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杂说:我们这一代和我

这周小忙,明天后天都无法写文章。随笔写了三千字无思路,搁置着;技术贴太短,准备写个系列;统计学 t 检验有了一点点眉目。看了看QQ空间,发现3年前写的这篇日志。三年过去了,我还是有着3年前的某些愿望和追求,也改变了自己的一些认知。以下是原文。

----------我--是--华--丽--丽--的--分--割--线----------

深已夜。

在Kindle上看完基辛格先生的《论中国》第一章《中国的独特性》,觉得想写点什么。天太冷,人在被窝,不想写字,借用空间随便写写吧。

今早上醒来,看到QQ有消息。“详哥,26号班聚,来吧”。没有多一个字。高中三年时光,无论好坏,都不再追问。我早已释怀,只是可能还差一个仪式吧。

高中那些人,都在各自的大学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时光再回流一点点,想想我初中的同学,依旧读书的还是占大多数,不过,部分人已经深入这个社会,体验为人妻为人夫,甚至尝试并努力做好为人父母这一简单又神圣的职业。人,经不起时光的摧残,更经不起这个社会的打击。年轻时的梦想,可能早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为了生存而不断的无奈的默默奋斗着。或许等我进入社会开始生活的时候,他们已经对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都深谙于心。而我,才开始跌跌撞撞的准备生活。

有时候,他们是被逼结婚。或许,是因为怕时间久了,就找不到媳妇了,毕竟在农村;或许是因为现在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梦中美人),不结婚在一起,可能会觉得可惜,于是,把自己的一辈子托付给Ta;还有,或许就是因为好玩,结果就是没多久,各种闹剧悄悄地诞生,找准机会爆发出来——年轻人各奔东西,留下父母左右为难。类似的闹剧,不说。这是一个网络时代,QQ,微信,微博,甚至包括陌陌等一大批社交工具,总会发现感觉上更好的人。无论是经济上,还是长相上。不可否认,这是一个世俗的社会。我还是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社会。还是那句话:弄个年轻,结婚咋子。

回到我的阶层:当代大学生。先插个故事。有个教授开讲座,一个学生问:“教授,我在一所三流大学,环境不好,旁边的人都不学习,我感觉不好,我该怎么办?”教授的回答很犀利:“你在这个三流的大学出类拔萃了吗?如果没有,那不能怪环境。”想想我也在三流大学,我也会抱怨身边的人不学习或者怎么怎么的。想想这个教授的话,也是可以。

坦言,包括我在内的诸多大学生,都没有志向。并不是说心灵鸡汤喝多了来谈志向。个人觉得,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我这种三流大学的大学生,真的是大学生,名义上的大学生。来大学四年,出去了,说我是大学生。回家了,说我是大学生。屁啊,谁在乎你是大学生。说白了,比高中生好不到哪去。有时候,连最基本都教养都没有。况且,教养和受教育程度是没有关系的。不想拿考试啊奖学金啊什么的来说话,毕竟,这方面我不行。又不是避而不谈。至少,那些科科90+,顺便拿各种奖学金的人,我还是觉得牛呢。关于大学,我还是喜欢《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兰彻的那句话:(如图,图片来自《读者》)


当我和朋友分享这个的时候,她告诉我:这个社会是现实的,此处以分数为标准……我竟无言以对。大学,个人过个人的,自己喜欢就好。就像关于谈恋爱,有这样一句话:谈恋爱又不是染色体配对,自己看着舒服就行。

关于爱情(可能不是爱情)。各种贴吧空间微信公众号都有一篇文章,应该是叫《这才是大学最好的感情》,就各种好。我还是喜欢那句简单的话:一段感情,没有让彼此变得更好,反而变得更糟,就不是好的感情。给我的感觉是,多数人在一起了,世界就小了,也就是世界只有两个人了。容易变得眼光狭隘,看不到更好的东西。于是等到不幸分手以后,就觉得世界塌了,活不下去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想想,真的6。目光远大,才能前程远大。我到现在只有这样的浅薄的感受。(PS:说白了,都是一个苦逼的单身狗在发牢骚)

关于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在学校,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考试的时候老师当学生是傻逼,出题简单。或者,有人要说本科就是通识教育而已,何必在乎。今天上街,突然想到,当代大学生和这个社会是脱节的。就像诸多大学城一样,远离市中心。大学远离了城市,意义不好寻求。一样,大学生远离社会,怎么适应社会。举个例子,我学的是农科,各种实验不少。在实验室,老师会帮你配好溶液,给你公式,写好步骤,让学生按部就班的做,完了整个实验报告交上去就OK。独立的实验精神学生都没有,更别说思维什么的。只有那个教有机化学实验的老师还行,让学生做,不要管仪器,破了碎了不碍事,大胆想大胆做。应用啊,真的!理工科学生,实验数据造假,只为得个高分;文史类学生,整篇文章都有瞎整,东拼西凑,只为完成任务。说白了什么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大多都是为了存档。我觉得大学不应该这样。至少,我不想这样。庆幸,我也没有这样。

下面,开启某种模式……

回家了天冷,睡觉睡不起,就看书。并不是装逼,真在看书。第一次看武侠小说,古龙的《小李飞刀》。一看就入迷,慢慢就能体会到这种小说为什么能进入民间。(PS:古龙老先生这样描写一个美人:丰盈不见肉,纤美不见骨。你是怎么给你女朋友说她漂亮的……)基辛格的《On China》,虽然我只看了第一章,换做是你绝对会同样惊讶:一个老外,对中国历史这么了解!而且一针见血!!!《勇者激荡:褚时健传》,“人生60才开始”。龙应台先生的《野火集》针砭的是31年前的台湾的各种问题。如今的台湾怎样我还不知道。可是,你会觉得《野火集》写的是当下大陆的诸多问题,不要一针见血,半针就已足够。再说龙应台先生的《目送》。这本书,我借给大学的一个老师看过,她看完了和我聊过。她说:“看完你在书上留下的文字,我觉得你是个走心不走形式的人。”就《目送》,我和她聊到了大学生活,孝敬父母,心灵成长,人生几何。我看完《目送》,只记得一句话: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其余的,浅回味。没有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就不会在看王小波的时候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被称为国宝的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忆》,会为你还原一个真实的文革。

真的,多读书,挺好的。

最后,以《追风筝的人》里的那句话结尾:

“为你,千千万万遍。”

(PS:以上各种言论、感想、经历等,都是以一个三流大学大二学生的所见所闻而来,如有雷同或过激之处,麻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O(∩_∩)O)

【不变的蓝莲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