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培養大人物—樊登書友黃繼秋先生專訪

黃繼秋先生,是中國幾千萬普通樊登書友中的一位。除此之外,他是我曾經所任職幼兒園的一位家長。不過,那已經是五六年前的事了。

幾天前,我嘗試再次鏈接上他,誠懇地邀請他在我們的讀書羣做一場關於育兒的分享。說實話我內心是忐忑的。一來我們太久沒聯繫了,我這樣做實在有點唐突; 二來我知道他作爲一個公司的創始人,日常夠忙了,拒絕我是完全有理由的。但如果能夠邀請他來做一場分享,我相信他的這份經歷一定可以鼓舞到當下很多焦慮和迷茫中的父母,包括年輕人。

爲什麼邀請黃繼秋先生來做分享? 因爲當下的社會狀況, 我們很容易看到一個焦慮的媽媽,一個缺位的父親,一個難以管教或存在挑戰性行爲的孩子,他們組成了一個《熱鍋上的家庭》。但是黃繼秋先生呢,他不僅事業有成,而且教子有方。在中國這個男主外女主內的主流社會裏,他無疑打破了這種失衡。

他很快在微信裏回覆我說沒有問題,只是工作日要出差,可以安排在週末。我真的是喜出望外。

這一場分享下來,遠遠不只是我期望的分享和孩子成長的那些事。讓我特別感動的是,他如數家珍,將自己的成長、修身、持家,育兒,創業等360度完整地呈現在我們書友面前,那麼地真實而透明! 分享的內容價值巨大,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深思:究竟怎樣的《活法》,才讓我們此生無憾。 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儘量完整地梳理一下從中得到的啓示,也希望能夠讓更多的世人受益。

黃繼秋先生說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堪稱金句。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要謙虛,不要驕傲;要每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謝;積善行,思利他;忘卻感性的煩惱。這是稻盛和夫的六大項精進。 黃先生每天必誦讀稻盛哲學,日日精進,這些哲學早已根植於大腦,成爲他的思維方式。

曾經爲了讓大兒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每天六點驅車送兒子上學,路上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風雨無阻堅持了三年時間,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每天路上一個小時的英語磨耳朵,提升了他的聽力辨音能力,英語水平超越了很多的同齡人,曾參加全國幼兒英語口語比賽晉級去北京衝刺總決賽。但與此同時。孩子頭上也長出了白頭髮。這個事情給黃先生觸動很大,究竟什麼對孩子來說更重要?作爲父母,我們該如何去權衡這中間的利弊呢? 後來,大兒子上小學,一家人毅然搬到學校附近,如願省去了坐車勞頓之苦。房子簡陋,條件有限,但這有什麼關係呢!黃先生說:“心裏面裝滿了別人的人,所到之處都是風水寶地。”

30歲創業,之後的很多年都忙碌於工作和物質財富的積累。36歲那年,事業發展到一個階段,黃先生迎來了他的第一個孩子。曾經一度以爲充裕的物質條件是迎接孩子出生必備的條件,但後來研究古今中外的名人傳記發現,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物質條件過於富足,對於孩子來說反而是負累,簡陋的環境反而會磨礪出一個人的品性。

有一年參加稻盛和夫在瀋陽的會議,主題是《在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回來後,他就做了一個決定: 不將自己積累的財富作爲遺產傳承給自己的孩子! 因爲當某一天,一切化爲灰燼。我們能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不是物質財富,而是精神層面的財富!

對於自己的兩個孩子,黃先生只有一個念頭:讓孩子成爲一個不虛度此生的人!

如何讓孩子不虛度此生?

爲了尋求答案,黃先生虛心向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學習,如研讀《錢氏家訓》,《了凡四訓》等各大著作,走訪清末明初的名人將士如梁啓超、李鴻章、左宗棠、曾國潘。他還去到巴菲特的故居。通過探尋名人背後的成長故事,他心中的答案也更加明晰。

一個不虛度此生的人,首先意味着珍惜時間,活在當下,如同李開復先生的著作《向死而生》一樣,把活着的每一天當作生命中的最後一天,率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一個不虛度此生的人還意味着多去積德行善,聚焦他人的閃光點,用他人樂意接受的方式,給到他們幫助。一個不虛度此生的人,更意味着你能對社會做出多少貢獻。

既然要培養出不虛度此生的孩子,對我們父母又提出怎樣的要求呢?

首先,父母重視經典哲學,要以身作則,多反省自己,保持積極正面的思維方式,讓自己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面,拉長角度看待孩子的教育,不急功近利。父母還需要做一個有奉獻精神的人,常懷感恩之心,常做利他之事。 經常去傳遞愛,讓愛成爲一種能量

自認爲天生笨拙,卻堅信笨鳥先飛,勤能補拙。自然會創造出奇蹟。

日日三省吾身,打掃內心的庭院。自然內心繁花似錦,澄明通透。

內心常懷他人,常積德行善。自然所到之處,都是風水寶地。

如此謙卑勤奮,求真務實,知行合一, 人生又怎能不成功?

謹以此文,致敬黃繼秋先生——一個真正在日常中修行的終身學習者!

願我們都能從中受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