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都成功了

那些懂得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最后都成功了

01

知乎上有个问题:读100本书和把一本书读100遍有啥区别?

有人回答说:读一百本书可能就是见了一百个人 ,扩大了自己的认知 ,认识了这些书。

而读一本书一百遍可能就是见了一个人一百次 ,从陌生到熟悉, 了解最根本的内在,有了透彻至极的认识。

由此可见,读一百本书对应的是知识的广度,把一本书读一百遍对应的则是知识的纵深,本质上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02

上高中时,接触到李阳疯狂英语,那时候正是他火遍全国的时候。

他的疯狂英语的教材上,有一句话:成功就是把简单的东西重复到无人可以超越!天才就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李阳的疯狂英语总是以各种极其夸张,挑战极限的方式来激发人的潜能,激起国人学习英语的兴趣然后去攻克英语,走出国门。这种极端的教学方式,经过时代的发展,也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不过李阳所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理念就是:重复的力量。然后他在教学时,也总是鼓励学员把一句话喊到1000遍,把一本书读100遍。

同样,注重教育的犹太人有句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03

这种重复的力量就有点类似高中时准备高考时,各种刷题,那时候老师总是会强调要学会举一反三,就是彻底掌握了一种方法,你就能够去解决很多类似的问题。

犹太人也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我们不妨从读书有成的人身上来验证这句话。

例如曾国藩,曾经要求其子弟“一书不尽,不读新书”,一书不读熟,就不要碰另外一本书。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当年在乡下读书,辅导他的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藩弟弟写信给曾国藩,说曾纪泽记忆力不太好,曾国藩回信说:实在记不住,那就将书反复读五十遍。

曾国藩这样教育儿子,自己也是这样去做了,后世也尊称他为“古今第一完人。”

04

苏轼读书,以兵法来比喻,即“八面受敌法”,具体即“每一书做数次读”,想要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就从这个角度熟读;想要了解典章制度,那就从典章制度的角度熟读,就像各个击破的歼灭战。

苏轼对于读书还有一句这样的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强调的就是一本书要多读多思考,然后全面理解,并且要在脑海里去演练,只有这样,方能达到炉火纯青的通达境界。

梁冬,吴伯凡老师的《东吴相对论》讲过这样一个象棋的故事:一个知识分子被抓到监狱里面,比起严刑拷打,更让他生无可恋的是无书可读。监狱里的日子每天都是一样的,整点吃饭,固定时间上厕所,在那种完全隔绝的环境下,你不知道白天和黑夜,在那种状态下,人会发疯的。这时候你会对信息和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饥渴。所以他在受审讯的时候,看到一本书了,他就冒着生命危险就偷这本书。

有了这本书,他就不会那么难受了,不会那么“饥饿”了。

结果拿回来一看,是一本关于象棋的书,平时他不爱下象棋,他非常的失望。但是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他知道他要度过这个艰难的岁月,于是他开始看这本书,并且尝试着在头脑里去下棋。

慢慢的,他看完了第一遍,然后没有其他书可读,没办法他又读了一遍,后来他满脑子都是象棋,没人和他下象棋,他就自己跟自己下。

后来,他出狱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艘船上遇到了一个象棋世界冠军。世界冠军很傲慢的,看不起人,于是抱着一种赌博的心态,大家就给钱给那个世界冠军说,他来跟他下。

结果,下了三局,世界冠军都输了。

由于迫不得已,他把一本棋谱翻看了无数遍,并在脑海里不断去演练,结果,他获得了高超的棋技。

同样,一个人要是能够静下心来反复的读一本书,其中的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05

杨绛曾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说钱锺书是怎样读书的。

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钱锺书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从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到革命战争的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未间断。即使是重病缠身、生命弥留之际仍然没有停止阅读。毛泽东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文、史、哲等无所不至。

毛主席喜欢看马列著作。他读的第一本是《共产党宣言》。他还讲,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至少100遍。1936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

通过反复读《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并以此带领全中国人民实现了自由和解放。

06

俗语说: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这句话中包括有的人知道去读什么样的书,并且坚持去读并且以此学以致用,比如说毛主席读了一百遍《共产党宣言》。也有读书的人强大的毅力,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

能够懂得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都懂得去磨练自己的心性,把事物参透,把大道看懂,越简单越真切,越真切越简单;大道至简,一气呵成,自然而然,无丝毫造作之功,亦无丝毫懈怠之意;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熟读文本的过程,首先是体会经典作品文学美的过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在用词遣句、谋篇布局上是极其精美讲究的,而文学技能不是光靠分析得来,更要靠熟读得来,对于文章的文脉、技巧,往往是在熟读之后我们才能领悟到。从熟读中,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文脉,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文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所谓的“神”,其实也可以理解成灵感上的文脉,熟读经典,气脉流动,直接转为写作能力,故而下笔酣畅淋漓,好似“有神”。

熟读文本的过程,接下来是体会经典作品思想美的过程。思想、逻辑本来是属于理性范畴的,然而,它未必完全从分析中得来,有时候是从熟悉中得来。古代经典作品不光是有文脉,还有理脉,这种脉,也要多次读诵才能把握,故而有人说想要写好论说文,必须将贾谊的《治安策》读一万遍,其言虽夸张,但个中道理是对的。

熟读文本的过程,最终是将文学美和思想美完美结合的过程。世界上一切经典的文史哲作品,乃至自然科学读本,最终是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作品。这种天衣无缝的结合,也得靠熟读来领会。例如我们熟悉的《岳阳楼记》,第一次阅读,欣赏的是“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文学美,熟练这些字句之后,才能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美。不熟悉词句,体会不到思想;不体会思想,无法升华词句。

反复熟读文本,最后就能成为一个在形式表达和思想深度上都有相当功力的人,成为既有文学美又有思想高度的人。中国古来的曹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都是这样的人,而他们都是熟读文本的人。

当然,必须选择经典作为熟读的对象,而且范围不能过广,尤其对于现代人而言,同时也不能忽略泛读这个环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