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什麼活着?

這是一個比千年蟲還古老的問題。很多人都曾經思索過——樂觀者找到了很多答案,嚴謹者決定暫不去想,豁達者認爲不需要想,自信者斷定自己找到了答案……但是迷茫者卻找不到一種可以安撫心靈的理論,事實上關於這個問題,似乎也的確沒有任何一個爲大多數人普遍接受的答案。
人類迷失了自己,於是我們開始逃避或者仇視這個問題。煽情到此爲止:)我不能說我就掌握了答案,那樣的話我就去申請專利而不是在這討論這麼算這麼古老的話題了了。其實我也十分困惑,但是我還是願意拿出自己的些許想法出來交流一下。
首先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很簡單的語法上的歧義:人爲什麼要活着?和人爲什麼而活着?也可以說一個是意義,一個是目的。
所謂意義,應該是客觀的,自然的。我要說的是人類,而並非某一個人,那麼所謂的奉獻論就是談不通的,對於博大而永恆的宇宙來說,人類連個垃圾都算不上,人類只是爲了自己而活,我們說保護環境也只是保護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科學的發達以及進化論的突破,使人類越來越清楚自己的位置—自然的產物。你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你自己決定的,甚至你離開這個世界時也不是。人類是渺小的,充其量不過是宇宙新陳代謝過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環。芝麻大的意義和飯粒大的意義有區別嗎?這不是悲觀,事實本來如此。但是反過來想,世界的其他組成部分也同樣平凡,況且人還是萬物之靈,說你“豬狗不如”你一定不愛聽,這也是足以令人類自豪的事情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至少在地球上,人類是呼風喚雨的霸主。
單獨的一個人,宏觀來看更沒什麼意義。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看着他生非己有,看着他的眼淚一年一年變少,心腸一年一年變冷變硬——漸漸化爲鐵石。然後看着他面對親人離去時的悲蒼,最後看着他無聲的離去。人也只是時間(或者歷史)的一種形式。什麼能證明我們存在過?只有——不死的精神!一旦考慮到時間及其無限性,個人的東西就不再以同樣的方式影響我們了。悲哀、苦難,所有生命中有限的東西都以截然不同的面目出現了。
我們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儘管沒意義,但生存是我們的權利,至少在現實還算文明的當今社會還沒人有權利剝奪我們的這個權力。如果說有意義,應該是指相對的意義,是創造意義而不是尋找意義。小的範圍來說我們報答了父母,養育了子女,愉悅了他人;大的範圍,我們可能幫助過一些人,爲社會做出貢獻,爲人類發展做出貢獻,從而載入史冊。這也是社會的主流意識。不過我想強調的是人本來並沒有任何義務,你可以選擇什麼都不做,如果你能夠生存下去的話。我們之所以,希望做得出色一點,無非是爲了活得更好,活得更精彩。而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人生就是人的生存,一切爲了生存(達爾文語),更好的生存。人最根本的本性不是善與惡,而是追求快樂,迴避痛苦。這是自然選擇,似乎沒有生物會是例外。回頭再看這個問題,你就不會驚訝人們煞有介事的活着,卻回答不出來“人爲什麼要活着”這個問題。因爲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誰活着的時候不是在向幸福靠攏呢?記得“神探亨特”(美國老片)的口頭禪就是“上帝安排的”,我想這也是一個不錯的美國幽默式的回答。當然人類的上帝就是自然。
這裏我再強調一個詞就是“正義”,所謂正義就是對的,符合自然法則的;無私奉獻和自私自利都不是自然的人生觀。爲什麼?因爲人的認識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的感受和感覺是真真切切的,誰願意奉獻得一無所有而活得生不如死?反之作爲有羣體意識的人類是欣賞真善美的,損人利己的行爲終要受到抵制。所以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安天下”的論點是現實和智慧的。按照幸福最大化原則,能給更多的人帶來幸福你也會更加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須先有這個能力。衆樂樂與獨樂樂,孰樂?也許一個人越發成熟客觀,他的判斷就越發接近正義。
人生大抵就是這樣,而人們的人生觀或許千差萬別,這和人們自己的經歷品性有關。剩下的事情,就是應該如何去做了。我們的先人幾乎把所有智慧都用在做人的研究上面,這裏我就不多費口舌了。
有一些小小的建議:
  • 第一要現實,不要任性,不要在真空中思考虛設的問題,當下的年輕人目前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是就業和生存,學好本領纔是硬道理,這需要踏踏實實的下功夫。
  • 第二,要自制。小孩子吃不到糖果會哭鬧,你們年輕人是得不到愛情就苦惱。這有什麼區別?偉大在哪裏?如果你象挑剔你的情人一樣挑剔自己的行爲,那麼你的情人要比現在的好很多。
  • 第三,對一部分自卑的人,應該勇敢一些!正如我前面所言,人們生而平等,你不要顧忌別人(有好人也有壞人)的臉色而委屈了自己,無論你是多麼想把事情處理好。給自己過多的壓力並不是好事,這並不能解決問題,要冷靜沉着,可以循序漸進但不能自暴自棄。
  • 第四,惰性是與生俱來的習慣,但絕不是好習慣。改變習慣要從行動開始。
  • 第五,不要遇難而退,要知道爲之則難者亦易矣,這不僅應用於大目標,而更實際的意義是能助你走出解決眼前的困境,並走得更遠。很多時候你都會發現河水不象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象松鼠說的那樣深。
  • 第六,不要問別人幸福是什麼,你的快樂和痛苦自己清楚。
  • 第七,從做好眼前的事情開始。不要以爲思想壓倒一切,多懂一些道理固然好,但是人的精力有限,行動其實更重要。不需要懂的道理就不用去懂,這也是一個道理。
  • 第八,要懂得知足者常樂,你我皆凡人,肯定又很多事情不會盡如人意,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要常思一二,以平常心對待。要懂得不懈的追求,也要懂得以珍惜的心態來對待。
著名學者陳之藩在青年時,胡適先生給了他一張四百美元的支票,資助他到美國留學。陳之藩後來有了錢馬上就還給胡先生,還寫了一封信致謝。胡適接到信後給陳之藩寫了回信:“之藩兄:謝謝你的來信和支票,其實你不應該這樣急於還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因爲我知道我借出的錢總是‘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的。”
“永遠有利息在人間”,說得多麼好啊!一個人在世上能把私利看淡到如此境界,確實是不易的。陳之藩在後來說:“我每讀這封信時,並不落淚,而是自已想洗個澡。我感覺自已污濁,因爲我從來沒有過這樣澄明的見解與這樣廣闊的心胸。”恩惠在人間必會在人間得到豐厚的“利息”。 “永遠有利息在人間”,人活在世上,有這樣一種澄明的心胸,才能昭如日月,平淡坦然,人生纔算上大自在!
總之,人活着就要從容淡定,行動是最好的人生指南,不懼怕、不後悔、不焦慮,自然而然的去感受你的每一天吧,那樣快樂和幸福就自然而然的屬於你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