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玩童”

千禧之年,兒子“挑”了個天下孩童共同的節日——“六一”國際兒童節來到我們身邊。抱着他,瞅着,發現這皺巴小子連眉“痕”——左側低眉順眼右側飛檐凌空,都跟我一個模子,“喂,小子,你就叫童童吧,咱爺倆從此有得玩兒嘍!”順便將那個我很“討厭”翹起的眉尖給摸平,哎,一天、兩天……後來啊,竟都“順”着嘍!

(擷取本人發佈在姜堰教育博客“海陵一鳴”裏部分“玩童”故事)

正道

星期日一大早,陽光燦爛。六歲小童囫圇地吃完早飯,便迫不及待拉着我下樓去學自行車。領着他來到一條行人較少的小區小道,道路很平坦,稍微窄了點,不過讓這小不點兒學車綽綽有餘了。

首先,得教點他行車常識,“靠右行使”是最爲基本的。兒子扶着車,斜着頭問我,“爸爸,是不是所有騎車的都要靠右行使呀?”“對,所有的!”“所有的車都靠着右邊……”只見他比畫着,“那麼,對面來的人也必須靠着右邊了!中間誰走呢?”“中間……中間機動車走!”“這麼小的路機動車走了,中間空着,自行車不可以走嗎?”這小子就是“反撬”,但說的卻是事實,這路本來就窄嘛!“這正道當然可以走……不對,儘量地還是靠右邊走!”孩子似懂非懂地學起了車,我卻想着這“正道”。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走多了,人多了就得有個規則,我國“靠右行使”也許就是這樣產生的。瞬然陌生化,原來我們走到今天的路都是走的旁門“右道”,那正道不就白白空在那裏嗎?(機動車也靠右走)吃飯要坐小座位,貴客、長輩、領導上座,結果往往客席主座到最後都是空着的;開會要座次席,往往主席前排都是空着的……禮儀道德,謙讓在先,結果那“中央正道”白白空在那兒,豈不可惜!

那麼我們教育孩子是否在合規的同時,可以鼓勵走上中央大道呢?特別是那道路很窄的時候,競爭十分激烈的時候,我想這也許是很多家長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回家後我告訴童童,“道窄時,中間可以走,有車時就靠右走!”

面善

早早吃過晚飯,收拾換洗衣服、洗浴物品,帶童童去浴室洗澡。到樓下取了電瓶車,才發現沒有帶手套,忍着點寒吧,一路“飛馳”到浴室。

剛坐進大浴池,水很燙,童童泡了會兒便嚷着悶,叫我拿手巾,伸手到籃裏去取,唉,竟忘了帶,只好將就着用浴室裏的澡巾了。沒想到,出去沖澡洗頭時,孩子又嚷了起來,“爸爸,今天怎麼啦?你怎麼沒有帶洗髮精?”“啊?哦……剛買的洗髮精放在我的電瓶車箱裏,騎了你媽的車就忘了拿了,哎,對不起啊……今天就將就着沖沖……或者用沐浴露試試?”我無可奈何地說道,真是“寒”中易出錯!

“哎……我這兒有,就用我的吧!”旁邊一位彪型大漢爽朗地招呼着,注目一看,蒸騰的水霧下一個賊光賊光的圓頭,一隻威武的雄鷹覆蓋了整個後背。“嘶……哦,謝謝啊!”孩子猶豫着接過海飛絲,自己洗起頭來。此時一個胖嘟嘟的小孩竟在我腿邊蹭了一下,很可愛的傢伙,我索性蹲下來捏了捏他那肥嘟嘟的臉蛋兒,孩子竟一點兒也不認生。“叫大大啊……小皮蛋!”旁邊的大漢(應該是他爸)。“大大,大大……”“哎,你好,你好啊!”“大大,我很勇敢的,站着兒衝頭也不害怕!”小傢伙揉了揉滿頭的洗髮精沫沫將他肥爸爸扛到一邊去了,自己獨享着嘩嘩的水澆。

“真了不起啊,上學了嗎?”

