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戀人?不存在的

前天跟朋友吃飯,發現他全程情緒不高漲,於是我開完笑說:“怎麼啦?失戀了?”

朋友搭拉着腦袋,病懨懨地說:“我還真想,分手。”我驚到差點把手中筷子弄掉:“談的不是好好的嗎?都快要結婚了,怎麼要分手?”

朋友一臉無辜地看着我說:“我真心覺得跟她不合適啊生活節奏合不來啊。你看她,起牀不愛疊被子,而我希望被子一整天都是疊得整整齊齊的;又不太愛乾淨,我受不了她滿地的長頭髮;並且不會做飯,我可不想以後天天出去吃快餐……”

聽完他“不合適”的理由,我哈哈大笑,真把筷子給弄掉了。我瞭解他,知道他不是那種大男人主義或者只想不勞而獲,娶個免費保姆回去的人,他只是無可救藥地陷進了卡羅爾·德韋克說的“固定型思維”模式去了,一時想不開,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於是想要用分手的方法去逃避這個問題。

可是問題是,如果他不知道自己是被這種“固定型思維”束縛,在遇到下一個很好的女孩的時候,他依舊會被這個問題打敗的。他前幾任女友,他總覺得這裏不合適,那裏不合適,多少跟他的“固定型思維”有關係。我想起這幾天在看的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裏面講到的“固定型思維”對兩性關係的危害,於是我馬上推薦他去看這本書。

這本書從心理學角度闡述了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給人的學習、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兩性關係等帶來的不同的影響,提出了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的觀點。

作者卡羅爾·德韋克知識廣博,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傑出學者,同時還是斯坦福大學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的教授,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斯滕伯格,對,就是那個“人類愛情三元論”的首倡者,對這本書的評價是這樣的:一本好書會讓你贊同,一本偉大的書會讓你遵從,而這本書提出的建議會改變你的一生。他說的這本書就是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我覺得,它要改變我朋友的一生了……

卡羅爾·德韋克對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定義分別是個人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和個人能力是可以改變的。延伸到愛情的思維模式中,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爲:自己的特質是固定的;伴侶的特質是固定的;戀愛關係是固定的,要麼好,要麼壞,註定如此或者註定非如此。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爲:所有一切,自己、伴侶、戀愛關係都可以改變和成長。

固定型思維的人在戀愛中會有這樣的言論:“如果你需要爲其努力,說明它註定不是屬於你”,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跟你身邊那個經常說:“一切順其自然啦”的人一樣,總是等着事情朝他理想的方向發展,但是自己事實上什麼都不去做?另外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還有一個言論:“出現問題表明對方性格有缺陷”。

這種人就像卡羅爾·德韋克在書中說的那樣,“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夠自動發生,他們不認爲伴侶應該互相解決問題,或者學習更多的技能。他們認爲這一切都會隨着他們的愛神奇地發生,就像睡美人那樣,王子的吻可以讓她從昏睡中醒來,或者像灰姑娘那樣,她的痛苦會被王子突然轉變。他們認爲,只要相愛就不用在需要費力做任何事情”。

陷在這種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爲上天會派來一個白馬王子/白雪公主,TA是完美無缺的,符合自己心中對夢中情人的所有想象,是上天派來的天使般美好的人,跟外面的妖豔賤貨完全不一樣,TA不食人間煙火,不泡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更不會打嗝放屁磨牙打呼嚕,不會偶爾情緒低落暴躁,不會在學習工作上遇到難題爆粗口。總之,對方應該像他們第一次見面那樣,男的永遠溫文爾雅風度翩翩浪漫迷人,女的永遠溫柔大方美麗動人優雅得體。其它一切形容缺點的詞都不會用在TA身上。這種思維的人,只要對方一出現問題,馬上把問題推到對方身上,對對方產生“你怎麼會變成這樣”的怨念,繼而憤懣離開。

