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土他鄉

01


三十歲這一天,不同以往,他像是從大陸版圖被割下的一塊,以小島的形態與過去隔海相望。他的未來是連接另一塊大陸?還是被水波葬入大海深處?這一點沒人知道,也沒人在乎!

親人、工作並所有曾經珍視的記憶,在與理想談判失利之後,被他“付之一炬”。

他變了一個人,一個終於可以用生活闡述理想的詩人,一個可以不必爲似是而非的道理屈尊就世的自由人。

那是一個午後,他從連雲港出發,在橫濱靠岸,去東京吃過晚飯,夜裏又棲在北海道阿寒……

隔日,他又飛在埃及的上空,在金字塔的羣落裏極目遠眺;他遊入愛琴海,在那湛藍的水灣裏單影孤帆。

他瘋狂的奔走,像出籠的困獸狂泄終年的積鬱,也像瀕死的候鳥尋找臨終的厚土……

直至他步行在徐志摩筆下的翡冷翠街道,坐進聖母百花堂的長椅,他才停下腳步。安靜的在這方天地裏吃飯、睡覺、看書、寫字,像是終歸故鄉的秀才。

文藝復興的聖賢用一幅幅精緻的畫作和一座座生動的雕像,歌頌着人類思想的光輝,也唾棄着人類本性的軟弱。如你所見,弗洛倫薩古城中所有作品無疑都是歷史長河裏最洪亮的聲音,不論你喜歡還是厭煩,也終將在這一隅千秋迴響!

如今的他不想聽教導,也厭惡所有無聊的解讀者。他目光在整個城市所有的雕像中尋索,他發現了《強奪波呂克塞娜》。拋開其背後複雜的寓意,但看這作品本身,你的大腦同樣會生出幾個有趣的故事,他們可能關於愛情、親情、友誼甚至仇殺和謀逆。你任憑自己的想法讓它看上去或正、或邪、或亦正亦邪……

他立在它的對面,用近乎迷戀的眼神盯着對方,從夜幕到黎明,從黃昏到另一個黃昏,像另一尊泥塑的雕像,以同樣富有故事性的姿勢立在一處,等待其他的人的審視觀察……


02


當人們發現他的時,他已死去多時,在這個熟悉而陌生的北方城市,他冰冷僵硬的身體與地面凍在一起,他靠在一條黑色的公園長椅上,目光落在自己的手心,而手心裏是一本《西行漫攝》的雜誌,一夜的雪雨將雜誌揉皺,可你依然看得清,此時他正翻在介紹弗洛倫薩市政廣場上雕像的一頁。

本市最年輕的科技富翁凍死街頭”、“成功背後那些不爲人知的祕密”、“燦若星火墜亦星火”,誰會放過如此有料的新聞?關於他的死訊,各家報社媒體都慷慨的貢獻出最大最搶眼的版面,用最具噱頭的編排方式,排山倒海似的砸入每一個普通市民的視線。很快,一輪接着一輪的專業論戰打響。

當然還有一些人,他們並不好戰,對各樣的口水都會過敏,他們對這位了不起的年輕人之死唯一好奇之處,便是:

臨死前,他在想些什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