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慮常態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自處?

最近公司有人離職,這本該是稀鬆平常之事,但卻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說起來,是因爲這個人在離職的時候,發了一封特別的離職信。

這封離職信和普通跟大夥兒告別,留下聯繫方式的郵件套路不一樣,而是跟大家講了個故事——他如何通過低價買房高價賣房賺差價,然後在40歲之前成就了身家過億的自己,如今他實現財富自由走向了人生巔峯,坐擁上海的多套房產,所以決定辭職。而接下來,他要籌備公司,幫助更多人實現房產變現。

看到這封郵件的時候,我並沒有去質疑其中故事的真實性,但心底卻不自覺地多了幾分焦慮——

我現在做的事情有實現財務自由的可能嗎?

我現在努力在做的事情,以及追求的理想,是否真的值得做呢?

對於很多人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炒房,炒股,炒幣,我爲啥一點興趣都沒有呢?

……

一直以爲我很早就跟焦慮握手言和,和平相處了,但眼下,它還是會突然冒出來,蟄我那麼一下,然後讓我陷入一段時間的迷茫和糾結。

焦慮正在成爲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手機漸漸成爲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一樣。

因爲科技的發展,信息的傳播和獲取都越來越高效,我們以爲自己可以通過獲得更多信息從而能夠更好地掌控生活,但是卻發現這個世界也正在因爲信息的擴張而變得越來越複雜。

在過去,在沒有網絡的時代,我們不會接觸到這麼多人,這麼多事,更不會跟不同世界的人建立聯繫,所以對於在那個舊時代的我們,焦慮是很少的,因爲我們被封閉在一個簡單而穩定的世界裏,我們只能看到眼下的生活,至於遠在千里之外的另一類人的生活毫無意識。

然而現在,我們隨時都可以獲取到大量的信息,看到過去無法企及的新鮮事物,而那些曾今熟悉的人在離開你所處的地盤之後,依然在網絡上跟你發生着交集,甚至我們隨時都會發現身邊突然就多出了一個全新的陌生的世界。

看到朋友圈裏光鮮亮麗的自由生活,自己卻還要加班加點,苦苦努力掙工資,這時候你會焦慮;

聽到誰誰誰創業半年已經成功融資,自己卻還處於尋找新機遇的階段,這時候你會焦慮;

面對別人在熱烈地討論很多趣事,自己卻一無所知,一句話也插不上,這時候你也會焦慮。

焦慮無處不在,我們總是可以在生活的各個面向中看到它的身影。

冬天流感猖獗,人羣密度越高,個人體質越弱,越容易感染上流感。

而焦慮和流感一樣,因爲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越來越高效,而個人價值觀的盲從和膚淺,所以我們也越來越容易受到焦慮的困擾。

焦慮,在本質上來說,是對未知的恐懼,反映的是我們內在的衝突。

恐懼的自然功能是爲了避險。當恐懼脫離了它原本的自然功能的時候,就會引發各種擔憂和焦慮,令人深陷其中,飽受困擾。

就比如,過去的古人類在遇到一羣動物盯着自己的時候,心裏會有緊張恐懼,腎上腺素激增,從而能夠迅速做出反應逃離險境;而在現代的場景中,一個人不大可能遇到一羣動物盯着自己,但是如果他站在一個演講臺上,被一羣觀衆注視着的時候,他立刻就有了這種緊張恐懼的情緒感覺。

但是這種因爲生物進化而刻錄進我們DNA的情緒感覺,在當下新的場景中卻並不合適,甚至毫無必要,如果依照過去逃離的本能行爲,那勢必會造成演講的失敗。

美國著名的安全專家Gavin de Becker在他的暢銷書《恐懼的饋贈》裏寫過:“擔憂是我們製造出來的恐懼,它並不真實。如果你想要擔憂,你儘可以這麼做,但你要知道,這是你的選擇。”

其實,脫離了過去的自然場景,當今時代的焦慮,往往就是我們“製造出來的恐懼”,但它並不真實。

就像我面對公司同事因爲炒房實現了財富自由而感受到的焦慮,說到底就是基於外界情境,我自己製造出來的恐懼。

一方面,這種恐懼讓我在與他人進行比較之下,顧影自憐,內心受挫,自我認可度和抗壓能力急劇下降。

另一方面,它也讓我質疑自己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急於想要擺脫當下與他人差距甚遠的狀況,甚至考慮是不是也要跟着別人一樣開啓炒房之路。

