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動物館的恐龍

週末去看了久聞大名的古動物館,和許多新修的博物館相比,它算不上大,但依託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館裏的好東西可是不少,就資料來說,展陳也做得挺棒。

中國古動物館(英文簡稱 PMC)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的,中國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爲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1995年12月,中國古動物館正式對公衆開放。

合川馬門溪龍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發現恐龍化石最多的國家,分佈也相當均勻,實乃名副其實的恐龍大國。在古動物館裏就有很多相關的化石模型,其中最大的便是一層的合川馬門溪龍。


見過馬門溪龍骨架的應該對其超長的脖子印象很深,它的確是世界上脖子最長的恐龍,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在中國也算是明星恐龍了。

馬門溪龍最早是在 1952 年在四川省宜賓縣馬鳴溪渡口旁的工地上被發現的,人們把化石寄給了當時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的大佬楊鍾健院士,楊鍾健親自趕到了發掘現場考察,並確認其爲一種新的蜥腳類恐龍,命名爲馬門溪龍。關於這個名字還有一段趣聞。恐龍的屬名一般確定爲發現地的地名,而楊先生的陝西口音讓隨行記錄人員將化石產地誤記成了「馬門溪」,而隨着研究論文正式發表,名字也沒法改了,「馬門溪龍」也就索性將錯就錯定了下來。

之後在全國各地都有新的馬門溪龍化石被發現,著名的合川馬門溪龍便是 1957 年在四川省合川縣發現的。這是一具缺失頭骨但脊柱相當完整的骨架,比五年前的的那具完整很多,對研究馬門溪龍意義重大,現藏於成都理工博物館。

在古動物館的二層,有一塊合川馬門溪龍的腿骨化石,也是全館唯一可以摸的化石,這正是合川縣那隻馬門溪龍的左側大腿骨。有許多小朋友過去和化石合影,結果發現自己和恐龍的大腿骨差不多高。

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化石是古動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架化石雖然看着不大,來頭卻不小,它可是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裝架的第一條恐龍。


1937 年抗戰爆發後,楊鍾健來到了大後方的昆明,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的主任,就地組織了對雲南地區地質和古生物的考察和挖掘。1938 年,地質調查所的卞美年在完成馬街(元謀)新生代地質調查後路過祿豐縣,從當地村民的口中得知這裏發現了恐龍化石。他告知楊鍾健後,組織了正式的挖掘。1939 年,在祿豐發掘的一大堆恐龍化石中,考察隊發現了這具相對較爲完整的恐龍化石。1941 年楊鍾健將其命名爲許氏祿豐龍,以紀念他在德國的導師許耐(Friedrich von Huene)。經測定,許氏祿豐龍生活在距今約 1.8 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恐龍化石之一。同年,這具化石在重慶北碚裝架展出,這也是中國第一具裝架展示的恐龍骨架,震動很大。楊鍾健發表的論文《祿豐蜥腳類恐龍的初步研究報告》也在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界引起極大的反響,奠定了中國恐龍研究的基礎範式。許氏祿豐龍因此被稱爲「中國第一龍」。


1940 年,楊鍾健在昆明城外的關帝廟辦公,戰爭時期研究條件異常艱苦,他曾作過一首《關帝廟即事》抒發感慨:

三間矮屋藏神龍,悶對枯骨究異同。
且忍半月地上垢,姑敲一日份內鍾。
起接屋頂漏雨水,坐當腳底空穴風。
人生到此何足論,頻向殘篇泣路窮。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這批學人做出了開創性的研究成就,實在令我等摸魚後生慚愧不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