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尋跡 | 十九世紀的“巴黎風潮”

本欄目旨在介紹國外的一些經典學術型著作。第二期圍繞時尚史這個主題展開,介紹從十八世紀起到二十世紀末時尚潮流的變遷。

以下內容選譯自由京都服飾文化研究所(The Kyoto Costume Institute)出品的Fashion History: from the 18th to the 20th century


十八世紀,法國是公認的女裝風潮的全球引領者。在後一個世紀中,這一聲譽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法國在女裝領域一躍成爲了所向披靡的王者。英國和法國各佔半邊天,以男裝著稱,這要歸功於十八世紀以來穩步發展的先進的羊毛工業、紡織機械以及更精良的剪裁技藝。

由於這些鮮明的特色,社會上形成了“巴黎風潮(Parisian Mode)“和”倫敦定製(London Tailoring)“這樣的說法。十九世紀期間,女裝的廓形起起伏伏,變幻無窮,而男裝則保持着其基本形態,只在一些細節方面有所變化。


法蘭西第一帝國風格(Empire Style)和宮廷禮服

在動盪不安的法國第一次革命期間,女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襯裙(chemise)成爲了當時的主流時尚,這種服飾與貼身穿着的內衣十分相似,並因此得名。它看起來十分簡約,與前一時期洛可可風曳地長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十七世紀用來勾勒洛可可式女裝略嫌誇張的體形的諸如緊身胸衣和帕尼耶裙撐(見前篇)等內衣被摒棄。這一時期的女性更偏愛纖細、近乎透明的白色棉布裙,只穿少量的或不穿內衣。而襯裙的高腰線和單件式胸衣和裙襬賦予其一種乾淨利落的管狀廓形。

半透明材質如平紋細布、薄紗和密織棉布成爲了這種簡約服飾的首選。這些面料也反映出當時對服裝功能的一種理解,即垂懸,而非塑形。襯裙標誌着全新的審美觀念和法國革命後期的價值觀。


裙裝

公元1802年

由平紋細布織成的白色棉布裙,帶拖尾;前身飾片和下襬帶花卉刺繡,前部正中間、袖口和領線處採用抽紗繡。



裙裝

公元1800年

白色薄紗棉布裙,胸衣前部和下襬處帶花束圖案。



這種款式相較於之前的流行款式暴露出更多的身體部位;這是針對女子體態的現代和創新式理念的反映。然而,在風靡一時的襯裙風潮過後,女性們的身體在之後的一個世紀中還要再次受到緊身胸衣的約束。因此,襯裙這一款式儘管盛行期較短,但在女裝歷史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法國革命之後,絲綢被來自英國的更受歡迎的棉布取代,里昂的絲綢工業——法國經濟的引擎——陷入嚴重的危機。考慮到經濟狀況,拿破崙企圖通過對進口自英國的商品徵收服裝稅及禁止公衆穿戴英國的薄棉布服飾來振興法國工業,但這些措施未能逆轉這一趨勢。


禮服

公元1805年

提花絲織品,帶樹葉形狀的圖案;帶拖尾;白色絲質薄紗披巾,帶編織羊毛花卉圖案,紗線流蘇。


拿破崙稱帝之後,禮服成爲了一種政治宣傳工具。革命前流行的華麗的宮廷裝再度興起,成爲帝國象徵性的裝飾品。這種宮廷裝的拖尾帶給人奢華和權力的印象,成爲了風靡歐洲各國宮廷的標準款式。這件華貴優雅的宮廷斗篷(manteaux de cour)曾出現在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七世的宮廷裏(1784-1833)。


宮廷禮裙

1820年代中期

白色綢緞禮裙,帶絲質薄紗,並用金色絲線刺繡;泡泡袖;裙襬處鑲有兩條荷葉邊;絲質喬其紗內裙;紅色塔夫綢拖尾,從腰部起綴有金色刺繡,扇貝形下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