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AI也有人情暖意:華爲雲的愚公之道

  一年多之前,我曾經跟一位讀者聊過AI和行業應用的問題。

  這位讀者來自湖南,是一家大型醫療器械企業的科研人員。他跟我說,他很早就在學術刊物上注意到了深度學習,並且當時第一感覺就是這種技術可以解決很多醫療檢測方面的問題。

  用他的話說,“憑着一腔熱血”,就組織了一個用AI識別瞳膜病變的項目。

  但結果不盡如人意。

  真正上手之後,他發現能找到的算法示例很不成熟,小組也不知道如何自己開發。而且AI訓練用的顯卡非常昂貴,也無法說服企業批准相關的研發經費。

  這個故事始終帶給我特別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典型的“願望的炙熱,遇到了AI的冰冷”——而這個故事,若干年來,已經無數次上演在我們身邊。

  AI走進行業,真的是聽上去簡單,實際無比複雜的話題。可以說,一千家企業用AI,絕對會碰到一千個以上的問題。

  如何讓智能真正落地,這當然是個技術問題,但同時也是一個方法論,甚至企業文化、品牌建設的問題。作爲平臺級的AI技術使能者,今天不僅是要拿出AI能力與解決方案,更要找到一條道路,確保剛剛燃起熱血的AI開發者不會遇到一盆冷水。

  更進一步,是要保證開發者和行業應用者,把AI用得舒服,用得放心,用得有奔頭。

  在福州,這兩天最熱鬧的地方就是華爲中國生態夥伴大會2019會場。不出所料,這場兩萬人蔘加的盛會中,華爲雲和產業AI又一次成爲了主角。

  而我們從華爲雲一系列關於企業智能的新動作中,讀出的是一條以人爲本的、在今天中國市場上其實還是有些特殊的普惠AI之路。

  解釋這條路的特殊前,讓我們再重新認識一下,到底什麼是產業AI。

  重新認識以人爲本的to B+AI

  AI發展到今年,大家其實是無論用什麼詞彙包裝,最終都在說把AI融入產業這件事。

  但在一個籠統的概念之下,我們要具體問這樣幾個問題:到底什麼人需要用AI?什麼事需要AI來解決?

  華爲雲對這個問題有個非常精準的總結。在生態合作伙伴大會上,華爲雲BU總裁鄭葉來所作的《+智能,見未來 共築普惠AI》主題分享中,將AI能夠解決的問題分爲三種:

  1、海量重複勞動的場景,用AI來提升效率。比如華爲與德邦快遞的合作,用智能攝像頭取代人工來完成分揀視頻監控工作,將重複枯燥的勞動解放了出來。

  2、需要專家經驗的場景,用AI進行經驗傳承。比如華爲雲與金域醫學的合作,利用AI系統學習醫院的數據與專家經驗,將特定×××的識別準確率相比業界平均水平提升一倍,讓機器有了國際頂級專家的水準。

  3、多領域協同場景,用AI來應付人力難以承擔的複雜協同工作。比如煤炭、鋼鐵等產業中,很多動作可以用AI來協同完成,而不像人類需要分步驟、分系統合作,極大提升了生產效率。

  這三個方向在今天都已經涌現出大量應用案例。僅僅在華爲雲EI體系中,就已經提供了數十種AI開放能力,總結出了幾百個AI應用場景。並且實際應用AI技術,還廣泛依賴個性化解決方案和行業深層數據。鄭州婦科醫院×××:http://www.sgfk029.com/

  可以說,產業AI的實質特徵,是應用者面對的問題千差萬別,使用的能力千變萬化,打造出的最終效果千人千面。這樣的產業現狀,也就標誌着產業AI無法成爲一個高度模塊化、可複製化的產業。必須深入到行業和企業中間,由開發者、平臺和應用者一起思考合適的解決方案。總體而言,產業AI在實踐中,會面臨這樣幾個主要困難:

  1、AI深入生產場景時,需求指向個性化和駁雜,常常需要大量定製化開發。

  2、需要構建複雜的產業鏈。一家企業應用AI,可能需要若干供應商的配合。

  3、以場景爲重心,產業AI有待重新組織商業邏輯,開發者需要清晰看到商業潛力。

  4、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技術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算力的稀缺與昂貴。

  這些問題擺在這,必須讓我們明白,行業應用者在面臨AI時,絕不會立刻撲上去就用。而是一定有自己的所思所慮,所憂所疑。

  那麼如果說產業AI這件事,在今天有一本祕籍的話,那麼只有一句話可以印在上面:以人爲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