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工作時真的很忙還是假裝很忙?

父母那一代人對於所謂的好工作期望就是“一杯茶一支菸,一份報紙看半天”。每個人都這麼悠哉就無法撐起社會和國家的飛速發展了。

從70後開始,受過大學教育的大部分人對於一份工作的基本期望多半是用腦力勞動取代前幾代人中間非常普遍的體力勞動,能夠在室內坐着辦公。

大家開始步入社會的第一份甚至很多份工作都還是給別人打工。不同的是各自的僱主,比如政府/學校/國企/民企等等,同樣的是大部分人會自覺不自覺的混水摸魚。“到點拿到工資最重要”,“給多少錢幹多少活唄”,覺得“幹多了吃虧”的大有人在,甚至還有人看到別人在努力會說“你那麼勤奮幹嘛?”

其中有家庭教育和成長環境的影響,也有人類本身的惰性使然。

反觀那些願意主動多付出也獲得更多的人,相當一部分是因爲原生家庭經濟壓力非常大,或者家庭條件還算不錯,但是願意通過工作來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說白了,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爭取財富/體現價值)。

對比之下,渾渾噩噩的人多半是從來沒有去思考過自己要什麼,或者模模糊糊有個夢想,比如“中彩票”、“無緣無故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光有夢想不想着怎麼去通過一步步紮實的努力走到目的地,也沒有提升過自己的技能與職場價值,到將來年齡大了面對着隨時被淘汰,可能一份基本的工作都保不住,更不要提更遙遠的養老計劃了。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看到了:背景差不太多的前提下,最終的工作成績好壞首先是和個人的主動意願有很大關係。

摸魚的人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在摸魚的,生活中常聽崗位相對最不重要也最懶散的人把“我忙死了”掛在嘴上,甚至專門花時間到網上吐槽“啊爬上來喘口氣”,不知道的以爲ta今天又安排了三胖和川普會面呢,實際每天有效工作時間也就半小時,其他時間坐在辦公室可能是在刷豆瓣刷微博圍觀明星八卦、聽音樂、打遊戲、看視頻。

反而那些身兼多職事情多到每天腳尖踢到後腦勺的,從來不敢說累和忙,雖然是被生活工作各種壓力一通猛錘,永遠就事論事,遇到什麼解決什麼。因爲他們知道前面遇到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

喊忙的的人,是把自己擺在一個“反正給別人打工,多創造的錢不會進自己腰包”的位置;不敢喊忙踏實做事的人是把自己擺在給自己打工/遲早會獨立自己做老闆或者至少會升職管理更多人/事的位置。

(爲自己)每天工作至少八小時,(爲老闆)每天真正工作時間最多半小時,長此以往產生了巨大的差別。

你願意做哪種人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