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雜說:我們這一代和我

這周小忙,明天后天都無法寫文章。隨筆寫了三千字無思路,擱置着;技術貼太短,準備寫個系列;統計學 t 檢驗有了一點點眉目。看了看QQ空間,發現3年前寫的這篇日誌。三年過去了,我還是有着3年前的某些願望和追求,也改變了自己的一些認知。以下是原文。

----------我--是--華--麗--麗--的--分--割--線----------

深已夜。

在Kindle上看完基辛格先生的《論中國》第一章《中國的獨特性》,覺得想寫點什麼。天太冷,人在被窩,不想寫字,借用空間隨便寫寫吧。

今早上醒來,看到QQ有消息。“詳哥,26號班聚,來吧”。沒有多一個字。高中三年時光,無論好壞,都不再追問。我早已釋懷,只是可能還差一個儀式吧。

高中那些人,都在各自的大學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時光再回流一點點,想想我初中的同學,依舊讀書的還是佔大多數,不過,部分人已經深入這個社會,體驗爲人妻爲人夫,甚至嘗試並努力做好爲人父母這一簡單又神聖的職業。人,經不起時光的摧殘,更經不起這個社會的打擊。年輕時的夢想,可能早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爲了生存而不斷的無奈的默默奮鬥着。或許等我進入社會開始生活的時候,他們已經對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切都深諳於心。而我,纔開始跌跌撞撞的準備生活。

有時候,他們是被逼結婚。或許,是因爲怕時間久了,就找不到媳婦了,畢竟在農村;或許是因爲現在這個人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夢中美人),不結婚在一起,可能會覺得可惜,於是,把自己的一輩子託付給Ta;還有,或許就是因爲好玩,結果就是沒多久,各種鬧劇悄悄地誕生,找準機會爆發出來——年輕人各奔東西,留下父母左右爲難。類似的鬧劇,不說。這是一個網絡時代,QQ,微信,微博,甚至包括陌陌等一大批社交工具,總會發現感覺上更好的人。無論是經濟上,還是長相上。不可否認,這是一個世俗的社會。我還是相信,這是一個美好的社會。還是那句話:弄個年輕,結婚咋子。

回到我的階層:當代大學生。先插個故事。有個教授開講座,一個學生問:“教授,我在一所三流大學,環境不好,旁邊的人都不學習,我感覺不好,我該怎麼辦?”教授的回答很犀利:“你在這個三流的大學出類拔萃了嗎?如果沒有,那不能怪環境。”想想我也在三流大學,我也會抱怨身邊的人不學習或者怎麼怎麼的。想想這個教授的話,也是可以。

坦言,包括我在內的諸多大學生,都沒有志向。並不是說心靈雞湯喝多了來談志向。個人覺得,現在的大學生,特別是我這種三流大學的大學生,真的是大學生,名義上的大學生。來大學四年,出去了,說我是大學生。回家了,說我是大學生。屁啊,誰在乎你是大學生。說白了,比高中生好不到哪去。有時候,連最基本都教養都沒有。況且,教養和受教育程度是沒有關係的。不想拿考試啊獎學金啊什麼的來說話,畢竟,這方面我不行。又不是避而不談。至少,那些科科90+,順便拿各種獎學金的人,我還是覺得牛呢。關於大學,我還是喜歡《三傻大鬧寶萊塢》裏蘭徹的那句話:(如圖,圖片來自《讀者》)


當我和朋友分享這個的時候,她告訴我:這個社會是現實的,此處以分數爲標準……我竟無言以對。大學,個人過個人的,自己喜歡就好。就像關於談戀愛,有這樣一句話:談戀愛又不是染色體配對,自己看着舒服就行。

關於愛情(可能不是愛情)。各種貼吧空間微信公衆號都有一篇文章,應該是叫《這纔是大學最好的感情》,就各種好。我還是喜歡那句簡單的話:一段感情,沒有讓彼此變得更好,反而變得更糟,就不是好的感情。給我的感覺是,多數人在一起了,世界就小了,也就是世界只有兩個人了。容易變得眼光狹隘,看不到更好的東西。於是等到不幸分手以後,就覺得世界塌了,活不下去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想想,真的6。目光遠大,才能前程遠大。我到現在只有這樣的淺薄的感受。(PS:說白了,都是一個苦逼的單身狗在發牢騷)

關於學習和知識的應用。在學校,一個普遍的現象是,考試的時候老師當學生是傻逼,出題簡單。或者,有人要說本科就是通識教育而已,何必在乎。今天上街,突然想到,當代大學生和這個社會是脫節的。就像諸多大學城一樣,遠離市中心。大學遠離了城市,意義不好尋求。一樣,大學生遠離社會,怎麼適應社會。舉個例子,我學的是農科,各種實驗不少。在實驗室,老師會幫你配好溶液,給你公式,寫好步驟,讓學生按部就班的做,完了整個實驗報告交上去就OK。獨立的實驗精神學生都沒有,更別說思維什麼的。只有那個教有機化學實驗的老師還行,讓學生做,不要管儀器,破了碎了不礙事,大膽想大膽做。應用啊,真的!理工科學生,實驗數據造假,只爲得個高分;文史類學生,整篇文章都有瞎整,東拼西湊,只爲完成任務。說白了什麼調查報告心得體會,大多都是爲了存檔。我覺得大學不應該這樣。至少,我不想這樣。慶幸,我也沒有這樣。

下面,開啓某種模式……

回家了天冷,睡覺睡不起,就看書。並不是裝逼,真在看書。第一次看武俠小說,古龍的《小李飛刀》。一看就入迷,慢慢就能體會到這種小說爲什麼能進入民間。(PS:古龍老先生這樣描寫一個美人:豐盈不見肉,纖美不見骨。你是怎麼給你女朋友說她漂亮的……)基辛格的《On China》,雖然我只看了第一章,換做是你絕對會同樣驚訝:一個老外,對中國歷史這麼瞭解!而且一針見血!!!《勇者激盪:褚時健傳》,“人生60纔開始”。龍應臺先生的《野火集》鍼砭的是31年前的臺灣的各種問題。如今的臺灣怎樣我還不知道。可是,你會覺得《野火集》寫的是當下大陸的諸多問題,不要一針見血,半針就已足夠。再說龍應臺先生的《目送》。這本書,我借給大學的一個老師看過,她看完了和我聊過。她說:“看完你在書上留下的文字,我覺得你是個走心不走形式的人。”就《目送》,我和她聊到了大學生活,孝敬父母,心靈成長,人生幾何。我看完《目送》,只記得一句話: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其餘的,淺回味。沒有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就不會在看王小波的時候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被稱爲國寶的季羨林老先生的《牛棚雜憶》,會爲你還原一個真實的文革。

真的,多讀書,挺好的。

最後,以《追風箏的人》裏的那句話結尾:

“爲你,千千萬萬遍。”

(PS:以上各種言論、感想、經歷等,都是以一個三流大學大二學生的所見所聞而來,如有雷同或過激之處,麻煩睜一隻眼閉一隻眼O(∩_∩)O)

【不變的藍蓮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