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不到的小米9,轉型陣痛的雷軍

  53秒,小米9售罄。

  在官方看來,這是一次捷報,小米的新手機還是一如既往的受歡迎,但在消費者看來,這卻又是一次“耍猴”,雷軍發佈會上曾信誓旦旦保證“現貨”,但如今過了快兩週,小米9依然“斷供”。

  不僅京東、天貓等網絡平臺告罄,即使是線下店小米之家,據店員對36氪記者介紹,2天前現貨已經銷售一空,目前只接受全款預定,7-10個工作日後才能到貨。和網絡渠道相比,線下不需要搶購,預定即保證拿貨。

  從雷軍和林斌的微博看,他們自己也充滿了焦慮,雷軍撂下了“假如小米9首月供貨不足百萬臺,大家不用催了,我就去工廠擰螺絲!”這樣的話。

  但雷軍的狠話也無法打開新機產能爬坡的瓶頸,就地解決小米9相機鏡頭和模組良品率低的問題,哪怕林斌睡在生產線旁邊也不行。

  其實,當小米決定一定要佔領高通驍龍855芯片旗艦機首發位置那一刻,缺貨就是必然的結果。

  在手機行業已然成爲紅海的當下,廠商都在爭分奪秒地搶佔份額。榮耀的旗艦機V20去年就開賣,和小米9同樣搭載高通驍龍855芯片的IQOO出貨日期只比小米晚了10天。誰要賣“期貨”,意味着將空窗期的用戶拱手讓人。這樣來看,小米9的斷貨並不是一次飢餓營銷,更多是無奈之舉。

  小米內部難道沒有預料到這樣的局面嗎?對一家成立9年的已經上市的公司,很難把缺貨再歸爲一個意外事件。

  庫存壓力

  雷軍不止一次面臨缺貨的質問,而他的回答是,因爲小米銷售利潤率低,所以不能承受太大的庫存量,甚至於,小米會追求零庫存,所以缺貨就成了一種常態。

  小米的存貨量的確在逐年攀升。根據小米的招股書和財報顯示,其存貨已經從2016年底的83.7億元,激增到2017年底163.4億,2018年半年時間已經達到了217.4 億元,佔到了小米總資產的19.2%。

  存貨如果進一步增加,對於“永遠只追求低利潤率” 的小米來說,一旦銷貨不理想,的確會是很大的考驗。

  解決庫存壓力有兩種辦法,一是更準確地預測,二是轉移風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小米所忽視的線下渠道,在解決這兩個問題上卻至關重要。

  客觀地看,各個廠家的手機其實已經非常標準化,用戶通常來說忠誠度並沒有那麼高。這也讓新機能否成爲爆款更加撲朔迷離。小米4和Note曾經就經歷過積壓的危機,不得不從供應商處砍訂單。但線下渠道如毛細血管一樣深入下沉市場,貼近活生生的用戶,其市場感知非常敏銳,對微觀市場往往有更精準的洞察,這樣自下而上的反饋可能會更有預見性。

  另一方面,實體店經銷商和廠商更容易建立起牢固的關聯,有的甚至交叉參股,他們有動力和意願幫助廠商託底。即使後續銷量不足,他們也可以通過降價的方式止損。無論是蘋果、OV還是華爲,經銷商在其中都起到了安全墊的作用。

  “小米利潤率過低,沒有經銷商願意降低成本,把小米手機送到二三線城市乃至鄉鎮櫃檯上。小米渠道力量弱小,管理水平和人才培養體系都有待提升,不能很好預測銷量,分散風險。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科技行業觀察者孔炯告訴36氪

  小米顯然想改變這種局面。這次小米9缺貨,小米官方對此的迴應是,因爲策略調整,小米9作爲高端機,這次會主攻線下,而分流導致了供貨不足。或許,這樣的“新機斷貨”是轉型必須經歷的陣痛。

  唯快不破?

