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孩子远点,因为他会打人!

01

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打成脑震荡,被打的原因居然是“她离这个学生太近了”。这事听起来匪夷所思。

2017年4月13日,南宁市良庆区某小学的周老师在六年级一个班里上美术课时教室后面突然传来响声,周老师一看,一名男生椅子倒地,坐在了地上。

周老师回忆说,她当时过去叫学生站起来,然后他起来以后一句话也没说,就直接拿起一把雨伞就往周老师的头部打了过去。

这名学生的暴力行为,对周老师造成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于是一纸诉状,周老师将这名学生的家长告到了法院。

被告小廖父亲廖先生表示——

如果你距离远,他不可能打你,他也不可能打其他同学,他收拾好(东西)了以后,他会自然坐好,这个老师被打的主要原因,是她太靠近我小孩了,就好像你看见那条蛇,你一抓那条蛇被蛇咬,这个是正常的。”

蛇被抓咬了人是求生本能,他儿子打人也是自卫吗?

法庭上,这个班的另一老师作证说:

“在我当班的那一节课上,我在讲台批评了他一下,下课之后,他就突然间从衣袖里拿出一把刀,刮破我的衣服。”

要是按孩子家长的思维逻辑,这个老师虽然离孩子较远,但是批评他了,所以被袭击也是正常的,没听过打草惊蛇吗?

尊师重道是一个国家文明的基础,如果老师对学生说不得批不得,还怎么进行教育?

不知道这位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去干什么呢?还有老师敢教吗?

如此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会怎样呢?

02

暴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心理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波波玩偶实验,心理学专家把66名幼儿分成A、B、C三组作为被试,令他们观看示范者对一个布娃娃表现攻击行为。 在A(奖赏)组,另一个人对示范者攻击行为给予赞扬,在B(惩罚)组,另一个人对示范者攻击行为给予谴责。在C(无强化)组,只有示范者表现攻击行为。

之后,三组儿童在同样情境中玩10分钟,结果发现A(奖赏组)、C(无强化组)的儿童攻击行为要远远高于B(惩罚组)儿童。

然后,告诉三组儿童如果他们模仿示范者攻击行为就会得到奖赏,再记录他们的表现,结果发现攻击行为差不多。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1、儿童的社会观察是儿童道德行为习得的重要途径;

2、榜样对儿童德行的影响是巨大的;

3、儿童所见到的不良行为有模仿表现的极大可能性,只是诱因是否出现以及何时出现的问题。要尽量少让儿童接触不良行为;即使非看不可,也要情感态度鲜明地表示否定。

4、一个人的行为的产生,首先依赖于他对环境榜样的观察,同时也依赖于他自身对已观察到的榜样的认识,还依赖于人活动的内部诱因。

南宁市这个孩子的家长将老师被打的原因归咎于“老师离孩子太近”,可想而知,平日里要么他或孩子的其他抚养人有暴力行为,要么就是对孩子的暴力行为不予纠正。

也许这个家长,这一类家长,脑子里都是这么想的:孩子还小,控制不住自己正常,大了就好了。

真的这样吗?只怕是大了就晚了。

03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十分突出,暴力程度和危害性呈加深趋势。这些少年罪犯的背后,都有教育缺失的现象。有的是长期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里,耳渲目染。有的是父母疏于管教,对孩子放任自流。有的是只问学习成绩,不管心理健康。

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长期以来致力于犯罪心理的研究,一方面是为辅助刑侦,另一方面则在预防犯罪。她说:“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视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问题,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你也会发现,它和人的早年的关系密切相关。”

她还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6个家教理念:

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滞后反应。

二、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动都决定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三、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决定命运。

五、爱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家长要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六、改变孩子须先改变大人。

孩子不会永远是孩子,迟早要长大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不干预,甚至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包庇袒护,这个和将他推向毁灭没有两样。因为你不教育他,社会就会教育他,只不过,后者的成本太高,代价太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