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D的電子夢 評論 - Real Life / Exhibit Piece

電子夢繫列

PKD 的作品,改編成爲電視劇、電影的不在少數。但我還是對《電子夢》抱有獨特期待的。不同於以往短篇改電影(《少數派報告》),長篇改電影(《銀翼殺手》),長篇改電視劇(《高堡奇人》),《電子夢》將 PKD 的短篇改編成單元劇。每一篇小說獨立,每一集劇也獨立。短篇小說是最能體現科幻“點子小說”特點的載體。沒有了人物和情節的負擔,小說可以盡情發揮某個點子設定。身爲 PKD 迷,怎麼能錯過這部劇呢?

不過看了劇之後,感覺有幾集水平真心一般。故從攢着買全集的錢裏撥款,買了一本對應小說集,看看原作是否如此。本系列博客對應於每一集每一篇的評論。

<<<< 主要劇透預警 >>>>

Quick Recap

Real Life

劇集的主角有兩位,一位是 Sarah ,未來世界的女同警察,一次針對警察的屠殺的倖存者,另一位是 George ,生活在現代的布魯斯韋恩——擁有鉅額財產卻熱衷於親自行俠仗義打擊犯罪。準確來講,兩個人共享思想和記憶,因此只是一個人的兩個身份——問題在於,哪個身份是真的?

兩人分別在自己的世界中,通過 VR 設備進入到另一個世界和身份中。他們的愛人 Katie 名字相同,長相也相同,他們都在追查同一個姓名的罪犯。甚至來到同一家餐廳吃着同樣的漢堡。區別在於,未來世界的生活“too good to be true”。在現代世界中, George 的妻子被罪犯報復殘忍殺害,追捕罪犯也以失敗告終。未來世界中, Sarah 不僅家庭美滿,也成功抓到了罪犯。

兩個 VR 項目都是捕捉潛意識中的願望,將其轉化爲體驗的。一個世界是以另一個世界爲基礎想象出來的。

如果 Sarah 的身份是虛假的,那麼這個未來世界僅僅是一個“科幻世界”,裏面有飛車、女同、幸福的家庭、成功抓捕到了罪犯,一切都是爲了緩解喪妻之痛的幻想。

如果 George 的生活是虛假的,現實世界是 Sarah 的贖罪場,用自己的幻想折磨自己,以此發泄自己不配有這樣幸福生活的自卑和愧疚——倖存者常有的心理障礙 survivor's guilt,憑什麼我能活下來。

對於 Sarah 的過去有清晰的記憶,而 George 的過去則需經人提醒才能慢慢想起。最終,他/她選擇了 George 的生活,打碎了 VR 設備。未來世界的妻子看着自己的愛人迷失在 VR 世界中——原來這個世界纔是真實的。

“爲什麼她選擇了那樣的人生?”

“因爲她想被自己的罪過懲罰,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Exhibit Piece

根據 wiki 中的鏈接,本篇小說已經進入公共領域了。這裏可以找到電子版PDF版

小說的主角 George Miller 是未來高壓社會下的一名歷史研究員,專門研究 20 世紀 50 年代的歷史(本篇小說最初發表時間 1954 年)。爲了研究的氛圍,他平時身着那個年代的服裝(在未來則屬於奇裝異服)。在一次和上司的衝突後, 他被展品——一個 50 年代生活的複製品——中的聲音所吸引而進入了展品中。在那裏,他回憶起了自己在其中的生活,一個妻子,兩個孩子,有些令人擔心的上司。

他感到困惑,因此找到了過去世界中的心理醫生 Grunberg ,對方認爲兩套理論同樣有說服力,但 George 卻提出了第三個理論——兩個世界都是真實的。醫生建議他回到自己在世界中移動的點上,這樣就能確定哪個世界是真實的。

他在那裏見到了自己未來世界的同事和上司,他們認定 George 患了狂想症,威脅他要將他安樂死,並將展品拆除。 George 認爲未來的高壓社會沒有什麼值得生活的。與之相比,50 年代竟然成爲了自由的黃金年代。 George 表示,展品實際上是一個時空門,他通過它回到了過去,而其他人無法回去。拆除展品只是毀壞了時空門,他將永遠留在過去——正是他所希望的。

當 George 回到家中拿起報紙時,卻發現上面寫着,俄羅斯展示鈷炸彈,全世界將面臨毀滅。

究竟未來世界是他的幻想,還是他真的相信自己的展品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因爲展品的拆除纔出現了炸彈的新聞。抑或他真的回到了過去,炸彈的出現纔是導致未來社會高壓的原因。

評論

改編劇中幾乎沒有留下什麼,但兩篇的主題都是“變換的現實”——一個 PKD 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題。如果我們對於現實的認知不能超過感官所及,那麼又怎能區分“真實的現實”和“虛擬的現實”。《黑客帝國》中探討過相同的主題,然而這一篇與《攻殼機動隊》中更進一步,如果連思想和記憶都可以進行虛擬,不僅世界的真實性變得不可靠,連自我的真實性都無法決定了。

看過《銀翼殺手》的同學一定會對此感到熟悉,仿生人通過虛假記憶不知道自己是仿生人,這是一個核心設定,《銀翼殺手2049》中,仿生人知道自己是仿生人,且知道自己有虛假的記憶,一下將揭示虛假記憶所展現的力量削弱到幾乎沒有了。

PKD 自己也經常懷疑所處的世界是否爲真實,一如他筆下的人物,他又無法最終抉擇究竟哪種世界爲真,因此作品的結局常常是含糊的。改編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因此轉變成了對虛擬現實這一萬能許願機的警告。

此外,在面對多個可能的真實時,人總是需要選擇一種“自己的真實”,也即相信哪一個真實才是“真實的真實”。在選擇的過程中,一種標準是,一定要活在真實中,也就是選擇最像真實的那個真實。另一種標準是,只要活在自己最喜歡的真實即可。除了選中的真實以外,其他世界中的人都會覺得你在有意無意地“欺騙自己”。

雖然兩個故事都沒有展示,不過發現自己的選擇錯誤也是一個有趣的點。比如劇中,與虛擬人物熱情相擁,但卻看到整個世界漸漸陷入黑暗,會怎麼想呢?後悔自己的決定?還是堅持自己的選擇?

PKD 提出了問題,意識到自己沒有能力去回答,因此他提出了更多的問題。

《電子夢》的執行出品人 Ronald D. Moore (《太空堡壘卡拉狄加》、《星際迷航7》、《星際迷航8》、《星際迷航:下一代》)爲本篇寫了導讀。他在其中表達了對今年來虛擬現實技術的關注,因此將 VR 項目引入到了故事中。實際上,他自己作爲編劇寫過一部探討虛擬現實的電影 Virtuality

PKD 的時代已經出現了 VR 技術的先聲,儘管 PKD 並沒有明確的展示使用何種設備進入虛擬的現實。但他的作品無疑談及了更廣泛意義上的模擬現實(Simulated Reality),甚至不是模擬,而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現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