“一年級!”

“這細小夥兒……呵呵,今天跟你談得來啊!看你面熟……你是?”

“我爸爸是老師!”我兒子搶着說。

“怪不到啊,我看你就像文質彬彬的,還有孩子緣,小傢伙快叫老師啊!”

“大……老師!”胖墩兒斜着頭跟我做了個鬼臉兒。

“真的,其實在社會上混得多了,我一眼就看你……”“啪”的一聲,他拍了一下光腦袋,“對,你就是面善!”

“面善……謝謝……謝謝!”

“爸爸,老師就面善,面善的就是老師?”童童繞口令起來。

“老師一般都面善,童小子!”

寒寒的歸途中想着這面善,緊緊裹起小童,暖意竟融融!

應該 

冬日的星期六,陽光早已灑滿整個陽臺,窩在熱乎乎的被子裏,不想早起。

“童兒,幫老媽到樓上陽臺拿雙襪子!”

“童兒……去啥……”

“兒子,你還沒有動啊!”

一段沉默。

“你聽見了沒有啊?”

“我……我……不高興!”在客廳的兒子依然如故地看着他的電視,甚至還將音量開大了些。

“你真的啊?星期天在家叫你做這點事都不做啊!”

“星期天,我也要休息啊,再說早飯還是我自己解決的呢!”

“你煮了包自己喜歡吃的方便麪,解決的是你個人的早飯,還值得說啦。”

“當然啦,你不是也沒有做什麼事情,現在都八點半了。”

“我請你幫我拿一下,好嗎?”

“不行,我看會兒電視,還得去學笛子呢。”

“你……我命令你去拿!”  “我就不……”

“真的?我數到三,你不去,我就去處理你……”

呵呵,娘倆頂上了!

“我……你這是威脅人……”童童“撲通、撲通”地上了樓,跑到樓下,在房門外將他母親大人的一雙襪子扔到牀邊的地板上。

“拾起來,給我!”妻子坐在牀上命令到。

“你……這人!”

“我這人怎麼啦,你都十二歲了,平時誰給你吃的、穿的?誰給你拿襪子、順衣服的?你算過有多少回?”

“我不要算!”

“是不要算,還是算不過來啊?”

“算不過來,也不用算,你是應該的啊!”

“應該的……應該的?你個混蛋,好,從現在開始,我也應該的,不管你了!”

童媽氣得將到手的襪子扔到兒子身上,看形勢不對,這小子屁股一轉就準備開溜。

“哎,別溜啊,我們來討論一下什麼是應該的?”我陡然從被窩裏坐了起來。

“啊……老爸,我開玩笑的,我知道……不是應該的!”小子兔子似的遁了!

這樣的爭論還真是應該的!

  

放暑假了,童媽跑北京走親戚,我和小童堅守大本營。按照兒子的作息計劃安排,我每天提前半個小時起牀。這天早晨,睡到自然醒,也就7點多點。起牀、摺好被子。到廚房準備早飯,取出上一天剩飯,倒上清水,煮稀粥,將冰箱裏的小籠包子取出,放到微波爐裏轉上兩分鐘,再配上一小碟榨菜絲,簡單又不失營養的二人餐被端上了餐桌。

小童此時也已經洗漱完畢,不聲不響地坐到餐桌前,我叫他先吃,自己跑衛生間洗漱去了。等我忙完,出來一看。嘿,這孩子還坐那兒發呆,沒有動筷子。“哎,爸爸叫你吃飯,你怎麼不動啊?”“我……我在等你啊!”“等我?爲什麼……”“爸,吃飯不是大家一塊兒吃纔好啊!”“哦,你先吃吧,爸爸將洗衣機裏的衣服晾一下啊。”“不好吧,上次在老家,你讓我們一定要等奶奶上桌,纔開始吃飯的,雖然今天只有我們兩人,我應該等你!”兒子篤定地說着。我心頭一熱,這小子記性真好!