是不是覺得很誇張?還真別說,我就遇到過這樣一個女孩,她覺得她遇到的所有的男生,沒有一個配得上她,因爲沒有人符合她心中的理想狀態。她認爲配得上她的那個人就應該跟她心有靈犀,她什麼都不說,但是他能洞悉她的一切,知曉她內心所有想法,懂得她眉毛眼睛嘴角抽動的所有微表情的含義,絕對不會出現別人說的那樣,在任何問題上跟她意見有衝突,並且情緒化。

除此之外,她還覺得自己一切都應該比那個男生厲害。例如我們組隊去玩,她會搶着幫我擰開泉水瓶蓋子,搶着把整個蘋果用雙手掰開,搶着去炒菜以示她做飯比別人好吃。在工作上,她所有都要爭第一,容不得自己比那個男生差一點點。也許,她這樣做的本意是想要男生覺得她很賢惠、很優秀,但是她不懂得自己這樣的行爲已經把自己陷入了和男生競爭的狀態。

這也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表現,她處處要贏處處要表現最優秀以獲取男生好感,卻不知這種方法反而把對方嚇跑了。此時男生的內心想法可能是:你事事都比我強,我會壓力大,扛不住,還是跑吧。

回到開頭我朋友那個例子,他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下那兩個問題的典型代表。相遇的時候,覺得很美好,“出現問題表明對方性格有缺陷”,覺得一段戀愛關係,“如果需要爲其努力,說明她註定不屬於你”,然後就把分手的理由推給“不合適”,重新去尋找他下一段“合適”的戀愛。

說了這麼多,那麼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又會怎麼做呢?事實上“成長型思維”的人,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會幻想着“完美戀人”,可是當他們看到對方的缺點,彼此出現衝突的時候,他們選擇的不是逃避、責怪、推卸責任,而是冷靜下來,找到問題來源,認真溝通,坦白內心真實想法和期望值,解決問題,攜手共進。

就像卡羅爾·德韋克說的那樣“人們開始一段戀情的時候,有時候會遇到和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伴侶,但還知道如何去處理這些不同。在一段積極的戀愛關係中,人們會去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並且在這麼做的時候,雙方都會成長,他們的感情也會越來越深”。

我一閨蜜是“成長型思維”的實踐者。她說她結婚後,發現老公什麼節日都不送她禮物了,她很不開心,覺得老公不重視她了。我聽完直接問她,關於這個“她覺得節假日要送禮物才能表達愛”的方式,她有沒有跟她老公談論過,也就是說,是否她讓她老公知道了她內心的想法。她說:沒有。她覺得他應該主動給她送禮物表達愛。

我跟她說:也許你老公認爲愛你就是爲你做可口的飯菜拖地洗衣服帶孩子這些,而不是你想的那些呢。爲什麼不直接跟他溝通,說明你想要他用“送禮物”這個方式表達對你的愛?

她回去溝通後,果然發現她老公根本就不知道原來她想要的是浪漫的表達愛的方式。當即給她發了520元紅包,然後每個星期給她買一束花。

從這裏看出,閨蜜在這方面,一開始也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後來通過學習轉成“成長型思維”。事實上,在每個人的身上,這兩種思維是並存的,並不是只存在一種思維,它們在不同的環境中,因爲不同的事情轉變,有時候“固定型思維”的出現,是爲了保護我們不受傷害,讓我們感到安全,就像開頭那個朋友一樣,他的“固定型思維”是爲了保護他自己免受“不疊被子,地板髒,要吃快餐”這些困擾。但是如果能用“成長型思維”去看待這些問題,認爲對方這些特質都是可以改變的,這些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溝通解決的,那麼也許他們還能繼續走下去。

當然,這是建立在雙方都願意改變的前提。就像卡羅爾·德韋克說的:“認爲伴侶有改變的潛力和認爲伴侶一定會改變,是不可以混爲一談的。改變的前提是你的伴侶必須想去改變,承諾要改變,並且會採取具體行動去改變”,就像我閨蜜,和老公那樣。

不知道這本書是否改變了我朋友的一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