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心

闲心

文:Recycler

16/363.2029

简版:终有一天,大部分的人都不用工作,只要在家闲着就可以有足够的救济金,吃喝玩乐。少部分更专业的人通过机器人创造更多的财富。请做好不用工作的觉悟,请不要把工作当做自己的梦想。


之前想写一篇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假想报告。算是纯理论瞎想文章,不带有任何国家、民族、个人的感情因素。想过来想过去,总结出一句话,与俗话基本一致,“知识改变命运”。

最近在看薛涌老师的书,感觉他是一个偏执的人,自己认可的观点,非要和别人争辩一下。老师的目的是好的,都是为了祖国的人民的未来生活。所有人做事的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着想,但是改革和保守两派争论永不休止。

关于将人们的收入提高三倍,赶上发达国家的问题。薛老师提出了发展教育的方案。他的总结和我的总结是一致,但是仔细一想,又不太合适。那就理清思路。

为了凑字数,先写点其他的。

滥竽充数型的涨工资,很简单。从现在起任何商品价格提高三倍。这样农民卖粮食收入三倍,运粮食的收入三倍,造汽车的收入三倍,造轮胎的收入三倍,零部件制作的收入三倍,钢铁制造收入三倍,过路过桥收三倍,水泥沙子卖三倍。人们的收入整体提高了三倍。这是只是一个数字游戏而已,人们要求涨工资,不是为了涨到某个数,而是看到实际的购买力,是否是以前的三倍。以前方面便1元,涨价变为3元,就算总收入提高了,可是实际买到的数量是一定的。到头来,增加的只是印钞厂的工作量,这就是通货膨胀。

假如不算通货膨胀,一包方便面就值三元。那这种交易仅仅是在一个区域内部可以。如果想和其他地区的人交换,对方凭什么买你这三元的方便面。由于各地区的货币不统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消耗的人数和时间的乘积是趋于稳定的。甲地生产方便面,2人2小时,售价1块。乙地,1人1小时,售价1块。如果这种产品是供大于求,做工慢点就慢点。但是如果这种产品是供小于求,那么乙地的人一天赚的钱就多。更甚至,压低产品价格,已达到垄断市场的状况。方便面生产还是有成本的,如果价格低于成本价,也就没有必要生产了。一种供不应求,或者供求相当的产品,那个地区投入时间和精力最低,往往就可以决定所有地区的价格。

我曾经想过一个很好的可以用于不同商品兑换的单位。那就是焦耳。地球上现有的一切都是通过吸收太阳能而成长的,不管是花草树木,矿石元素,都可以用焦耳标识出来,从而等价兑换。那么冰水没热量是不是最便宜。按理说是最便宜。但是炎炎夏日谁不喜欢冰水呢?愿意为冰水付出的热量,也可以看做是商品的价值。要不然今年产的花瓶,和康熙乾隆的瓷器没什么区别,为什么价格就差这么多呢?归根还是人的热情,愿意消耗其他粮食,愿意吃饭,愿意工作,愿意打架,愿意付出一切。

这是额外想到的,继续说主题。

都说欧美国家购买能力是其他地区的三倍。道理很简单,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然后与低附加值产品兑换。挣得多了自然可以买的东西就多。如果全世界都是美欧日这些发达高收入国家。还会有比较的优势吗?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都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开始那种滥竽充数的涨工资,没什么区别。要想感受到三倍购物的快感,就得生产出更高科技的产品,让对方没活路。

这又回到了加强教育的问题上来。

发展科技,存在太多的偶然成分,最后就像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样开始相信宗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宗教,但是可以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就需要研究人性、社会性、国家性等诸多问题。最后成为一个神神道道的人。发展经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制度才能出现最好的经济呢?研究制度就需要研究政府。研究政府,就需要研究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等习惯和习俗。

所有的单一研究,如果想要有所进步,到最终就会变成全面研究。认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更让人可气的事,就算批评之后改正,事后也会继续要求往另个方向改。

了解人性就可以了,追求美好是上帝给人类一颗诱惑的棋子,它给人们带来了汽车洋房,但是也在不断更改目标。

想让一个地区的人购买力提高三倍,确实有难度。让某一地区某一类人购买力提高三倍,还是可以的。给农民先进的工具,生产出三倍的粮食。给农名工新知识创造更多的热量。还有个前提,生产的产品不能供大于求。以前是三个农民可以养活十个人,现在一个农民就可以养活十个人,那多余的两个农民去干什么呢?进城做农民工,去和城里人抢碗饭吃。以前需要三个快递员,现在只需要一个快递员。那多余的两个快递员干什么呢?三百六十行,也就三百六十个职业。以前每个职业三个人,共一千零捌拾人。现在科技提高了,一个人就可以代替三个人,那剩下的七百二十人干什么呢?真的没事干,想创业想创办新行业,也就是七百二十分之几个人的概率。再剩下的人就算有知识也只是天马行空的胡乱搞事情了,例如转基因蔬菜,转基因婴儿。

人类必须的东西就是简单的几种,剩下的东西都算是可有可无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装饰物,往往都是供大于求的市场。什么时候能把发明之物变化为必想要之物,如文玩字画。那就靠宣传大队的工作了。说的多了,想要的人就多了。打广告还是有必要的。

记得《窥视印度》作者访问当地农民,为什么要抵御高科技。答案就是因为高科技让一些同胞没有工作。为了让每个人都有饭吃,拒绝高科技。很体贴的答案。他为什么不说发展科技之后,养着那些闲人呢?让闲人去搞更多的稀奇古怪的事。

说到底,还是人口数量决定了现有的收入多少。人口多就降低一下科技,让人人有工作。或是让人们的救助意识增强。人口少,资源丰富,就提高科技,让人们能获得更高的收入。现在人口数量已经在那里明摆着,收入不高,也是没办法的事。难不成你想直接抹去七百二十个闲散人员么?为了个人三倍工资,这种做法太罪恶了。至少现在,人人还能保证一份工资,还能感受人世间的爱恨情仇。这不是很好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