那是母親小生日,趕上我們都有空,就趕回去給母親慶壽。五月的頭上,農村裏一片繁忙,收麥子、播種水稻,等等。母親吩咐我們自己弄午飯,我和童媽忙乎到中午11點半,一桌還算豐盛的午餐終於擺上了桌。只等母親到就可以開席了,可是左等右等,感覺她在眼前來來去去,卻似乎沒有停下來的跡象。兒子早飢腸咕嚕地嚷着要吃,我還是拉着他(有點脅迫的意思)去找奶奶吃飯。母親正忙着給小豬喂料,見我們也進來了,就連忙說,“童童,這裏髒啊,趕快出去,你們先吃吧,我馬上就好……”“媽,你今天生日,我們等你一起吃!”“是啊,奶奶你趕緊喂吧,我們等你一起吃!”母親忙不迭地說,“好啊,童童真懂事啊,這小豬啊,是按點喂的,這個時候不喂,它們會鬼叫的。我就來啊!”我逗着孩子看小豬如何吃食,母親也明顯加快着進程,給小豬們添了食後水,總算結束了。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了一頓慶壽飯,孩子還“顯擺”地爲他奶奶唱了生日快樂歌,母親很是開心。

“好吧,衣服一會兒晾,謝謝你等我啊,我陪你吃飯!”兒子高興地就餐了。我卻走了神,平淡生活中,等你,等你吃飯;等你,等你牽手;等你,等你……等,何嘗不是一種風景!

  

帶童童一起洗澡。在大池子裏泡了一會兒,看搓背工很忙,跟童一商量,我們父子倆相互擦背。於是讓童童坐到石凳上,輕車熟路地給他擦了起來。

“兒子,你可要減肥了,你看你身上的肥肉摺痕這麼多,又深,我都不好順滑地擦了!”

“好,我挺直腰桿你擦……從頸項往下擦乾淨點啊!”兒子閉上眼睛,伸長脖子,挺起肥嘟嘟的胸脯,坐以待“擦”,一副享受的樣子。

“這臭小子!”我套緊擦背套從頸部慢慢地細緻地往下擦了起來,“兒子,舒服嗎?你知道啊,你一個月大爸爸就帶你到浴室來洗澡了,那時你太小了,我抱着你都不敢亂動,跟你泡完洗好,再給你穿好衣服送你出去,你媽在外面接你,我再下去洗,大冷的天都凍得冰涼的啊!”

“是啊,看過的,也只有老子給兒子這樣認真擦背了,等你老了以後,他不一定會給你這樣擦背的!”旁邊一位長者微笑着插上話來。

“呵呵,隨他嘍,盡責而已吧。”

“說給你聽,你別不信啊,我今年73歲了。兩個兒子,一個在南京工作,一個在姜堰開公司做老闆。偶爾在家的老闆兒子陪我洗個澡,都是張羅着讓這些搓背工給我擦背,他認爲花錢孝敬了我,可是像你們這樣父子擦背是不可能了,這些搓背工擦得再好,也不如兒子給我搓一兩下,享不到這個福啦!”老人長嘆一聲,請人擦背去了。

“兒子,老人說的什麼意思啊?”我邊擦邊故意問着兒子。

“好好擦吧,你煩不煩啦,我會給你擦背的。”

“唉,好,我左擦擦右擦擦,上擦擦下擦擦,全給你擦個遍!”

“我可只負責給你擦後背啊!”

兒子很實際地給我三兩下解決了問題,我還不失時機地表揚了他比上次擦得好!

驅車回家,我問孩子,“有一種感恩叫行動,對嗎?”

“不對,感恩已經是行動了,這是病句!”

“感恩就是說在嘴上嗎?感恩只是僱傭搓背工爲老父親搓背嗎?兒子簡單地給老父親擦擦背,是最實際的感恩哪!”

