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戰地記者--王 小亭

王 小亭,又名王海升,1900年出生於北京。早年任職於英美公司電影部,做了兩年攝影師。被《申報》聘用後,他經常置身於前線戰場,在槍林彈雨中拍攝中國軍隊抗戰的情形,最出名的照片是在1937年拍攝的《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

1925年,王小亭受萬國新聞通訊社聘請,任該社攝影記者,同時任美國攝影師範濟時的助手和中文祕書。他曾採訪拍攝過北伐戰場,還曾在軍閥混戰時於河南前線拍攝了反映這場戰爭的《西北戰事真相》。1931年,他受聘于《申報》,任新聞攝影部主任,曾親赴四川,到西昌、雪馬屏峨一帶少數民族地區採訪。 “九一八事變”後,他又到東北錦州前線採訪拍攝了東北軍抵抗日軍侵略的照片。

1937年8月28日,各國新聞記者和攝影師們駐守在上海一家辦公樓的樓頂,準備拍攝日軍攻擊的暴行,但一直等到下午,日軍依舊沒有發起攻擊,幾乎所有人都離去了,唯有一個人留了下來,他就是供職於美國赫斯特新聞社的王小亭。

當日下午2時10分,日軍由2架偵察機引導,6架轟炸機竄至南站上空。此時上海江西會館正在遣送大批難民回原籍,其他難民也蜂擁而至,有1800餘人在南站候車。日軍飛機不斷俯衝轟炸,投彈20餘枚,當即炸死難民250餘人,炸傷500餘人,滬杭鐵路交通樞紐毀於一旦。記者查閱了1937年8月29日出版的上海《立報》,有如下記載:“站屋、天橋及水塔、車房當場被炸燬,同時在站臺候車離滬難民均罹於難,死傷達六七百人。死者倒臥於地,傷者轉側呼號,殘肢頭顱,觸目皆是,血流成渠……景象之慘,無以復加。

轟炸過後,王小亭立即驅車奔赴上海南站,只見屍橫遍地、滿目瘡痍。一個幼兒坐在地上大哭,王小亭將鏡頭對準他……

他後來回憶道:“鐵軌上、月臺上到處是炸死炸傷的人,斷肢殘體處處皆是,只是由於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東西。我停步裝上片子,看到腳上的鞋子已被鮮血浸透。我穿過鐵軌,以燃燒着的天橋作背景拍了好幾張全景,這時,看見一個男子從軌道上抱起一個幼孩,把他放在月臺上後,又回去抱另一個受重傷的孩子。孩子的母親已經死在鐵軌上。我在拍攝這幅悲慘的情景時,聽到有架飛機又飛回來了。我迅速對着那個孩子拍完了剩下的幾膠片,然後向孩子跑去,想把他帶到安全的地方去,但孩子的父親回來(救他)了。 ”

事後,膠片被美國海軍軍艦送到馬尼拉,又由飛機送往紐約。兩個星期後,這張被命名爲《中國娃娃》的照片刊登在美國影響極大的 《生活》雜誌封面上,受到高度評價,被認爲是美國在1855年至1960年間發表的最優秀的新聞照片之一。

曾有傳播學者分析,這樣一張照片有力地影響了當時的美國輿論,並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由於上海南站遠離戰區,沒有任何軍事設施,所以,日本的轟炸完全針對無辜平民。羅斯福總統立即向日本提出抗議,各國也紛紛譴責日本的行徑。許多人認爲,該照片成爲美國民衆從支持日本“進出”中國到反對日本侵華的關鍵轉折。

 1943年,宋美齡在美國、加拿大進行宣傳演講時,就用此照片進行宣傳,獲得巨大成功,援助款和物資猶如雪片般飛來,其中相當一部分註明是捐給難童的。新澤西州東奧倫奇市一位美國婦女,給宋美齡寄了一張3美元匯票和一張剪報,剪報上正是幼兒在上海南站哭號的照片。她在信中說,她3個女兒每人湊了1美元,捐贈給照片上那苦命小孩。芝加哥一個10歲女孩用節儉和募捐來的8美元買了一個洋娃娃,請宋美齡轉交給那個在火車站哭泣的幼兒。

由此可見,這張《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的照片在當時國際社會上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面對國際輿論壓力,日本詭稱當時飛行員誤以爲站臺上是調動中的中國軍隊,所以發生“誤炸”。同時,日軍出10萬元懸賞捉拿王小亭,王小亭被迫逃往香港。

此外還查閱到一篇王小亭的兒子王健龍回憶父親的文章,“父親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回來很興奮,有時回來話都不願講。他每天拍攝着那些他看到的地上已經死的和正在死去的人,心裏非常難過。一天,父親回到家中,心情很不好,因爲他去拍攝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孤軍血戰,眼見士兵們一個個倒下去。 ”

當時的這段史實是:1937年10月27日,國民黨軍第88師262旅524團團長謝晉元奉命率領該團主力進駐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執行阻擊任務,與日軍血戰4天4夜。當時隔岸觀戰的中外人士曾發現,槍林彈雨中還出現過一個手提攝影機的人,這個人便是王小亭。

史春先生介紹說,王小亭是中國著名的新聞攝影記者,多次在陣地上冒死拍攝,堪稱中國新聞攝影記者的榜樣。除了這張《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外,人們今天所看到的當年淞滬會戰的影像資料,大部分都出自王小亭之手。 後來,王小亭定居美國。1981年3月9日,王小亭逝世,終年81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