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宮咀徵再品繞樑數百載的性靈之音(視頻欣賞)

                     含宮咀徵再品繞樑數百載的性靈之音

                         僅以一段文化藝術之旅聊慰心中感傷



已記不清在哪一座大教堂裏首次聽到管風琴演奏了,但聽過那場演奏後,管風琴渾厚的樂音就縈繞於我的耳畔,揮之不去。管風琴是世上體積最大、結構最複雜的樂器。在莊嚴神聖的古老大教堂中演奏,營造出一種特殊的心理氛圍,直抵聽衆靈魂深處。聽過古老大教堂裏的管風琴演奏,再到現代化音樂廳中欣賞管風琴演奏,似乎就總覺得缺了點兒什麼。正所謂:“彈雖在指聲在意,聽不以耳而以心”。大教堂中的一景一物給音符賦予了生命力,使音樂得以昇華。


我是在多年前參觀巴黎聖母院的,聖母院內的景觀在腦海中已有點兒模糊了,然而教堂內的管風琴演奏給我留下的印象極爲深刻。我本是去一探大文豪雨果筆下那個浪漫與現實、神聖與邪惡碰撞出火花之地,卻被教堂內的跌宕琴音所俘虜。時而深沉、時而高亢的琴音在偌大的教堂中迴盪,似乎每一塊磚石都發出共鳴。悠揚琴音不絕如縷,盈溢於教堂之中。7800根音管道盡昔日的榮耀和歷史的滄桑,震撼了我的每一根神經。在樂聲之中,我與聖母院融爲一體,走過歲月的滄海桑田......


無論世人賦予這座建築物何種意義,其藝術價值都是無可否定的。她凝聚了無數藝術家和工匠的智慧和技藝,經過八百五十多年的風吹雨打以及人爲破壞仍屹立不倒。而那臺管風琴猶如一位睿智的老者,以其獨特的形式向世人講述着歲月的故事。鏗鏘的琴音與宏偉的教堂建築完美結合;也只有這樣沉穩的琴身與厚重的琴音才能承載得起那沉甸甸的歷史。


巴黎聖母院的管風琴並不是世上最古老的管風琴,但在管風琴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聖母院的第一臺管風琴可追溯到1330年。1400年聖母院決定增設另一臺,並於1403年投入了使用。這臺中古管風琴在1730到1738年間被另一臺管風琴替代了。後來琴匠使用原有的音管再造了一臺新琴,在1868年正式啓用。這臺管風琴奠定了法國交響化管風琴的基礎,延續至今。


那時的我對這臺管風琴瞭解不深,僅被其精緻的做工、巨大的體積和淳厚的音質所震撼。直至我看了一部紀錄片《In the Belly of the Organ of Notre-Dame》(巴黎聖母院管風琴探祕)才認識到這臺管風琴在人類音樂發展史中有着如此重大的意義。


巴黎聖母院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她一直敞開胸懷擁抱世界各地的遊客。遊覽聖母院是免門票的。大火發生前,聖母院每天平均接待約3萬名遊客。每個週日下午,聖母院還開發管風琴給任何人彈奏。當然,不是大家一擁而上!據說,報名人數衆多,你要是報名去彈奏,大約要等上兩到三年時間才能輪到。


週一的聖母院大火牽動着世人的心,因爲巴黎聖母院不僅僅是一座宗教建築物和法國的標誌,她還是人類文明的寶庫。熱愛歷史、文化和藝術的人都爲此扼腕並慷慨解囊幫助重建。當我得知聖母院的大部分藝術寶藏和文物在大火中得以倖存,不禁長吁一口氣。據說管風琴也得以倖存。然而,大火洗禮後的管風琴是否仍能奏出昔日鏗鏘之音呢?想至此,不禁黯然神傷。


“英國文化園”公衆號在此與大家重溫一段文化與藝術之旅,在巴黎聖母院管風琴主琴師奧利維耶·拉特利的引領下觀賞大火前的聖母院以及聆聽管風琴的美妙琴音。我們播放的這部法國紀錄片(分兩段播出)配有英文字幕,是學習英文的極好材料。

https://mp.weixin.qq.com/s/5-R8hHeuBMyyG4vKoi-G5w

大家還可以通過以下鏈接去觀看中國國家大劇院譯製的中文字幕版紀錄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0444122/?p=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