米爾過的越好,他心裏便越自責,越難過。阿米爾自然而然的成爲了父親情感上的犧牲品。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阿米爾和哈桑終究走上了他們父親們的老路。他們是那麼的親密無間,卻永遠無法成爲朋友。如果說得到父親的愛是阿米爾所追求的那隻風箏,那麼,得到阿米爾的友情便是哈桑心目中的那隻風箏。只是,他們拼命的追啊,追啊,直到筋疲力盡。卻最終仍是無法得償所願。

        在一次風箏節上,阿米爾早早的便準備一展身手,奪得冠軍。因爲他覺得只要自己取得冠軍,父親就會喜歡自己。而哈桑就是那個永遠站在他身後支持他的人。“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他的承諾。


        追風箏時哈桑被一個地痞無賴玷污,卻始終不肯放棄風箏,而阿米爾趕來,看到眼前這一幕,懦弱的他始終不敢站出來。他甚至都感覺到哈桑看到了自己,可他還是沒有勇氣,他就那樣逃走了。留哈桑在這裏,受盡凌辱,就像一個被玩弄的破布娃娃。而這一切,是爲了自己想要的風箏。

        他無法面對哈桑,他沒有選擇認錯,他選擇讓哈桑離開。他的逃避,就是不面對你。他將自己的一塊手錶偷偷丟到了哈桑房裏,栽贓哈桑,就這樣,哈桑及阿里離開了。

      這之後不久,戰爭爆發。阿米爾同父親移居美國,他在這裏定居、結婚。一切好像就這樣過去了。直至一封信的到來。“回來吧,這裏有你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哈桑與妻子已經亡故。他們唯一的兒子正遭遇着哈桑當年的痛楚。經過內心的鬥爭與掙扎,終於,阿米爾踏上了回國的列車。去彌補當年所犯下的錯。

        他見到哈桑的兒子索拉博時,索拉博正在遭受着當年玷污哈桑的那個人的性虐待。這次,他沒有退縮。他勇敢的站了出來,拼儘性命的將索拉博,哈桑的兒子,自己的侄子救了出來。

        可是這條路終究不會那麼的平坦,回國途中由於國籍問題,中間又是波折叢生。他沒辦法立刻將索拉博帶回家,只能先將其送進孤兒院再收養。可是索拉博脆弱的內心已經再經不起一點打擊,他感到自己再一次的被拋棄。他對於這人間已無半點信任,他選擇了自殺。

        好在事情終究沒有糟糕透頂,索拉博被搶救過來,遷居問題也順利解決,然而他卻從此無悲無喜。直到篇末,阿米爾一家帶着他去公園放風箏,看到風箏在空中恣意的飛着,他的眼睛終於有了一抹亮色。他接過了風箏,當風箏被隔斷飛走時,阿米爾是那樣努力的、幸福的在追着。

        是啊,風箏還在飛,追風箏的人還在追。文中的哪一個人不是在追着自己心中的風箏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