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城市

①故事的基礎

這就像是由馬可•波羅向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彙報。

這個憂鬱的皇帝忽必烈,掌管着一個龐大的帝國,可是他明白,他的無邊的權力並沒有多大價值,他甚至從未真正擁有過這個帝國。

他只是隱約的感覺到這個龐大的帝國正在慢慢地腐蝕,爛掉,只有馬可.波羅的報告能讓他穿越註定要坍塌的城牆和塔樓,依稀看到那倖免於白蟻蛀食的精雕細刻的窗格。

馬可•波羅向他講述着他在旅行中所見過的那些城市:

能佔據人的記憶,讓人看上一眼就永遠也忘不了的城市“左拉”。爲了讓人更容易記住,左拉被迫永遠靜止不變,於是就蕭條了,崩潰了,消失了。大地已經把她忘卻了。

建在一個很深的地下湖上的千井之城伊薩烏拉。在這裏,陽光下活動着的一切,都是受地下封閉的白堊紀岩石下的水波拍擊推動的。

每年的冬夏至、春秋分都會有人來交換貨物的城市歐菲米婭。在這裏,人們也交換記憶。

……

聽着聽着,這個皇帝突然發現,馬可所講述的這些城市幾乎都是一樣的,彷彿完成那些城市之間的過渡並不需要旅行,而只需改變一下們的組合元素。

於是,忽必烈慢悠悠的說道,現在,我說一個城市,你去找找看存不存在。

等皇帝描述完城市的樣子,馬可連忙說到,“陛下,你走神了,你剛纔打斷我的時候,我正在跟你講它呢”。

馬可認爲,構成城市的元素並不是憑空胡亂組合的。他說,“城市猶如夢境,是由希望與畏懼建成的,儘管她的故事線索是隱含的,組合規律是荒謬的,透視感是騙人的,並且每件事物之中都隱藏着另外一件。”

忽必烈試圖說明自己既無希望也無畏懼,自己的夢境完全是偶然的。

馬可微笑道,“城市也認爲自己是心思和機緣的產物,但是這兩者都不足以支撐起那厚重的城牆。對於一座城市,你所喜歡的不在於是七個或七十個奇景,而在於她對你提的問題所給予的答覆。或者在於她能提出迫使你回答的問題,就像底比斯通過斯芬克斯之口提問一樣。”

就這樣,馬可和皇帝繼續着之前的對話和描述。有一天,馬可對忽必烈說,“陛下,我已經把我所知道的所有的城市都講給你聽了。”

“還有一個你從未講過。”忽必烈說,“威尼斯。”

馬可笑了,“你以爲我一直在講其它的什麼東西嗎?”

這時,忽必烈像個倔強的孩子,窮追不捨的說道,“當我問起別的城市時,我想聽那些城市的事;當我問起威尼斯時,就想聽關於威尼斯的事。”

“爲了區分其他城市的特點,我必須總是從一座總隱於其後的首要的城市出發。對於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

忽必烈仍試圖讓他詳細的描述他記憶中威尼斯的樣子。而馬可.波羅卻做不到。

“記憶中的形象一旦被詞語固定住,就被抹掉了。”波羅說,“也許,我不願意全部講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講述其他城市的時候,我已經在一點點失去她。”

每每讀到此處,就像是讀奧康納小說時瞥見了其中隱現的“天惠時刻”一樣,感覺自己抓到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鑰匙。而書中類似這樣驚豔的文字還有很多,卡爾維諾試圖用這樣的文字來闡釋城市與現代性,以及旅行的真諦。

②城市與現代性

卡爾維諾說:“我相信這本書所喚起的並不僅僅是一個與時間無關的城市概念,而是在書中展開了一種時而含蓄時而清晰的關於現代城市的討論。”

書中所寫的“看不見的城市”看似是虛構的,不存在的,但裏面所涉及的環境污染、慾望膨脹等這些問題卻是現代都市實實在在面臨的問題,這也是其現代性的體現之一。

此外,卡爾維諾在書中對城市進行了分類,“一類是經歷歲月滄桑,而繼續讓慾望決定自己形態的城市;另一類是要麼被慾望抹殺掉要麼將慾望抹殺掉的城市。”想想現代的這些城市,似乎都能在這兩類形態之中找到自己的歸屬。

③旅行的意義

這本書中所探討的另一個重要的主題便是“旅行”。

卡爾維諾在書中這樣寫到,“每到一個新城市,旅行者就會發現一段自己未曾經歷的過去:已經不復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擁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屬於你的異地等待着你。”這大概與我們常說的“在旅行中遇見另一個自己”是一樣的意思吧~

人的一生中總是會面臨無數個向左走向右走的選擇,當你選擇了其中一個時就註定要捨棄另外一個,就這樣,經過無數次選擇,才成就了現在的你,而旅行就是要帶你去尋找那些曾經你所捨棄的選擇和生活,即“不復存在的故我”,而這些已經成爲了別人的現在,與你再無瓜葛。

正如馬可.波羅所說,“別的地方是一塊反面的鏡子。旅行者能夠看到他自己所擁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擁有和永遠不會擁有的是何等的多。”

城市猶如夢境,你從“看不見的城市”裏看見了什麼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