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村小廠,如何成長爲5G霸王

2019,5G的春風吹的正勁,吹到了紫禁城中,將故宮博物院吹成一座集數字化、信息化、智慧化於一身的“5G智慧故宮”。

紫禁城的朱牆,矗立了600年後,被5G技術洞穿。

通信技術的壁壘,發展了40多年,被來自中國的華爲打破。

朱牆易倒,壁壘難破。通信壁壘由大量技術和專利搭建,入局難,破局更難。那麼進入通信行業偏晚的中國企業是如何實現後發制人的呢?他們在過去的時代裏又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呢?

沒有故事的人更需要故事

1987年9月,在深圳——那片八年前還是一個小漁村的土地上,一個名叫華爲的香港交換機銷售代理公司誕生了。

一個經歷重重打擊的43歲中年人,以他僅有的2萬塊作爲註冊資金,拿到了勉強踏入網絡通信行業一紙船票。當時不乏感慨的是,在相對低起點,財力、技術雙重缺失的背景下,這家企業真的能夠攪動市場,參與全球網絡技術制高點的爭奪嗎?

此前不久的1983年,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貝爾實驗室推動了1G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誕生與演進。1G網絡的出現開啓了全球互聯網的大門。

但顯然,1G並不是一個成熟的網絡。頻段不同、缺乏統一標準等導致系統容量小、無法全球漫遊、同頻干擾、系統干擾、保密性差、業務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在催促人們推進研發下一代網絡技術。

華爲自然是看到了這片土地裏掩藏着可以深耕的種子,看到了這場可能席捲全球網絡的風暴,也渴望分一杯羹。

但實際上,以華爲當時的實力,參與全球通信技術推進與落地非常之難。而積累資金與技術,發展自身業務纔是當時華爲的關鍵。我國廣袤的農村交換機業務的空缺正好給了華爲崛起的機會,華爲也不負衆望地開始了他的網絡攻堅戰。

錯過不是過錯,但想後發制人就必須投入更多。1992年,華爲的事業開始步入正軌,自行研製的2000門網用大型交換機設備C&C08機和萬門交換機相繼獲得成功,這兩款設備也成爲了農村通信的核心,華爲的企業實力得到了快速成長。而第一個影響華爲發展的決定就在1992年制定了——華爲決定每年將10 %以上的銷售額用於研發投入,這種做法也奠定了華爲在網絡市場上競爭的基礎。

參考華爲發展史: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6515324877/18457f7cd00100om0j

然而,華爲發力的時間依然是慢了。全球網絡發展已經進入了快車道,華爲還沒搭上1G的車,2G便滾滾而來。

1992年,人們受夠了1G通信的不移也不通,2G通信網絡GSM(Global System Mobile)系統應運而生。2G的最大變革在於能夠提供少量的數據流量,並且實現了技術標準的統一,這就讓移動互聯網真正開始出現並完成連接。同樣,2G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單節點容納用戶數太低和網速太慢依然會困擾着用戶。因此屬於2G的時代並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2G如流星般閃過,很難有人真正抓住,但2G的核心GSM系統卻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我國也是其中之一。已經積累了一定資金的華爲敏銳的抓住這一關鍵點,投入大量成本開始研發GSM系統和下一代的蜂窩網絡。這個動作並不大,但影響卻頗爲深遠,華爲研發的GSM解決方案將會撬動華爲,撬動整個通信行業。

世界網絡技術發展的風向變化雖快,但作爲攪局人,華爲不會介意。他們本來就是要攪動通信行業競爭的格局,發展越快,變化越快,華爲上車的機會就越高。

狼性的覺醒

華爲想上車,就需要一張車票,內部的改革就是華爲搭上順風車的那張車票。機會也好,研發也罷,一個公司想要達到國際級別,內部文化的發展一定必不可少。

1996年,華爲的營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企業發展卻非一帆風順。內部職能的滯後、管理經驗的不足都讓華爲遇到了瓶頸。在任正非的眼中,華爲絕不只是一家侷限於眼前高度的企業,他們要成爲世界級的企業,就必須先杜絕人浮於事的問題,否則公司的每一步都是在負重前行。

