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申報》看歷史

大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二十三日,《申報》由來華經營茶葉和布匹的英商安納斯·美查(Ernest Major,1830~1908)與其兄 菲爾特立克·美查(Frederick Major)會同伍華特、普萊亞、麥洛基合資(每人出股銀400兩,合計1600兩作爲股本)創辦於上海。

美查根據其生意場上的經驗,深知要使華文報紙得以生存和發展,在內容上就必須符合華人的要求。因此,他囑咐館內同事說:“這報是給華人看的,文字應從華人方面着想。”其實,美查本人就通曉漢語,並能吟詩作賦。《申報》創立後,美查頗信任華人,並放手讓他們去做。面對一種新創的新聞紙事業,在幾位主筆和館內人員的努力下,《申報》從形式到內容不斷改進,很快戰勝了它在上海的競爭對手《上海新報》和其它華文報,銷量從初創時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離開時,增加到了6000份。

之所以取名《申報》,源於民間喜用“申”字來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這張新辦的報紙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辦的報紙,故正式名謂《申江新報》,縮寫爲《申報》。初辦時初創時以鉛字排版,泥型澆鑄鉛版,後又改用紙型澆鑄鉛版,《申報》曾用過中國毛太紙、賽連紙、機制油光紙和竹連紙印刷,都是單面印,每張8版,每版長寬各約9英寸。1909年起開始使用新聞紙兩面印刷。這份以盈利爲主要目的的報紙初爲雙日刊,四個月後改爲日刊。在當時外國人辦的報刊中,由中國人主執筆政的,《申報》卻是第一家。

《申報》出現後,對當時的新聞業務進行的改革着實不小:

一是發表政論文章。

報紙的言論要“有系乎國計民生”,要“上關皇朝經濟,下知小民稼穡之苦”。

二是改革新聞報道。

重視新聞的真實性,日本侵略臺灣,美查爲了瞭解事實真相,派人去臺灣採訪,這是上海中文報紙中軍事通訊的開端,也是《申報》重視新聞真實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會實際生活,連續三年報道“楊乃武冤案”,這是當時中文報刊中最早最長的連續報道,最後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是重視發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經營副業。

①創辦文藝雜誌。1872年11月11日《申報》發行我國第一份文藝期刊《瀛寰鎖記》。

②出版白話新聞報。1876年3月30日《申報》創辦我國第一份使用白話文和標點符號的通俗報紙《民報》。

③編印畫報。1877年《申報》出版《瀛寰畫報》,1884年5月8日創辦我國第一份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美查本人還用“尊聞閣主人”一號,來給該畫報作序題跋。

④印書。

美查針對報館印書一事,曾表達過如下的初衷:“本館自創設以來,兼印各種書籍發售日以爲常。歷年來共積至五十餘部。蒙遠近諸君子,時來取閱。而書目闕如見書名者,常以不知是書所言何事,所作何人,故購買或多袖手。今特撮其大要因縷馨仙史潤色而成書目一卷。其中開陳明晰於各書之精蘊無不闡發而表彰之。瀏覽之餘,亦可爲消遣書之一種也。”

此外,《申報》館還開辦了江蘇藥水廠,肥皂廠等,並由此在1889年組成“美查有限公司”,總資產達白銀30萬兩,超過創刊基金180多倍,實現了美查的“贏利”之目的。

《申報》自創辦之日起,歷經清同治、光緒和宣統三個朝代,又經歷了俄國十月革命,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四·一二”叛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多個歷史階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時停刊。前後刊行77年之久,以文字記錄下豐富的史料素材且對近代中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後世的媒體人大都認爲,《申報》是體現新聞自由之典範。

比如在報道光緒帝病逝前後的經過時,該報便如今日的各大報刊一樣,不單單隻接受來自官方的通報,而是通過自己的信息渠道獲得的獨家新聞。值得注意的是,《申報》的報道持續近半年之久,並未受到清政府的干涉,爲《申報》提供消息的人亦安然無事,一直不斷地發來最新的消息,《申報》在報道中還經常標明“據內廷人云”、“據內監雲”等,以顯示消息之 可靠。有報史雲:“光緒末葉數年,出報既不報知官廳,其言論之自由,可謂有聞必錄。對於政治之得失,內外大員之善惡,皆可盡情指責;人民之冤抑隱疾,更可盡情登載。”這是 中國近代史上新聞最開放的一段時期,否則,像“聖躬違和”這樣的宮廷祕事,是不可能得到公開傳播的。