驀然想起中央電視臺公益廣告中那個老母親的一句話“都忙,都忙……”,電話裏的問候,還是抵不上親人間相聚一笑,捶捶背,拉拉家常啊!

念親恩,養之厚,有一種感恩叫行動!

  

又是端午,與往年一樣回老家與父母一起過。

一到家,走進廚房,就迫不及待地掀開大鐵鍋的木蓋,挪了挪上層的糉子,幾個泛綠的鴨蛋便在手底。直接拿了一個,有些燙,但絲毫不影響我品嚐它的速度。細細地揉碎蛋殼,泛黃的蛋白,青青的葦葉味道鑽入心底,深深地吸了一口,三下五除二地解決了它。

正準備招呼兒子來吃,“爸爸,爸爸……燕子!小燕子!”兒子的聲音從走廊上傳來。“哪裏呢?”我意猶未盡地來到走廊下。“那兒!”兒子興奮地指着廊下的燕子窩。呵,很不一般的一個窩!它整個兒像個小飯碗,由層層疊疊的春泥疊成。最叫絕的是,它竟是掛在兩根交合一起、不太粗的鐵絲上端(鐵絲是過春節時掛大紅燈籠用的)。母親此時也剛好從田裏回來,“孫兒啊,不要惹它們啊,你個曉得啊,這兩個老燕子爲了弄這個窩費了多大的事,剛弄起來點兒,不小心就掉下來,反反覆覆地用了二十來天才做了這麼點窩,不容易啊!”“是啊,真不容易……”小童也應和着。

“兒啊,你還是給我想想辦法,將這鐵絲上的電燈移了,昨天晚上颳大風把我堆在場上蓋麥子的油紙掀了,我不成注意開了這個燈,兩個老燕子嚇得一夜‘嘰嘰咕咕’地……”“好啊,我來弄。”我欣然應承。

知道母親對這對燕子的心意,打兒時起就常聽她講,這燕子啊,來哪家築窩哪家就會萬事如意,在母親的眼裏它們就是吉祥的“精靈”。兒時的記憶中,燕子們築窩可謂“登堂入室”,那時的家也不是現在這樣混凝土結構的樓房,一般都有幾根粗粗的木樑架構。春天裏它們悠閒地結伴而來,大大方方地飛進家,就在那粗房樑上很是安全地築個大大的半“U”形的窩。日出日落,進進出出,晨歌晚歸,生兒育女,忙忙碌碌,待到秋後帶着一大家子靜靜地離去。好奇、淘氣的我們也是不“敢”去惹它們的,它們可是這個家的精靈!是啊,它們就是這個家的,所以我們都叫它們爲家燕。

唉,民房現代化了,連合適的築窩的地方都難找啊!我將總電源切斷後,細心地將纏在鐵絲上段的電線剪掉,另外接到廊下一個較遠的掛鉤上。兒子也在下面拿拿接接的,忙得不亦樂乎,“燕子啊,你們這下子就安全了!”兒子仰着頭、認真地說着。恍然間似乎看到兒時自己的“傻像”,不經意地笑了。

悄然想起母親常說的“雞來窮,狗來富,貓兒狗兒開倉庫”,母親的身邊這些小動物總是少不了的,她常說,“它們來就來了啊……總是一條生命啊!”圖騰的窮富且不說,野生與家養的都是那樣自然的活着,真好!

