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只有一個故事(二)

今天把《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讀完了,不能算是讀完了,應該算是翻完了。因爲裏面太多的人物太多的情節真是沒見過,除了讀書少的原因還有就是書中大部分都是西方文學作品,着實很難產生共鳴,但是依然感覺作者說的在理,就像忽悠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孩一樣,雖然不知道對不對,但依然認真的點點頭,認爲說的太對了。

我就是那個小孩。

雖然翻完了,但是多少還是有點自己的想法的,還有自己的疑問的。梳理幾點和大家分享啊。

這本書雖然叫《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但是我認爲這更像一本教人如何寫作的說,因爲只有寫作者纔會關心場景是爲人物做鋪墊,情節爲故事發展做鋪墊。而我們讀者更多的關心着什麼人發生了什麼事。這一點作者在前言中也闡述了這一點:普通讀者只是對作品產生情感或本能的反應。而文學教授更關心:這種效果是如何產生的,這個人物和誰相似,我以前在哪兒見過這一情景來着。就像作者說他想在書中解決的問題是:讓讀者認識文學專業的學生是如何閱讀的,並對閱讀所需的規則和模式進行廣泛介紹。

那麼我們就假裝一個文學專業的小學生,跟着作者看看如何閱讀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

昨天我們說到“世間只有一個故事”這個話題,我們接着往下說,

如果世間只有一個故事,有沒想過這個故事是什麼呢?

如果我們知道了這個故事了,那是不是寫作的時候就可以隨意拿來一段,修辭一下就可以了。(昨天就感覺這個觀點只是說了一半)

世間當然沒有這麼一個終極故事母體。那托馬斯·福斯特說的故事是什麼?

在書的最後,我找到了答案,作者認爲:那唯一的故事,那個單一神話講的就是我們自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這個答案就厲害了,做人這事幾乎包羅萬象,我們只需檢索我們從小到大所有的記憶,是不是都是在被教和學習做人的道理,從童話故事、神話傳說、經典名著、現代文學統統都是說如何做人。

所以給我的啓示:在讀文學作品,無論情節、無論環境、無論人設,都是在爲人物服務,所以當一段描述我們不知所云時,在書中人物身上肯定能找到答案。

第二思考的問題,就是在閱讀任何一部作品,能對作者所處時代有個瞭解,特別是文化史和宗教史有了解更好,那將更能增強對作品的認識和解讀,不能說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爲政治服務的,但是這些文學作品是在一定的政治現實產生的。同時瞭解作者也是一個很好解讀作品的角度,畢竟作者是作品的上帝。就像作者說的那樣:不要用你自己的眼睛閱讀,找一個能讓你對故事所處的歷史時刻產生同感的視角,將文本當作特定社會、歷史、文化和個人背景的產物去理解他。

最後我們梳理下我們可以從這本中學到什麼

首先是讀文學作品的角度,文學作品不像致用類圖書,那樣觀點明確,論據清晰,文學作品是集聚了作者的思想、悲喜、境遇才產生的複合物。所以在作品中環境、季節、情節、人物都是在故事中心服務,很多代表着某種隱喻,比如春天代表童年、青年;冬天代表老年、怨恨和死亡。每種描述都是爲了情節能夠順利發展,表達作者想表達的觀點。

其次就是關於寫故事的思考方式,書中列舉了大量具象背後的意象例子,比如當我們寫故事時,想女主重生,那設置一場溺水事件最好不過了,最好是溺水後還失憶。從此與舊世界斷絕。

最後這個本書就是激起了讀文學作品的慾望,有些作品讀過,不過都是作爲語文必讀書目來讀的,那時讀過後,只是知道什麼人幹了什麼事,至於隱喻,內涵,思想,真沒發現。也終於明白了那時爲什麼感覺那時的書是那麼晦澀難懂,那麼無聊透頂,因爲我是在用讀漫畫繪本的方法讀了一部文學著作,肯定讀不懂。

今天分享到這嘍,借了本《哈姆雷特》在讀,希望我不再是那個讀繪本的小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