改革必須要壯士斷腕,那一年華爲市場部集體離職、人財管理建設狠抓、任正非還提出了著名的“狼狽機制”來提高企業效率,而隨後這一機制也逐漸發展成華爲更爲知名的“狼性文化”。

參考華爲狼性文化:https://wenku.baidu.com/view/3f70b6d126fff705cc170a57.html?sxts=1552471763341

狼,一定不滿足於眼前的青青草原,哪怕是灰太狼也會嚮往太空的生活。

內部改革後,華爲的發力點就開始向外部拓展。1997年,華爲潛心研發許久的無線GSM解決方案全面推出,華爲的主戰場開始從農村轉移向城市。而藉助香港迴歸的東風,華爲爲香港電訊服務商和記黃埔提供網絡解決方案,並且與當時的亞洲首富李嘉誠展開合作。

此後,華爲的腳步更快了。

1998年,狼性文化的驅使下,華爲進入了大破大立的狀態。內部文化上,員工來來走走,華爲長達十年的組織變革全面展開;研發投入中,華爲相繼與美國德州儀器、摩托羅拉、IBM、英特爾、高通、微軟等多家科技公司合作成立聯合研發實驗室,將技術打磨到極致;市場拓展中,華爲終於走出國門,把業務拓展到海外,哪怕第一筆訂單還不到40美元。

但有了第一步,就不怕後繼無人。2000年,華爲的海外市場銷售額達到了1億美元,並且相繼拿到了俄羅斯國家電信部門上千萬美元的GSM設備合同和美國3797公里國家光傳輸線訂單;2002年,海外銷售額達到5.52億;2005年,華爲海外合同銷售額首次超過國內合同銷售額。

狼,只要嗅到了獵物,就一定會羣起而攻,不到口中,決不罷休。

中國通信網絡的崛起

狼,餓了。

到華爲崛起的時間,中國通信網絡技術已經餓了近20年。

80年代,中國的網絡基礎與歐美相比實在差太多了,甚至與日韓也無法相提並論。但現在,我國已經發展成爲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市場,這其中經歷了諸多的波折。

1987,華爲成立的那一年,我國從瑞典引入1G網絡並在廣東投入商用,但不幸的是,1G網絡本身就並不成熟,再加上國內缺乏認可度,因此用戶數量增長緩慢,一直到1994年的時候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量僅有157萬。

而隨着2G網絡的崛起,我國的通信行業也在不斷擡頭。但受限於市場壓力和開發能力的不足,我國最終引入了較爲成熟的GSM系統。華爲研發GSM系統,也是在這個時間點嗅到了商機。

2G網絡給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春風。上世紀末期,騰訊、百度、搜狐、新浪等公司相繼成立,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

隨着互聯網需求的增加,2G網絡無法高速接入互聯網的問題越發明顯。但國內互聯網發展迅速,通信網絡問題猶如一柄利劍懸於頭頂,一刻不解決,便一刻不得安心。因爲,我國加大了通信研發力度,終於在2000年5月我國提出的TD-SCDMA、歐洲提出的WCDMA和北美提出的 CDMA2000一起被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批准爲3G的國際標準。

這是我國的通信技術發展的一大里程碑,也意味着中國的通信技術已經覺醒。而隨後不久,華爲也加盟ITU,成爲又一個站在世界通信舞臺上的中國企業。

中國通信市場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的。在我國得到ITU認可的那一年,一場席捲全球的波瀾也如期而至。上世紀末的互聯網創業大潮創造了一批優質企業,但也有一大堆的跟風泡沫。他們沒有盈利能力和技術實力,卻一次次靠着PPT和喊口號贏得資方的信任。