可是,如果我們捫心自問,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簡單,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外界只是傳播者爲我們編織的幻覺而已,就像我們的恐懼並不真實一樣。

剛畢業就能年薪30萬,剛創業就能拿到好幾輪融資,剛寫作就創造出了百萬級文案,這些不過是外界媒體宣傳的套路,爲的是吸引眼球,卻從來不告訴大家『倖存者偏差』的真相——那些畢業平庸,創業失敗,寫作平平的人,纔是佔據世界的大多數人,留存下來被我們仰望的只是少數的一小撮人而已。

焦慮既然是我們自己製造的恐懼,那我們就可以選擇打破這種虛假的恐懼,不斷提高我們對焦慮的免疫力,從而更加淡定從容地生活。

經過這段時間對焦慮的思考,我覺得大家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應對焦慮:

1

不要把別人的成功當作自己的標準

最近一個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大衛·萊特曼問已經卸任總統職務一年半的奧巴馬:“你覺得你爲什麼會成功?”

奧巴馬的回答是:“那當然是運氣。”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成功人士往往都喜歡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爲自身的努力,學識,卻很少談及運氣。

但是,運氣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變量,即使在努力程度,學識多寡上完全一致,但在這個錯綜複雜的世界裏,因爲各自經歷和運勢的差異,也勢必造成個人軌跡的巨大差異。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興趣和經歷,如果總是喜歡把別人的成功當做自己的標準,喜歡盲目地從衆,那就是選擇了一條自以爲的康莊大道,其實卻是一條人數衆多反而越走越窄的死衚衕。

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焦慮在所難免,而且會因爲周圍趨同的人越多,你感受到的焦慮越嚴重。

真正能夠看到機會的人,是真正明晰自己內心想法,與衆人的喧鬧保持安全距離的人。

因爲,在他們的價值觀裏,往往有着明確的原則,堅守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並且更願意做那些特立獨行且正確的事情。

他們因爲有自己對成功的標準,自然不會被外界的成功所迷惑,也就自然不會製造出不必要的內心衝突。

2

長線思維,專注於當下

我們一旦焦慮起來,往往就會急於想要擺脫當下窘迫的境況。

但是,你要知道,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

我在之前的文章《世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裏,提到過『指數增長』曲線,而個人的成長,財富的累積,甚至是你文章閱讀量的增加,大體上都符合指數增長模式。

就如經濟學裏的『複利效應』,收益在經歷了長期的平淡之後突然猛增。可是,沒有經過前面長期積累的人,永遠也到不了指數增長曲線的那個突破口。

亞馬遜集團的CEO傑夫·貝索斯曾說——

“你做的每一件事,如果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那和你同臺競技的人會很多;但是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就很少了,因爲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

貝索斯所秉持的就是一種長線思維,從更遠的未來看現在能做的事情。

這種長線思維會讓我們保持耐心,腳踏實地地專注於當下該做的事情,從而不會變得焦慮變得急於求成,更不會把寶貴的時間和心智能量消耗在自己製造的恐懼上。

3

適當的焦慮是一種危機感

焦慮已然成爲了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焦慮也並非一無是處。

1908年,心理學家葉克斯和道森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個體智力活動的效率和個體焦慮水平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函數對應關係,表現爲一種“倒U型”曲線,這就是『葉克斯-道森定律』。

換言之,當工作難度提高時,個體焦慮水平也會增加,進而帶動個體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增強,此時焦慮水平能夠對效率起到促進作用;當焦慮水平爲中等時,能力發揮的效率最高;而當焦慮水平超過了一定限度時,過強的焦慮造成個體的心理負擔,進而對能力的發揮又會產生阻礙作用,使效率降低。

所以,適當的焦慮,是可以激發我們應對外界的主觀能動性。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感到焦慮的時候,那就立刻行動起來,給自己一段時間思考如何去做,然後不要猶豫不要拖延,立刻按照思考出的辦法執行起來。

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都是因爲我們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

所以,你不妨把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焦慮當成是一種危機感,培養即刻行動的能力。

這就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你並不孤獨。

既然焦慮無可避免,那就去擁抱讓我們迷茫的不確定性,認清楚自己人生的重心,把焦慮當做一種常態,快速擺脫內在的衝突,重新找回內心的動態平衡,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每個當下都更加寧靜和自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