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內容消費的反思

最近在看 BBC 的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裏面提到的一些事實並不新鮮,但很好地概括了這些賣消費品的公司到底是怎麼挖空心思讓大家心甘情願買買買的。

我自己一直還是挺警惕消費主義,但反思一下,其實還是掉了不少坑。尤其是如今互聯網上很火的內容付費。

內容付費分爲兩種,一種是一次性內容(沒有時間限制);一種是訂閱形式(有期限,需要定期付費)。

一次性內容

這種大多數是付費課程。在購買此類產品的時候,需要考慮兩個問題:

1、是否短期內就需要學完?

2、內容是否足夠獨特?

如果是短期急需瞭解學習的內容,可以挑選好的購買,一般來說質量總是處於中上的。如果不是那麼緊急,則可以自己搜尋學習材料,畢竟互聯網上有大量可供自學的免費內容,許多內容也非常好(比如各大mooc網站上的優質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就沒必要付費購買課程了。我之前在網易雲課堂上買過一門 sketch 的課,直到今天也沒有看完,需要吸取教訓。

而內容的獨特性很大程度取決於提供內容的人或機構,像我買過的楊超導演的拉片課,算很好的內容。之前是在反派影評裏聽過他的節目,覺得講得很好,再加上試看的部分,決定趁着優惠買了。買完之後因爲興趣很濃,也是很快看完,覺得很值。當然,這一點也要結合內容製作的質量來看,有不少名人的付費音頻類內容其實挺水,既不深入也不成體系,倒不如去搜人家的文章和公開課來看。

訂閱形式

對於訂閱形式的內容與服務,首要看的是自己的時間。因爲要充分利用這種形式的內容就必須定期花費一定時間來消費。當訂閱的東西太多的時候,肯定是看不過來的(這一點相信訂閱了一大堆微信公衆號的人會很有感觸),畢竟花了錢,還是需要謹慎選擇,確認自己真的能拿出一部分時間來看。

另一點就是服務屬性了,一般這類產品都會提供互動之類的服務,它並不是直接的內容,但往往能帶來很多額外好處。但只有自己真正感興趣或者真正有需求的纔會得到較好的利用。

例如路書的會員羣,能看到大家分享很多很棒的訪古照片、展覽、活動和書籍,同時在羣裏提問也可以很快得到專業大佬的回覆,這一點甚至比單純的內容更有價值,我就受益很多。相比之下,我在知識星球上因爲好奇而加入的一個圈子就顯得利用率不足,倒不是說內容不行,而是時間的問題。端傳媒也類似,上面確實有很多好文章,但自己並沒有養成定期閱讀的習慣,相對來說就不太值。

無論如何,購買之前的思考和購買之後的反思都很重要。買了的東西就一定要認真對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