   

【童童上初中後,學習節奏快、壓力陡增,與他面對面交流機會頓少,趕上青春期,於是寫個稿子、留個言的多。】

童童,當我聽到你語文期末(初三秋學期)只考了110多分時,我真的憤怒了……跟你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因爲不知如何讓你警醒,心急!離中考僅剩一個學期啦,這樣的大起大落(一千八百多人一般是四十名左右,這次掉到三百多名),實在令人擔憂。這次考試失誤,錯了哪些題,作文寫得怎麼樣?……但願你能主動將試卷帶回,我們一起對症對症。

不經意想起自己上初三的那段時光,與你分享……

先說走讀吧。從老家到學校,騎自行車總要40分鐘左右,每天一個來回。大冷的天,套了兩層的紗手套仍抵不住寒風的侵襲,刺骨的冷!一路飛奔、一路溝壑、一路朗朗書聲,竟從未遲到;月黑風高的夜,是最令我心慌的,每每經過那片亂葬墳堆,風吹草動便是渾身汗毛豎立。無頭的老母豬、鬼火……瞎吼着穿過去,因爲要回家,因爲書上說,世上本沒有鬼!同學午飯時給的幾粒青豆,也成了我夢中的美味,因爲那綠滴滴豆上縈繞着厚重的油香;中考時發的一袋榨菜絲,省下來,帶給你奶奶嚐嚐,那是那時我認爲最好吃的東西(也是第一次吃到)……你奶奶常跟我說,“受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說這些不是訴苦,反覺得是一種特殊的回憶,是一種樂趣,是生命行走中的一道風景!

二說一個“美好”的事情!初二那時,爸爸身體纔剛剛發育,也曾有對班上一個李姓的女同學有好感,也曾大量地尋找關於男女之間的“知識”,最要命的是沉入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不可自拔,在理解熟悉了武俠系列的寫作風格後,只關心其中男女之間情感的敘述,利用各種時間(包括上課)偷偷翻閱。現在看來,這是一個“荒謬”的經歷,也是自己成績起伏的重要影響因素,總有懊悔!懵懂的愛與性,你是要了解,中國的父母難於啓齒告訴孩子,這是實情,但我覺得有必要跟你嘮嘮,好奇是正常的,但不能沉溺其間,也不能沉迷於網遊。時不待我,警覺當下,只有這樣,將來的你纔會遇見“美好”!

現在談你的語文考試今晚你將試卷拿給我看,在你小心翼翼中,爸爸看到你的不安,我妥協了!壓着怒氣,找你的“病症”。一是書寫很潦草,不如近期家庭作業的書寫質量,試卷竟然有幾個破洞,這讓我想到你在校的作業是不是也存在這樣的問題?二是作文內容。“窗外,金黃一片”,應該說這個題目定得不錯,有積極向上的意蘊。但看完文章後我的思維冰冷了,“選材立意”出現嚴重的問題,滿篇的抱怨學習負擔重、累,這些個詞語一出來,改試卷的老師就有一個印象,這學生雖寫了一定的真話,但不是好學霸!爸爸以前不是跟你講過一個事例嗎,著名作家葉兆言說,“好學霸,就是如何能從閱卷老師那兒‘騙’得高分!”說白了,要迎合語文老師、閱卷老師的口味,迎合社會中所謂的“高大上”——正能量,這一點也許有些功利,但你只有這樣做才能得到高分,這很現實!社會有很多無奈,當我們站的角度更高時,俯瞰這一切,自己品味也就有了。還是回到這個命題:窗外,金黃一片,怎樣把它寫得高大上?豐收的希望;梵高的向日葵;不是生活缺少美,美就在擡頭的那驚鴻一瞥,窗外……一扇門,一扇窗的哲理……其實如果這樣立意,這裏的窗外就有希望、豐收、憧憬、向上!

有人說,活着就是受累,生命前行中總會有溝溝坎坎,但這些何嘗不是風景呢?童,用陽光的心態、鳥瞰的視野,亦步亦趨地詩意行走吧,好男兒當自強!

童生童長,童言童語!家有“玩童”,自主選擇“玩”什麼藝術特長,自主選擇上實驗初中“保證”能考上省姜中,自主選擇要不要努力一把上姜中實驗班……沒有補習一天課,沒有太多壓力山大……純真如你如童,一切順其自然!2018秋,童童自主選擇考入南京郵電大學(雖然不是什麼985、211哈),依然順祝我家“玩童”美好自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