同時該報還刊載了大量市井裏弄的風流軼事,花邊消息,各類廣告等等,不失爲一部晚清,民國時代反映庶民生活的大百科全書。即便從今日之視點來看,《申報》所刊登的這些內容,風都極具吸引力和可讀性。無怪乎《申報》從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於“庶民派”報紙,而非《大公報》,《中央日報》之類的”廟堂派“。作爲洋人興辦的《申報》,一開始即明確以盈利爲目的。假如滿紙都是大道理和口號的話,老百姓纔不會花錢去買來看。此外,當時作爲全國乃至亞洲最開放的城市--上海,也無疑給了《申報》以最寬鬆的輿論和發展環境。

《申報》除刊登國內外重要新聞、通訊,發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還增加篇幅闢出專欄和副刊,如“經濟專刊”、“教育消息”、“商業新聞”、“科學週刊”、“通俗講座”、“醫學週刊”、“電影專刊”以及“讀者顧問”、“圖畫週刊”和副刊“自由談”等。在所有的副刊、專欄中,以副刊“自由談”的影響最大,歷史也較長,以至於有人說,談中國現代文學史就不能不談《申報》的副刊“自由談”。

“自由談”在1911年8月24日創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開始的內容,刊登記敘風花雪月、奇聞軼事、詩詞歌賦的文章以及小說連載。1932年有中國報業巨擘之稱的史量才(時任《申報》總經理),改組“自由談”,聘請留法回國的黎烈文任主編,約請魯迅和茅盾兩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雜感文刊登在“自由談”上。此舉引來許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陳望道、夏丏尊、周建人、葉聖陶、老舍、沈從文、郁達夫、巴金、張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亞子、吳稚暉也爲“自由談”寫過文章。

一時間“自由談”的內容五光十色、熱鬧活潑,除雜感外,還有散文、隨筆、遊記、速寫、小考證、讀書記、文藝評論、科學小品和短篇翻譯等,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每天一篇針對時局形勢、社會風尚習慣而寫的議論性雜感“花邊文學”,如瞿秋白與魯迅合作發表的《兒時》、《〈子夜〉和國貨年》等。由於執筆人多,文章尖銳活潑,有針對性,使“自由談”在當時起到了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不僅如此,以它爲平臺,“自由談”還培養出一批文學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劉白羽、周而復、林娜(司馬文森)、柯靈、黑丁、荒煤、羅洪等,他們紛紛攜筆登臺,在“自由談”上試練筆墨,磨礪作品。

美查之後的《申報》經營也可謂是多舛至極!宣統元年(1909年),因營業不振《申報》曾幾經易手。直至1913年,由史量才接辦後才迎來新的轉機。

此後二十餘年,史量才作爲中國最大的報業資本家,孜孜於經營《申報》。他網羅人才,改進業務,設立分館,擴大消息來源和廣告範圍,修建五層大廈,購進新式印刷機,使《申報》銷量大增,到1926年日出報14萬多份,與另一份《新聞報》一起成爲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兩家報紙之一。

抗日戰爭期間,《申報》數度停刊復刊,也是歷經波折。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日方企圖控制該報,《申報》拒絕其新聞檢查,於1937年12月14日宣佈停刊。1938年1月、3月,漢口版、香港版先後復刊,但漢口版於當年7月停刊,香港版於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報》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復刊。1941年12月8日,日軍開進上海公共租界,申報再次停刊。一週後,在日軍威脅下,《申報》復刊,完全爲日軍報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軍軍部突然派人查封《申報》。12月6日,日本海軍派漢奸陳彬和以“軍管會”的名義接管《申報》,並任命陳爲社長。日本投降當天,陳彬和潛逃,《申報》停刊。

這個時期的《申報》副刊是文藝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創刊)以及1938年復刊後新創的若干專刊,如《戰時青年》、《遊藝界》、《大衆週刊》、《國醫與食養》等等。抗戰後,由於戰時《申報》爲日軍強佔,於是政府以《申報》“附逆”爲名,成立以CC系要員潘公展爲主任的申報報務管理委員會,對其實施接管,將設備封存。

1945年12月22日《申報》復刊,潘公展任指導員,立法委員陳訓悆爲總經理兼總編輯。從此,《申報》完全被國民黨CC系控制。到1946年5月,國民政府強迫史泳賡出讓51%股份給政府,實行官商合辦,徹底改變了74年來申報的民營性質。同時,在此基礎上,改組申報董事會,調整報社工作機構,政府委派杜月笙任董事長,陳冷任發行人,潘公展任社長兼總主筆,陳訓悆任總經理兼總編輯。而史泳賡則轉任副董事長。

《申報》從發刊到終刊,歷時77年,出版時間之長,影響之廣泛,同時其他報紙難以企及,在中國新聞史和社會史研究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因《申報》見證、記錄晚清以來中國曲折複雜的發展歷程,被人稱爲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百科全書”。

自今而後,筆者有意將《申報》中一些有趣的文章與讀者分享。如能做到”以史爲鑑,以實爲鑑“,則幸甚至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