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只有一個故事

今天讀的是托馬斯·福斯特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


我們先來說下托馬斯·福斯特這個人,他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教授,在學校主要教授經典文學和當代文學課程以及創意寫作課,他的文學課是美國最受歡迎的文學公開課。


正是這些原因,導致他的書在讀起來,才發現什麼是讀書人,才知道什麼叫引經據典,也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無知。


這本書雖然叫《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有“如何”兩個字看似像一本實用類書籍,其實它應該是一本理論性的書籍。整本書就是一個節奏:就是標題是觀點,文章就是大量引經據典的論述,簡單粗暴。在讀的過程中,大量的文學名著的對比引用,讓你忍不住自己點頭同意他的觀點,我想這和他文學教授的職業有關吧。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激發自己好想去讀原著經典的慾望,而且不像上一本書那樣功利,感覺到一個學問人的溫文爾雅,滿腹學識。


對了還有這本書的翻譯很好,後面跟你分享其中翻譯的一首詩啊,好有感覺。


下面分享書中的一個主要觀點:


世間只有一個故事


這本書的第一頁也是這句話


作者說:世間根本沒有完全原創的文學作品,作者引用了《追尋卡西艾託》和《愛麗絲漫遊奇境》兩部作品進行比較,說明這個觀點。我沒讀過,所以不敢其評頭論足。但是讓我想起了中國的武俠小說,所有地情節都是大同小異,比如說:楊過和郭靖,張無忌和段譽,感覺還有很多,但是讀書少一時舉不出來,但是這些人物都有相似成名經歷。這是不是這個年代我們爲什麼不喜歡看電視的原因,因爲故事看多了,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尾,一點懸念沒有。


當你聽見這個觀點是不是有點沮喪,那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了?


那樣文學還有什麼意思?


那樣我們的閱讀還有什麼意義?


而作者認爲:


那種發現以前讀過的東西時感到的愉悅,那瞬間的快樂,雖然感覺很棒,但還不夠,而意識到相似性會引領我們向前,通常出現的情況是,我們辨認出以前文本中的成分,開始進行比較,發現相似性,結果可能會很奇妙,或者相互矛盾,或者很有悲劇性,或任何可能。一旦這樣,我們對文本的理解就會改變。不再只是爲了紙面上的文字所左右。

——托馬斯·福斯特

這個觀點很類似昨天說的“適用邊界”,在識別相同對比不同的過程中增加了對原本的理解,超越原本這段文字所能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同事也是在爲我們的知識體系增磚添瓦。在循環的過程中,我們對作品的理解也越來越深。


在後面作者用四章分別闡述了:你讀的西方文學作品很有可能來自哪裏:分別是莎士比亞,聖經,童話故事,希臘神話。


至於論據是什麼?不好意思,才疏學淺,真沒讀過那麼多文學作品,還是西方文學作品。等我讀過後,我可以回來再驗證。


這本書應該算一本值得收藏的書,值得反覆讀的書,特別是我們在讀完一本書西方文學經典,如果這本書中恰巧也引用了,那就通過這本書還能找到它的“姊妹篇”,肯定能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就像上面說的那樣,不再只是爲了紙面上的文字所左右。


最後分享手中一首詩:


《柳林回聲》


                                        ——克里斯蒂娜·羅塞蒂


      他與她,凝望一泓碧水,默默無言,


  雖未手相牽,卻是心相通,


  水際倒映出,梨花搬愁容,


  依依難捨的心緒,漲滿離別的池畔;


  兩雙眼,交望着水中的容顏,


  兩顆心,在渴慕中悸動,


  各自品味着必嘗的苦痛,


  徘徊於人世分離的苦海邊緣。


  水面,睡蓮伴着睡蓮,水底


  戀戀難分,兩張晝思夜唸的臉,


  千般不捨,萬般流連,終是凝噎無言:


  風乍起,面影動盪,隨漣漪


  一會兒合而爲一,一會兒又如此遙遠:


  恰如兩顆心,合在一起,唉,又如此分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