泡沫再美,終究是泡沫。

2000年初,互聯網泡沫破碎的一聲巨響,摧毀了納斯達克的繁華,也幾乎摧毀了互聯網行業,作爲毗鄰產業的通信行業,自然也沒能倖免。我國受此影響,通信固定資產投資大幅下滑,國內的電信行業進入了短暫的寒冬。

這個冬天不太冷

這個冬天,華爲出乎意料過得還不錯。他進行了抱團取暖。

3G時代不僅網絡有高數據吞吐量提供高速數據服務,還要求運營商、系統廠家、終端廠家和內容服務商之間合作,爲用戶提供完善的產業鏈條。

要求太高,不能一家單挑。

2002年10月30日,華爲、中興、聯想等8家企業發起成立了以知識產權爲連接紐帶的TD-SCDMA產業聯盟,從系統設備到終端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吸引了數十家國內外通信公司先後加入。

這條鏈條不僅拯救了產業聯盟的企業,也讓全球意識到了中國力量的崛起,更詭異的是……這條產業居然還帶火了一個手機市場。

這就是華爲過冬的第二招,他開始賣手機了。

此前,華爲一直是做ToB生意的學院派,賣手機有點跨界玩票的意思。但是,華爲實在是太懂通信這個產業了,手機再硬核,始終也不能脫離了通信網絡。儘管那個時代裏,卓然天成的諾基亞,華麗起舞的摩托羅拉,性能出衆的三星和初露鋒芒的蘋果都是國內手機市場的常客。但華爲的手機依靠對網絡和通信極高的適配,技術持續不斷的創新,走到了執市場牛耳的地位。

華爲過冬的第三招,是海外業務的不斷崛起。

想要在海外市場大力發展,正面對磕那些傳統的通信行業巨頭,技術必須過硬。爲了適應3G時代的爭奪,華爲在歐洲展開研發合作,與西門子成立合資公司開發3G的標準TD-SCDMA解決方案。研發很快得到了回報,2005年,華爲成爲英國電信首選的21世紀網絡供應商,提供多業務網絡接入(MSAN)部件和傳輸設備。這也是華爲首次成爲全球頂級電信運營商的網絡供應商。

第一步邁穩了,自然就能越跑越快,歐洲很快就成爲了華爲的主戰場,到2007年底的時候,華爲已經成爲歐洲所有頂級運營商的合作伙伴,隨後被商業週刊評爲世界十大最具影響力的企業。

華爲的冬天爲什麼能過的如此舒服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統計,2008年全球專利申請公司華爲排名第一。詩人以夢爲馬,商人以專利爲柴,柴多自然火旺,火旺的冬天很難說會有多冷。

物聯網萌芽與5G的雛形

華爲征戰歐洲的那段日子裏,3G技術不斷的成熟,“盛極則衰,否極泰來”。3G遇到的問題一如華爲遇到的問題,手機再好,資源再優秀,網速跟不上始終都是鏡花水月。所以2007年,ITU將未來4G網絡IMT-Advanced劃分了頻段,官宣4G要來了。

4G時代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徹底激活了移動互聯網。手機智能化升級,華爲賺的盆滿鉢滿;生態的全面迭代,基於Android系統,華爲不僅研發自己的芯片,還開發自己的軟件業務;移動互聯網引發的新興產業不斷迭代,華爲各式智能設備相繼崛起。

智能設備的崛起是一個不可阻擋的過程,但4G網絡偏低的速度和容載量卻把這一過程攔了下來。

物聯網的發展必須要有足夠的網絡進行支持。4G網絡速度雖然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接入網絡的設備提升速度更快。尤其是在物聯網產品增加後,單個區域內接入網絡設備急劇增加,4G的不穩定性問題暴露越發明顯,因此物聯網的落地,更需要網絡的升級。

參考全球LTE產業技術發展:http://www.caict.ac.cn/kxyj/caictgd/dxy/201512/t20151211_172190.htm

