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都成功了

那些懂得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最後都成功了

01

知乎上有個問題:讀100本書和把一本書讀100遍有啥區別?

有人回答說:讀一百本書可能就是見了一百個人 ,擴大了自己的認知 ,認識了這些書。

而讀一本書一百遍可能就是見了一個人一百次 ,從陌生到熟悉, 瞭解最根本的內在,有了透徹至極的認識。

由此可見,讀一百本書對應的是知識的廣度,把一本書讀一百遍對應的則是知識的縱深,本質上沒有孰優孰劣之分。

02

上高中時,接觸到李陽瘋狂英語,那時候正是他火遍全國的時候。

他的瘋狂英語的教材上,有一句話:成功就是把簡單的東西重複到無人可以超越!天才就是重複次數“最多的人”。

李陽的瘋狂英語總是以各種極其誇張,挑戰極限的方式來激發人的潛能,激起國人學習英語的興趣然後去攻克英語,走出國門。這種極端的教學方式,經過時代的發展,也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不過李陽所強調的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理念就是:重複的力量。然後他在教學時,也總是鼓勵學員把一句話喊到1000遍,把一本書讀100遍。

同樣,注重教育的猶太人有句格言說,“學習就是重複。”

猶太法典說,“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強調的是重複的價值。

03

這種重複的力量就有點類似高中時準備高考時,各種刷題,那時候老師總是會強調要學會舉一反三,就是徹底掌握了一種方法,你就能夠去解決很多類似的問題。

猶太人也說“只要把一本書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讀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書。”

我們不妨從讀書有成的人身上來驗證這句話。

例如曾國藩,曾經要求其子弟“一書不盡,不讀新書”,一書不讀熟,就不要碰另外一本書。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當年在鄉下讀書,輔導他的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藩弟弟寫信給曾國藩,說曾紀澤記憶力不太好,曾國藩回信說:實在記不住,那就將書反覆讀五十遍。

曾國藩這樣教育兒子,自己也是這樣去做了,後世也尊稱他爲“古今第一完人。”

04

蘇軾讀書,以兵法來比喻,即“八面受敵法”,具體即“每一書做數次讀”,想要了解“古今興亡治亂”,就從這個角度熟讀;想要了解典章制度,那就從典章制度的角度熟讀,就像各個擊破的殲滅戰。

蘇軾對於讀書還有一句這樣的詩:“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蘇軾強調的就是一本書要多讀多思考,然後全面理解,並且要在腦海裏去演練,只有這樣,方能達到爐火純青的通達境界。

樑冬,吳伯凡老師的《東吳相對論》講過這樣一個象棋的故事:一個知識分子被抓到監獄裏面,比起嚴刑拷打,更讓他生無可戀的是無書可讀。監獄裏的日子每天都是一樣的,整點吃飯,固定時間上廁所,在那種完全隔絕的環境下,你不知道白天和黑夜,在那種狀態下,人會發瘋的。這時候你會對信息和知識產生一種強烈的飢渴。所以他在受審訊的時候,看到一本書了,他就冒着生命危險就偷這本書。

有了這本書,他就不會那麼難受了,不會那麼“飢餓”了。

結果拿回來一看,是一本關於象棋的書,平時他不愛下象棋,他非常的失望。但是沒有辦法,在這種情況下,他知道他要度過這個艱難的歲月,於是他開始看這本書,並且嘗試着在頭腦裏去下棋。

慢慢的,他看完了第一遍,然後沒有其他書可讀,沒辦法他又讀了一遍,後來他滿腦子都是象棋,沒人和他下象棋,他就自己跟自己下。

後來,他出獄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艘船上遇到了一個象棋世界冠軍。世界冠軍很傲慢的,看不起人,於是抱着一種賭博的心態,大家就給錢給那個世界冠軍說,他來跟他下。

結果,下了三局,世界冠軍都輸了。

由於迫不得已,他把一本棋譜翻看了無數遍,並在腦海裏不斷去演練,結果,他獲得了高超的棋技。

同樣,一個人要是能夠靜下心來反覆的讀一本書,其中的收穫是不可估量的。

05

楊絳曾寫過一篇文章介紹說錢鍾書是怎樣讀書的。

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爲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錢鍾書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從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時代到革命戰爭的年代,再到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從未間斷。即使是重病纏身、生命彌留之際仍然沒有停止閱讀。毛澤東讀書,涉獵的領域極其廣泛,文、史、哲等無所不至。

毛主席喜歡看馬列著作。他讀的第一本是《共產黨宣言》。他還講,自己讀《共產黨宣言》至少100遍。1936年,毛澤東與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說:正是《共產黨宣言》這部馬克思主義著作,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認爲它是對歷史的正確解釋,以後,就一直沒有動搖過。

通過反覆讀《共產黨宣言》,毛澤東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並以此帶領全中國人民實現了自由和解放。

06

俗語說:凡是把一本書讀100遍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成大器。

這句話中包括有的人知道去讀什麼樣的書,並且堅持去讀並且以此學以致用,比如說毛主席讀了一百遍《共產黨宣言》。也有讀書的人強大的毅力,毅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功。

能夠懂得把一本書讀一百遍的人,都懂得去磨練自己的心性,把事物參透,把大道看懂,越簡單越真切,越真切越簡單;大道至簡,一氣呵成,自然而然,無絲毫造作之功,亦無絲毫懈怠之意;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熟讀文本的過程,首先是體會經典作品文學美的過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在用詞遣句、謀篇佈局上是極其精美講究的,而文學技能不是光靠分析得來,更要靠熟讀得來,對於文章的文脈、技巧,往往是在熟讀之後我們才能領悟到。從熟讀中,我們才能準確地把握文脈,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文脈,“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個所謂的“神”,其實也可以理解成靈感上的文脈,熟讀經典,氣脈流動,直接轉爲寫作能力,故而下筆酣暢淋漓,好似“有神”。

熟讀文本的過程,接下來是體會經典作品思想美的過程。思想、邏輯本來是屬於理性範疇的,然而,它未必完全從分析中得來,有時候是從熟悉中得來。古代經典作品不光是有文脈,還有理脈,這種脈,也要多次讀誦才能把握,故而有人說想要寫好論說文,必須將賈誼的《治安策》讀一萬遍,其言雖誇張,但箇中道理是對的。

熟讀文本的過程,最終是將文學美和思想美完美結合的過程。世界上一切經典的文史哲作品,乃至自然科學讀本,最終是形式和內容完美結合的作品。這種天衣無縫的結合,也得靠熟讀來領會。例如我們熟悉的《岳陽樓記》,第一次閱讀,欣賞的是“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文學美,熟練這些字句之後,才能體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美。不熟悉詞句,體會不到思想;不體會思想,無法昇華詞句。

反覆熟讀文本,最後就能成爲一個在形式表達和思想深度上都有相當功力的人,成爲既有文學美又有思想高度的人。中國古來的曹操、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都是這樣的人,而他們都是熟讀文本的人。

當然,必須選擇經典作爲熟讀的對象,而且範圍不能過廣,尤其對於現代人而言,同時也不能忽略泛讀這個環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