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南渡北歸》——民國大師們的成長記憶

歷時33小時,一口氣讀完,近百年的中國近代史,其中的真僞沒有進行一一考證,只是相信大概脈絡應該不錯。然作者立場太過鮮明,似不具客觀中立,非歷史文書之所爲。內容很震撼,以至於我停了好久不想讀其他的書,因爲很多話,如鯁在喉,想說又說不出,難受!

啃完一部大部頭,心裏着實有些空虛,不想看任何不相干的文字。於是,便正好放空頭腦,做點體力活,分散自己的思想。準確地說,是防止自己有所思,有所想。

歷朝歷代,說文人的命運總是悲慘的,這是不對的。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悲傷,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哀。人,自視甚高,卻依然逃不過草芥般的命運。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哪有純粹的獨立,哪有純粹的自由?夾縫中求生存,纔是天命。

何以熬過了抗戰,卻熬不過勝利之後的解放?惟不怕落入敵手,只怕自己人的懷疑。死於敵手還可博得個英雄的美名,死於自己人之手,有的只是屈辱和憋屈。然一切的果,皆有因,一切的苦難,也總有來源。

說實話,我不知道這部作品寫的是否都是真實可靠的,我現在懷疑一切人之言。

正讀着《南渡北歸》全集,根據以往的認知,這部書應該是較爲全面介紹了民國時期的那些文人的。如果此書只是記錄當時各人的言行,而不是以某種立場來評價,會更值得一讀。

讀到北歸,抗戰勝利,自七七事變,整整八年零三十三天;自九一八事變,則十四年不足三十八天,眼淚瞬間流下。

日本侵華的戰線從東北過河北橫穿中原,與東南亞的日軍在廣西會師,始於淞滬會戰,終於衡陽城沒,偌大中國被南北打穿,其間遇到的大會戰僅十二次。

從前讓我認爲證明中國人頑強的抗日戰爭,如今卻讓我感到恥辱。我們並沒有打勝,只是敵人打敗了。日本自是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可我們並沒有接受教訓,從甲午海戰開始,我們又一次輸給了日本!

一槍不放,放棄東北的張學良是抗日英雄?

北平、天津、河北的淪陷何嘗遇到了抵抗?

爲什麼三十六計中要說走爲上策?我們在抗戰中就這樣一路“走”,終於快走到了亡國。若不是日軍戰線拉得太長,偷襲珍珠港激怒了美國,德國戰敗蘇聯對日宣戰,我們能等到抗戰勝利嗎?

抗戰中僞軍的數量數倍於日軍,日軍對中國人的鄙視就來自於此。小說中的仁義道德,都抵不上死亡的威脅。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當野蠻民族以蠻力奪取並踐踏文明成果時,屠城就開始了。幸好,我們勝了,不然無法想象被日軍佔領後,南京慘案還會發生多少次。

據說,八國聯軍攻打圓明園時,北京城的老百姓是冷眼旁觀的,因爲朝廷是他們的朝廷,王國是他們的王國。老百姓的心中並沒有國家的概念,只不過是換個主子奴役而已,主子被打,恐怕心中還要叫好吧。都是魯迅筆下的麻木的看客。

回到書中,南渡最令我動容,家國的情懷從這裏開始深入人心。這一代師生,從北到南,一邊撤退,一邊做學問;白天躲日軍轟炸,晚上在月下解讀紅樓;吃不飽肚子,也不忘寫書立傳;親人遭日軍摧毀,仍有胸懷爲保全世界建築遺產,建議美軍放棄轟炸日本京都地區。

書中太多的內容,顛覆了我過往的認知,侷限於政黨、國家、家族、個人的利益,我們的眼早已不是我們的眼,看見的都是別人希望我們看見的。

我想起一句話:觀點不同,皆因角度不同;利益不同,皆因立場不同。很多事無所謂對錯,只在於你站在哪一方。

比較後悔的是,閱讀時沒有做筆記,把人物走向一一列出,進行考證。除此之外的其他書都只有某個或某些人物的片段歷史,這本書算是比較全面的,但實在是討厭作者在書中肆無忌憚地發泄自己的情緒,不能做一個客觀地敘事者。

要是有大段的時間,我要自己整理這段歷史的資料,還原自己的記憶。對於民國的大師們,過分褒貶都是不合適的,首先他們是人,其次他們纔是做學問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