容量問題外,窄帶與寬帶的不兼容也是推進5G落地的原因之一。4G的標準在LTE的R13版本開始,針對低功耗、低速率和窄帶寬的物聯網設備發展處一種新的技術標準——NBIoT。窄帶與寬帶的發展方向已然大相徑庭,換句話說,4G開始被割裂了。而且,如果大量使用窄帶的物聯網設備接入4G網絡,而4G必然會不堪重負,也就是說,5G的時代即將到來。

華爲的豪賭

5G是什麼?9個字來概括,高速率、多連接、低時延。

5G能夠提供極快的傳輸速度,幾乎是4G網絡的40倍。屆時,高速網絡勢必將會拯救當下的視頻行業,藍光將會成爲普遍級別;而更值得開心的一定是VR/AR行業,以往受限於網速無法實現的全息投影以及實時的VR直播,在5G時代下將會更加的真實和立體。

5G的多連接意味着高網絡容量,物聯網行業將會全面爆發。5G環境下,基站將會更多,網絡容載量也會隨之上升,以往人一多信號就會差的問題將大幅改善;這也就給上億臺物聯網設備的接入提供了先決條件。

5G的低時延不僅能拯救產業,還能救命。自動駕駛一直未能落地的一大原因,就是擔心時延問題可能會導致緊急狀況無法迅速做出反應;而低時延也給遠程虛擬手術提供了可行性,優質的醫療資源將會觸達更地區;無人機預警提供消防、安防等能力都將會給予人們的生活極大的幫助。

華爲知道5G會有多美好,所以華爲是5G最早的玩家之一。

早在2013年,4G時代尚未完全落地時,華爲已經開始進入了5G發力期。推動歐盟5G項目,發起英國5G創新中心(5GIC),發佈5G白皮書,與全球20多所大學聯合研究5G技術,在2018年前投資6億美元用於5G研發,並大膽預告用戶將在在2020年用上20Gbps的商用5G網絡,隨後,華爲還在全球9個國家建立5G創新研究中心,大量的提案和專利從這些地方產出。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2016年4月,華爲率先完成中國IMT-2020(5G)推進組第一階段的空口關鍵技術驗證測試,在5G信道編碼領域全部使用極化碼。此次測試,同時滿足ITU的5G技術標準和應用場景需求。也就是說,華爲用自家主推的極化碼實現並完成了5G網絡的測試。

如此密集的動作投入5G研發,華爲幾乎已經“瘋魔”。

5G爭奪戰

華爲並沒有勝利,想要真正在5G時代取得先機,就必須要獲得標準制定的權力。

“一流企業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在通信行業這句話就是亙古不變的法則。那麼標準制定權有多重要呢?美國高通的崛起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2G時代的CDMA、3G時代的WCDMA/CDMA2000/TD-SCDMA、4G時代的LTE,每個時代的技術標準都被高通掌握在手裏,而手機生產廠商想要賣手機就一定繞不開高通手裏的基本專利,因此大多數企業每賣一部手機就要有5%的收入作爲專利費用交給高通,這就是手機行業常說的“高通稅”。

標準制定權由誰決定呢?投票決定。當然,沒有人願意使用性能差的標準,所以業界對於網絡技術評判和投票的不成文規定就是投給標準提案和標準必要專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EP)提供多的企業。也正是因爲這一系列規定的存在,使得標準制定權的獲取成爲了技術實力和背後綜合實力爭奪的焦點。

那麼華爲在這兩方面的實力如何呢?標準提案數全球第一,SEP排名第二,但……第一依然是高通。

2016年11月17日,3GPP第87次會議上,5G標準的制定在中國華爲主推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美國高通主推LDPC方案、法國主推Turbo2.0方案三者之間展開較量。結果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了,短碼方案由極化碼勝出,之前長碼由LDPC勝出,5G技術底層規範由此得以確立。