  “搶先首發,新機斷供”似乎已經是小米的常態。早年,智能機市場繁榮之初,小米有意無意的飢餓營銷曾經是最好的免費廣告。

  毋庸諱言,智能機市場已經高度同質化,誰能搶先發布迭代的技術賣點,就意味着贏得了第一局。廠商們除了在外觀、攝像頭上下功夫,核心的發力點還是芯片,它代表了一款旗艦機的水準,也是手機“科技感”的標誌。

  小米最初名聲鵲起,靠的就是能拿到高性能零部件,樹立起了自己高配置、低價格的“科技極客”人設,這也是吸引米粉,維繫其忠誠度和品牌形象很重要的原因。

  但隨着各大廠商研發能力的提升,這套打法逐漸失去了過去的勢能。2018年有三家廠商發佈了7nm的芯片,分別是華爲麒麟980,蘋果A12和高通驍龍855。正是因爲芯片能自給自足,蘋果和華爲都搶在去年就發佈了搭載最新7nm芯片的旗艦機iPhone XS系列和Mate 20。可以說,他們兩家已經先聲奪人。

  剩下的安卓手機廠商,尤其是幾大頭部廠商能夠爭奪的就是高通驍龍855。

  Vivo的子品牌IQOO就是一個強勁的新對手。它同樣“磕”性價比,配置也差不多,擺明了分的就是小米的羹。曾經在供應鏈行業工作多年的紀小君認爲,小米數字旗艦機首發驍龍8系芯片,已經成了一個傳統。IQOO的橫插一腳也導致小米不得不將發佈新機的時間進一步提前,否則失去“首發”的話題性,對“極客人設”也是一個打擊。

  紀小君表示,當下安卓廠商生產線大同小異,小米公司在供應鏈的縱向並不深,使用的是和整個行業完全一致的供應鏈,且自身沒有生產工廠,在供應鏈和生產階段都沒有特別的優勢之處。“如果要保證驍龍8系的國內首發,那麼就必須在還沒有足夠備貨的時候就發佈,否則就發佈時間點來講可能會落後於國內同行。”他告訴36氪。

  也就是說,小米沒有供應鏈額外“照顧”,又沒有自研芯片作靠山,要保證驍龍8系列的首發,只能以時間換空間,先搶佔制高點,再逐步解決良品率的問題。至於米粉的怨言,也是不得不做出的犧牲了。

  受制於人

  從芯片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小米前期在研發上的投入不足,已經逐漸顯露了弊端。

  如果能夠晚發1個月,等着產能逐漸爬坡,或許情況就會大不一樣,但落後於友商的節奏是小米不願意的。

  問題是,勉爲其難搶奪“首發”之類的話題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對於一家科技公司來說,最好的選擇是自己靠“黑科技”去引領話題。比如FACE ID和屏下指紋技術。

  供應鏈一般不會輕易站隊,除非是廠商願意投資或者聯合研發。

  以蘋果爲例,FACE ID並非橫空出世,而是經歷了8年的研發時間,斥重資收購了上下游的公司才得以完成。而在國內,這種趨勢也越來越明顯,vivo當時和新思合作,首發了屏幕指紋識別技術。這種抓眼球的技術會引領一股潮流,最早研發出的廠商自然會有更強勢的話語權,多少能擺脫受制於人的狀態。

  但小米在新技術趕超上,是姍姍來遲的。“對供應鏈投入需要大筆資金,vivo領跑了四五代屏幕指紋技術,小米在2018年才規模出售小米8屏幕指紋版。探索版因爲沒有攻克結構光技術的量產,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能現貨。”孔炯告訴36氪。

  不得不說,小米一直很努力,出貨量每年快速遞增。甚至小米也不是第一家宣稱現貨銷售而又“跳票”的公司。小米的“年年斷貨”既有自身經營模式的原因,也有面對供應鏈棘手難題的無奈。

  3月3日,雷軍宣佈比亞迪成爲小米9第二家代工廠,對斷貨的抱怨也許會很快消散,但對於正在轉型的小米而言,斷貨背後的隱憂,是比提高銷量更棘手也更根本的問題。

瀋陽做人流多少錢 http://www.ljfk120.net/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