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影的轮廓——我对世界的认知

        当我们看镜子里的自己时,镜子里的自己也在看着我们。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分哪个自己是真实的,就像我们很难相信我们的生活是真实的一样。

        如果我要说这世界的确如马克思所言是物质的,那么这篇文章里的一切言论将显得愚蠢而可笑——当然,我并未否认这个论断,只是这篇文章里所论述的并非是物质而已——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是我论述的话题。

        我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庄子对生活的“无为”态度以及陶渊明的隐士思想强烈的影响着我。未来对于我来说,成了一种不可知的前进;而过去对我来说,也只剩下虚无。——当然,要彻底摆脱这种对我产生久远影响的思想肯定是极为困难的,这是一个像钓鱼一样需要耐心和时间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能否认它所带给我的平和的心态以及深远的包容心,让我得以在面对焦躁与愤怒时保持冷静,不至于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然而万事万物的联系并非只言片语所能论述得当,塞翁失马是生活的常态。我们永远也无法估量,一件极其微小的事情,究竟能引发多大的灾难。当然,这很悲观,也或者是巨大的惊喜亦未可知。

        正是基于这一点,让我相信命运的存在。哪件事会引发事件哪件事不会,在哪个时间条件下发生在哪个时间条件下不会,这一切总应该有一个标准。若我们单纯将一切归结于物质,那我们将无从解释,我们的生活在运动过程中,条件的随机组成究竟该如何判断?如果不能,那么这是否算是一种不可知论?

        当然,这与宗教并无关系。你可以认为宗教也是基于不可知论而形成的,但是就像是人类属于生物而生物并不特指人类一样。——这样的结论的得出,也是基于唯物主义的。

        如果我的理解正确的话,时间应该就是物质的运动。在不断得变化中,我们可以从短期变化(即肉眼可见的变化)中获得这种认知,就像人类从婴儿成长为少年,慢慢成熟,慢慢老去,直至死亡。运动是绝对的,然而对于这种认知的获取也取决于人的精神。那么人作为物质变化的一部分,则会对物质变化的感官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这应该是我对于自己对时间虚无认知的重要原因。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作为组成人的重要部分,对人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人类是群居动物,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情感交流与联络,从而衍生出道德、法律等等。佛教就将之归结为喜怒哀欲憎恶惧。因此我总想通过“物质”的方式,留下时间流逝的切实证据,比如文章书信等。

        我们常说中国人缺乏信仰。事实上从新文化运动后,儒学正统地位被我们打破之后,我们便没有再建立起一套新的,完整的信仰体系。或许会有人质疑,说历史证明宗教和政治相结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所以能存在几千年的儒学怎么能是宗教?况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少数民族宗教都是正宗宗教,为什么强行要把儒学说成宗教?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儒学一直扮演着宗教信仰的角色,只不过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所以它更明显的表现局限于知识阶层与士大夫阶层。它虽然没有宗教组织形式,然而它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体系、行为准则与崇拜对象,并且长期为统治阶级所青睐,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宗教”。而儒学的破灭即是宣告着中国主体信仰的破灭,中国人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的破灭,自然是现状的重要原因。遗憾的是,我也属于缺乏信仰的那一类人。当然,信仰是可以重建的,虽然这是一个极其缓慢的过程。

        我偶尔会陷入一种自我质疑与自我否定中,紧接着与自我肯定形成一种循环。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失败过后。苦难与麻烦往往是常伴我们生活的,我们处于这个“不可知联系”(前文论述过的)的世界里,因此容易陷入判断与选择之中,错误也就如影随形。因此人与人交往的包容心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客观不可知联系与主观差异性,由此以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

        然而我们的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及人的价值是什么这一哲学难题,依旧困扰着如我一样的对世界的质疑者。仿佛本能一般得陷入沉思,而得到结论,却又不断推翻。这或许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而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结论。

        当新世界的大门打开时,那些率先站在门口的人无疑是最艰难的。或许他们考虑到的,并非是世界日后的模样,而仅仅是当时对于他们的意义。当然,他们也很可能知道,这份意义,将对世界产生的无可估量的影响。但他们,无疑是那新旧时代交替的大雾中间,轮廓最清晰的人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