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成熟?

有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很幼稚,想讓自己成熟快點,對很多事情遊刃有餘,快刀斬亂麻而不拖泥帶水。當聽到別人說自己做事情不果斷的時候會下意識的提高對自己的要求:我一定要把事情做好,下次你等着瞧。可是往往等到下次了,他們又會找出其他毛病來,疲於應付,那麼,成熟到底是對自己來說還是對別人來說的呢?

讀很多成功人士的傳記、訪談文章等,作者都試圖從中找出一條成功的捷徑,也不能叫捷徑,可以稱之爲“能夠複製的成功道路”。當你能夠認清這些故事和書的背後的東西時,相當意義上可以說變成熟了。你不會再盲從這些書上寫的東西。古往今來,可以看的出,基本上什麼樣的人都有成功的,秦始皇、劉邦、毛澤東、周星馳、馬雲、郭德綱等等,每個人成功都有其不同的因緣際會,你若照着他的路再走一次,基本上沒有成功的可能,因爲沒有碰上那個“勢”。

有個說法叫做“墓碑定理”:我們看到的都是活下來的,還有很多死去的是看不到的,一個活下來的並功成名很明顯不能代表所有。所以我開始覺得成功故事不可信,別人怎麼奮鬥的,怎麼天天去賣唱,堅持下來了,你去學,說不定最後就成了墓碑。那麼,就說到“運氣”上了,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運氣”,中國古話叫做“時來運轉”,即使你沒有那個才能,歷史把你推上了那個舞臺了,也就是你功成名就的時候。

我對成功的理解,俗氣的理解便是“一萬小時理論”再加上“好奇心”。用T理論解釋就是,一萬小時是縱深的部分,代表深度;“好奇心”是橫的部分,代表廣度,兩者缺一不可。“好奇心”多嘗試其實是獲取機會的過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不善交流,不能很好的跟別人溝通,沒有什麼朋友。當你開始主動去交朋友,跟別人搭訕的時候,你會發現交朋友是最容易不過的事,這時候,各種各樣的機會就都來了。而你如果一直認爲自己還沒準備好,還沒到出去找機會的時候,那麼對不起,你是永遠都準備不好的。

許多事情並不是非要你準備好才能去做的,不妨先開始,在做中學;而一旦機會錯過了,再碰到同樣的機會就很難了。在演藝圈和移動互聯網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有的人碰上了機會便具有了先發優勢,從而在馬太效應的幫助下強者愈強;有的人即使資源更多,能力也越強,但卻以失敗告終。“勢”便是使豬也能飛起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很準的眼光,那唯有多嘗試了,說不定,你就找對了。

設想一下自己成熟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假設你能夠把自己抽離出自己的肉身,站在自己的肉身旁邊看現在的自己做事、說話,你會覺得現在的自己可笑不?這種抽離自己的能力其實是挺重要的,它可以加快你的成熟,就像一個高人站在旁邊指點着你,告訴你哪裏錯了,哪裏可以做的更好。

平常可以做這樣的練習,有意識的假想五年後的自己在看着站在的自己,如果可以更加深一層,五年後的自己後面站着個十年後的自己打量着五年後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是不是很好玩?

對於希望成功和成熟的你幫助會非常的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