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谷歌給工程師所謂20%自由時間, 是狠毒的」?

去年8月,人人網、美團創始人王興發表了一番對於谷歌20%自由時間的看法:

 

話一說出,網友們對王興紛紛“開懟”。直到今年,知乎上的討論還依舊熱度不減。

這個被王興形容爲狠毒的“20%自由時間”制度,曾在谷歌20年的發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孕育了Gmail,Google Maps,Adsense等廣爲人知的產品。

 

 

既然如此,爲何一個工作時間制度,會被稱之爲“狠毒”呢?

讓我們來一看究竟。

 

什麼是“20%自由時間”制度?

在2004年Google發佈的IPO letter中,“20%自由時間”第一次進入了公衆的視野。

創始人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在信中寫道:

除了各組的常規項目之外,我們鼓勵員工每週花20%的時間開發自己感興趣、也可以促進谷歌發展的個人項目。

“We encourage our employees, in addition to their regular projects, to spend 20% of their time working on what they think will most benefit Google. ”

也就是說,谷歌員工每週可以利用20%規定的工作時間(如5天工作日中的1天),去做非官方立項的項目,大開腦洞、放手嘗試。

 

其實,早在谷歌創立的90年代,“20%自由時間”制度就已經開始實行了,可以說是公司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之一,爲谷歌快速發展成爲頂級科技公司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20% time”制度下的成果

20%自由時間制度爲谷歌成功孵化了許多“計劃之外”的神級產品。

比如全球月活用戶超過1.5億的Google Maps, email服務界霸主Gmail, 和Chrome完美契合的新聞搜索Google News, 最受歡迎的流量變現工具Adsense…...都是Google員工利用這20%的時間開發出來的工作、居家、旅行之必備。

 

2002 Google News測試版發佈

2003 AdSense測試版發佈

2004 Gmail測試版發佈

2005 Google Maps發佈

“20%自由時間”很大程度地調動了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用知乎上谷歌員工的話說:

“他們不是在加班,他們是在爲自己創業。”

但是,仔細看上圖時間線我們就能發現,2002-2005屬於成果噴薄而出的階段。而近幾年,20%項目的重大突破就比較少見了。

2013年,著名科技記者Chris Mims曾在Quarzt上寫道,谷歌的20%自由時間已經“as good as dead”

 

這麼多年來,20%自由時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的變化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原因?又意味着什麼呢?

 

“20%自由時間”的現狀

曾經也是Google員工的前Yahoo CEO——Marissa Mayer,在加入Yahoo後向公衆說明了谷歌20%自由時間的實際狀況:

“總是有人來問我關於20%自由時間的事,還問我Yahoo什麼時候開始採納這樣的做法。我想告訴大家的是,谷歌的20%,其實是120%中的20%。”

 

Hacker論壇上的討論也印證了Marissa的說法。

網友dekhn表示,谷歌的20%自由時間可以理解爲“100%+20%”。參與個人項目是可以的,但自己的本職工作必須要按質按量完成,所以20%項目也就意味着“自願加班”。

 

另一位谷歌員工spankalee表示,和很多年前不一樣,現在大多數員工其實都沒有參與到20%的那部分項目中去。或許因爲現在業務量太大,項目進度吃緊。

 

還有網友說,自己的老闆明確表態了,20%的自由時間只能用於目前項目相關的事情。

 

2015年,當時還是Google的人力資源總監Laszlo Bock在他的書籍Work Rules!中給出了迴應:

20%自由時間這一概念在公司內部已經漸漸淡化。管理層不會強制員工們必須有計劃之外的項目——這都完全出於自願。而各組內是否踐行這一準則,進行怎樣的工作計劃,主要是由部門負責人決定。

如何看待20%自由時間制度?

回到開頭王興的“指控”。也許王興認爲谷歌強制員工加班20%來開發個人項目,或者他以爲Google員工會迫於peer pressure不情願地加入20%項目中,於是有了“狠毒”這一不準確的論斷。

真實情況是,20%自由時間不是變相加班,公司不會強制員工參與其中。但這20年來,20%自由時間也確實根據Google的實際情況發生了調整。

 

在最初的時候,谷歌的規模還遠沒達到今天的量級,那時的每個工程師都可以從手頭的工作跳脫出來,將20%的工作時間專注於自己的個人項目。現在,20%的自由時間還是有機會獲得,只是可能需要進行審批,而各組的審批通過率也有差異

站在谷歌的角度來看,在員工數量以“萬”來衡量的巨型公司中,沒有邊界的自由會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站在谷歌員工來看,手頭工作的complexity和impact已經足夠有挑戰性,此時分散精力去做其他的項目,很有可能落得“兩頭空”的境地,對於個人發展也不一定有利。

 

但是,20%自由時間制度的衰落,並不代表谷歌已經摒棄了創新,敢爲人先的工程師文化依然是谷歌發展的精神力量。

谷歌仍然鼓勵員工大膽創新,只不過不再主要以20%項目的方式進行了

 

曾經提出20%自由時間的Larry Page在2011年出任CEO後,認爲谷歌急需更規範的管理,隨後關閉了大量線上業務,其中有很多都誕生於 “20%自由時間”項目 。

但幾乎在同一時間,世界上最神祕而宏大的實驗室Google X應運而生,並迅速壯大,推出了Google Glass、無人車等項目,現在已成爲谷歌最重要的創新加速器。

(Google X website homepage)

總的來說,谷歌對20%自由時間有了一定管控,現在致力於開發20%項目的員工數量相比於制度提出的初期也有所減少,但創新依舊是谷歌的發展之本,小到猜畫小歌,大到無人駕駛,谷歌一直在用行動證明對於創新想法的支持與重視。

 

到底要不要參與“20%項目”?

那麼,對於現在正在Google工作的同學來說,到底要不要參加20%項目呢?曾經的資深谷歌工程師、面試官,連續多次的Top Performer閆老師,給出了他的建議。

針對New Grad、剛剛進入Google的Noogler來說,大公司內部工具、系統非常複雜,即使有經驗的工程師剛去也需要一定時間去熟悉。剛入職的新員工還是專注於做好分內的事,以迅速成長爲獨當一面的工程師爲目標。

 

另外,每個20%項目通常人數不會太多,需要每個工程師都能獨立承擔一部分的開發任務。對於新人來說,可能也很難達到20%項目的要求。

當然,針對工作有餘力的員工,20%項目並不是“不可試探的危險邊緣”。如果分內的工作確實做得好,得到了老闆的認可,也確實有興趣做一些新的嘗試,那麼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參與20%項目。

希望換組的職員,也可以嘗試參與20%項目。部分team會有想開發、但roadmap上沒有的feature。這部分feature,有時就會作爲20%項目的形式來進行。如果你進到了這個項目,並表現優秀,換組就水到渠成了。

更多科技求職資訊,請關注“來Offer”!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