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

我剛到學校那天,很早,大概是早上六七點。

那天是入學報名日,爲了趕早,我們包了麪包車,半夜就出發。我大概記得那時的心情,麪包車在漆黑的公路上疾馳,我內心充滿對未來大學生活的迷茫,還有對人生的失落。

作爲復讀生,我又“落榜”了。這次雖然上了三本線,但因爲超出分不多,加上三本學校收費昂貴,家裏經濟拮据,權衡之下還是報了第一次高考就報過的這所高職院校。說起來真好笑,我的命運繞了個圈,我多用了一年時間,回到原點。唯一不同的是,第一次我選擇了復讀,第二次我選擇了接受命運。

那年,我外公外婆還在世,他們和我母親一樣,小心翼翼地沒有責怪我,似乎怕我想不開,做出過激行爲。實際上,我當時表現得非常淡定,心裏只是失落,別的一些同學上了好大學,而我經歷了兩個高三,還是要去一所高職院校,我感覺我的人生前途渺茫。

我母親一向覺得她兒子很棒,因爲我從小學習成績優秀,初升高我考上市裏的重點高中,最後卻留在縣城高中。在對我的教育上,我母親一直自責兩件事,這是其一,另一件是沒讓我去市裏復讀(因爲縣中免復讀學費),這都是因爲家裏條件所限。我不怪我母親,因爲我知道主要是自己不爭氣,學習不夠刻苦,腦子不夠聰明。

高二、高三、復讀那段時期,是我人生最低谷、最昏暗、最失敗的一段時期。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從高二開始,優異生的我一下跌入落後生行列,像突然掉入深井,我第一次體會到差生是怎樣的心情,學習陷入惡性循環,越學不好,越灰心氣餒。我感覺胸口有大石頭壓得我喘不過氣。

第二次高考,得知自己的成績依然不理想,我決定去讀這所高職院校。十多年後我仍然會夢見自己還在教室裏奮戰高考,我想也許是因爲內心尚存一絲不甘。那時有不少復讀一年兩年甚至三年的人,我曾想過如果我選擇再復讀一年會怎樣,一切未知,然而時間不允許我逗留,那年八月,我踏上去學校報到的路程。

天色微明之時,我們到了學校門口。

那是一個很小很舊的校門,與我想象中的大學完全不一樣。我提着行李箱,和母親走進校園。校區很舊了,操場沒有塑膠跑道,食堂只有兩層,甚至還有不少平房,我心中的失落感加重了。報到的同學幾乎一個沒來,我和母親走在空蕩蕩的校園,我參觀了這所我要學習生活三年的地方,竟沒有一絲興奮和激動。十八歲的我像是坐在一葉孤舟上,不知道命運會帶我去何方。

可是我沒想到校園竟然這麼小,甚至比我們縣城的高中大不了多少,因爲很快我們就走到了校園後門。

慢慢地報到的同學陸續來了,校園才逐漸熱鬧起來,迎接新生的學長熱情地帶我報名,向我介紹校區情況,我這才慢慢地感到了大學校園的氛圍。接着,到了自己的宿舍,認識了室友(後來的徐狗怪),熟絡起來,這才慢慢地接受了現實。

母親像照顧小孩子一樣幫我鋪牀,十九歲的我頗有些不好意思,我看着母親彎着身子,埋着頭熟練的把剛領回的棉絮、牀單鋪好,邊角壓在棉絮下面,接着開始裝被套。我看着母親一氣呵成的操作,我不知道她的心中是怎樣的感受,至少表面上我看不出來她有何失落,她是否對我未來的命運有所擔憂,我從沒有問過她當時的想法,正如她後來也沒有再問過我當時的想法。

我慢慢感到命運是怎樣一回事,也是在近年。我逐漸發現,所謂命運註定,不是迷信,而是因果的呈現。比如,學習不努力,導致高考失利,沒有讀上好大學,大致的人生脈絡就已經定下來了,正如人生被設置了最高限位,即使後來再努力,我們也只能在給定的上下限中儘量爭取自我提升,但很難突破上限。

命運只能選擇一條路,沒有重走一次的機會,所以遺憾永在。我有時會夢見那年報到那天,空蕩蕩的大學校園,我拖着箱子,和母親走在舊舊的水泥路上,左邊是圖書館,右側是籃球場,我接受命運,同時又對命運不甘。讓我有一點驕傲的是,三年的大學生活,我沒有虛度,我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我獲得優秀團幹部榮譽,我掙得稿費,逐漸重拾信心,最後憑藉自己找到了一份雖然收入不算高但穩定的工作。

後來我還算幸運,工作三年後爭取到機會破格調到自己喜歡的崗位。又過了六年,日復一日的工作讓我感到再難有提升可能,我內心又陷入失落,我感到自己彷彿還是那個清晨七點拖着行李箱走進校園的少年。我這才知道,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失落相伴,如何走出失落,“柳暗花明又一村”,永遠是挑戰。

大學舊校區幾年前已拆除,聽說原址建了五星級酒店,我曾笑說我們連回憶大學生活的地方都沒有了。聽說新校區很大,但畢業十年,我從未去過,我替學弟學妹們能在新校區讀書感到高興,但我的大學記憶,我的十九、二十歲永遠留在那個小而舊的再也回不去的老校區,不管怎樣,那是世界上唯一留着我鮮活的青春記憶的角落。

而那個少年,那些舊教室,泥土的操場,宿舍樓下的綠蔭走廊,兩層樓的食堂,母親爲我鋪牀的身影……他們提醒我要努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