華爲贏了嗎?並沒有,華爲只是取得了短碼方案的勝利。華爲勝出的是僅僅是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而高通的LDPC碼則是數據信道的上行和下行短碼方案,5G中長編碼也採用了LDPC方案。也就是說,儘管華爲獲得了一定的突破,但高通依然是5G的主宰。

不過華爲這一步的突破,已經是創造了歷史。

5G標準的競爭絕不止是三家企業的競爭,背後的大國博弈依然激烈。以此次投票來看,華爲取得的突破離不開我國通信行業實力的提升。在關鍵投票中,華爲在國內的競爭對手們,紛紛投給了華爲。中興、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大唐電信、小米、vivo、oppo、聯想、酷派,甚至一些歐洲的企業也把票投給了這位可敬的對手。

更多5G技術內容:http://www.caict.ac.cn/kxyj/caictgd/201804/t20180428_159130.htm

5G來了,也別高興太早

在不久前,華爲發佈了自己的首款5G摺疊手機,而5G網絡預計也將會在今年年底實現商用。但,5G真的會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完美嗎?對此,我們應該保持一份謹慎樂觀的態度。

5G的速度真的會有那麼快嗎?很可能達不到。從3G到4G,每次網絡升級幾乎都無法達到承諾的理論速度。更何況5G天然具有信號的衍射能力弱的毛病,發送距離又很短,這就需要增加更多基站來實現全面的5G覆蓋,時間和錢都是問題。

5G時代手機會告別無信號狀態嗎?可能也不行。大家在乘坐高鐵時一定感受過信號很差的問題,這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4G網絡未覆蓋,而是因爲基站變化導致手機IP變化需要重新連接網絡。筆者認爲,5G時代基站更加密集,如果IP切換的問題不能解決,手機信號很可能會更渣。

5G時代,真的會拔掉電子設備上除了電源線以外所有的線嗎?恐怕也不行,至少未來10年裏都很難實現。運營商層面,他們一定不會迅速淘汰掉鉅額成本建成的光纖和電纜;用戶層面,有線連接的穩定性和確定性依然有着大批的粉絲羣體。只有那些設計之初就只保留一條電源線的物聯網設備,纔會配合5G發展拔掉多餘的線。

5G會解決掉地鐵上、村子裏沒有信號的問題嗎?恐怕也是不行的。5G會優先在高頻頻段上部署運行,人口密集區也是主要針對點,但這就會導致網絡容量變大、覆蓋距離變短。而在較低頻段上長距離上表現更好,因此運營商更傾向於部署5G的同時提高其4G LTE的覆蓋範圍。所以地鐵和農村,恐怕依然是網絡上的弱勢羣體,5G不會是救世主。

5G時代來了,我們需要換手機嗎?需要。5G時代的到來需要性能更適配的手機來獲得新的服務,但顯然這個時間節點並不是現在,目前來看除了華爲外的大多數的手機生產商計劃在5G網絡部署就緒後再推出5G手機,這一時間點最早也要到今年年底,所以計劃換手機的朋友還是先把手頭的手機藏起來吧。

由上可見,5G其實並不完美。就像4G的容量問題、3G的產業問題、2G的網速問題、1G的標準問題,每個時代的通信行業都有着他們不同的煩惱,每個時代的通信廠商也都爲這些煩惱不斷的進行技術迭代。

我們自己也在迭代。

40年間,深圳從漁村迭代爲國際化大都市;30年間,中國互聯網市場從一片空白迭代爲全球第一;同樣在30年間,華爲從一個交換機代理商迭代爲5G網絡制定者。時間或許會讓技術褪色,或許會讓企業死去,但技術迭代都會迎來更強的技術,企業死去會迎來更強勁的生命。

世界每一個角落的蝴蝶,都可能化作長風,席捲世界。

更多AI信息,微信搜索“AI開發”小程序,一手前沿乾貨帶給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