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臉譜化」的關羽引發的思考

那天躺着迷迷糊糊聽了本書,《關羽》。其中講到,三國中的人物由原本的真實,逐步因故事需要,變得臉譜化,每個人都只突出刻畫其性格中最鮮明的一面。比如關羽,就變成了「義」的化身,因爲他的背景、經歷等最合適。

這讓我想到,每個人都有臉譜化認識世界的需求,比如面對一件新事物、或者陌生人,在我們腦海中首先儲存的關鍵詞,通常對應的就是他們最鮮明突出的某一個點、或某個側面,因爲這樣效率高。然而速度與精度總是無法兼顧,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一點,要知道臉譜化背後一定有更加立體、複雜、真實的存在,無論有沒有機緣去了解。

比如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承擔的角色,就像一張臉譜,在家裏我是女兒,在單位我是領導的下屬,在唱歌培訓機構我是學生,等等,我有在不同情境下承擔相應「角色任務」的責任。但「我」不等同於女兒、下屬、學生等之中的任何一個,「我」是一個真實的複雜的存在,無法用任何一個角色去定義。

相對應的,那些我的領導、我的老師、我的父母,我也應當認識到,他們不僅是這些角色,更是一個有着豐富內涵的個體,我不能因爲他們在我的世界中扮演的角色而定義他們。

想過這些,對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有更深的理解。我們要掌握的,就是平衡角色與真實存在之間差別的藝術啊

最近羅胖60秒有一期講到酒,說酒爲啥能帶來宴席氣氛,我腦海裏一下就和這些思考產生了聯繫。羅胖說:

一旦有了酒,人際關係馬上就脫離了正常的價值體系,發生各種扭轉,重新迴歸到那種混沌不清的狀態,氣氛就出來了。

嗯,但這樣說聽起來還是比較玄乎,不夠清晰。

在我看來,如果要給「酒」一個更清晰的定位的話,即:酒在此期間正好起到這樣一個平衡角色與真實存在之間差別的作用。它讓酒桌上的彼此,在微醺中,稍稍跨過藩籬,換個角度,感受角色與真實存在融爲一體的你我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