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椏溪三重奏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這裏不是草原,卻綠草茵茵;這裏並非森林,卻古木婆娑;這裏沒有大河,卻溪水長流。這裏就是高淳的東方明珠——椏溪鎮。地處蘇皖交界,沐浴楚韻吳風,地勢起伏而坦蕩,民風平和而淳樸。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幅靈動的畫,是一首生態的詩,是一曲古樸、浪漫而又充滿希望的華美樂章。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這樂章的動感與活力,感受這樂章的韻律與神奇。


第一章:城市與鄉村的輪迴


農耕文明時代,閉塞貧窮的山村渴望有城市的熱鬧與繁榮,羨慕的目光投向每一個衣着光鮮的城市人;工業文明時代,發達繁華的城市卻在二氧化碳中窒息,在工業廢水中浸泡,帶着無限的留戀,城市人又開始追尋鄉村的田園牧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一種願景,因爲現實讓太多的城市掙扎、迷茫。你看:

煙囪長成了森林

鋼筋和混凝土切斷了視線

也切斷了生活的詩意

我的瞳孔裏沒有了綠

沒有了土地

……

發展讓現代人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繁華,似乎同時掉入了一個如影隨形的魔咒陷阱:水源污染,酸雨肆虐、能源緊缺、洪水氾濫……都說發展是硬道理,難道“硬”得如此讓人無奈?難道“硬”是要我們付出如此高昂的代價?

且看!6.3萬椏溪人作出了怎樣的回答!


青山清我目,流水靜我心。生態是最大的資源,綠色是崛起的根本。椏溪人堅持以生態保護開發爲抓手,充分挖掘生態發展潛力,用自己獨特的實踐,生動詮釋了科學發展的深刻內涵。

生態是立鎮之本,發展之根。椏溪人渴望改變,渴望富裕,但椏溪人絕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發展。

你看椏溪的大手筆!

生態定位,整體規劃;全域開發,組團佈局;串點成線,串珠成鏈。思路是這樣的清晰!

天地戲臺,名世芳洲;瑤池仙境,海風樓觀;金花竹海,徽派村居;景緻是這樣的靚麗!

10個收入百萬元高效農業特色村,12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基地,6個有機認證農產品品牌,10多家別具風情的農家樂餐廳。成果是這樣的豐碩!


在外打拼的鄉親回來了,站在鋥亮寬闊的柏油路上,回想着當年踩着“高腳馬”、扛着自行車在泥濘中艱難跋涉的情形,他們笑了,笑容裏含着淚花。

生活在城市裏的居民找來了,田間地頭,塘前檐下,到處有他們的身影。孩子們要和水中的魚兒說說話,大人們似乎也這裏尋找到了都市裏遺落的夢中花。他們笑了,笑容裏溢着興奮。

金頭髮藍眼睛的外國朋友來了,鄉民們聽不懂他們的話,卻看懂了他們的眼神。他們的眼神裏滿是讚許。

這是文明與文明的碰撞,這是城市與鄉村的輪迴。從此椏溪的生態名片上又多了一個陌生而響亮的頭銜:國際慢城。都市與鄉村的輪迴,不僅演繹着大城市人迴歸自然、尋夢自然的心願,而且還闡釋了千百年來椏溪人的追求夢中城市的渴望。

不經意間,我們都成了慢城中人!這不是簡單的一種輪迴,這是城市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下對自我的一種回眸,這是現代農村在追求自身大跨越、大發展中的一種哲理探尋。


第二章:發展與生態的共鳴


“國際慢城”是一張名片,國家生態鎮是是一項榮譽,省級特色示範試點鎮是一種肯定。椏溪人的頭腦是清醒的。我們的交通不佔優,我們不比速度,比後勁;我們的產業還不強,我們不比總量,比環境;我們的收入還不算富,我們不比表象,比民心。最好的發展都應該是綠色的發展、特色的發展,適合自身特色的發展纔是真正科學的發展。

古人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其核心就是人與自然的同源、和諧與共生。而椏溪人發展的高昂曲調中,不正應和了這一亙古不變的遠古強音嗎?

我們椏溪,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同行。幸福生活不只在於豐衣足食,更在於碧水藍天;產業發展不光在於做大做強,更在於做精做細做環保。發展過程中的理性、從容,以及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足以放大生態優勢來化解產業劣勢。百里生態路,因勢而就,不張不虛;金花旅遊節,因時而成,不蔓不枝。

我們椏溪,經濟增長與富民惠民同步。一切的發展都應該是民生的發展。一條條道路修寬了,彷彿一條條暢通的動脈,讓這片古老的土地復甦了;一個個產園區建成了,彷彿一臺臺動力強勁的馬達,振奮了每一個村莊的每一處神經末梢。孩子們在現代化的教室裏編織自己的未來,老人們倚在村口的古樹旁驚歎着這片土地的神奇變化。連續十多年的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九成家庭的全面小康,就業養老事業的飛速發展,真正再現了陶淵明筆下的桃源美境:“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我們椏溪,都市農業與美麗鄉村共生。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民,在政府的引導與扶持下,找到了一條“住在詩畫田園中,享受慢城慢文明”的發展之路。集鎮園林化、鎮郊森林化、道路林蔭化、鄉村林果化的全域生態思路始終貫穿着椏溪的崛起進程中。杏花村,桃花村,石榴村,村村靜美如畫;大牯山,大荊山,狀元山,山山四季如歌。我們不僅重視集鎮“六項提升”工程,我們更重視鄉村“六清六建”工程的實施。於是我們有了一個國家級生態村,兩個省級生態村,91個市級綠化新村。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池水,綠綠的山林,讓每一個來到椏溪的人都有有一種“車行生態路,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打造長江之濱最美麗的鄉村。”不僅是一句口號,它業已成爲一種實踐,成爲一種品牌。3.2億的生態投入造福當代,功在千秋;1.5億的區域聯網供水工程,恩澤千家,惠及萬戶。文化活動室、農家閱覽室、體育運動場,更是提升了美麗鄉村的精神內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全覆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全覆蓋,“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真是:發展誠可貴,環保價更高;若爲家鄉美,生態不可拋!


第三樂章:慢城人的慢城曲


大牯雲翳望玉島,

海風樓上聽吹簫。

荊山竹海沐春雨,

古杏無聲澤天朝。

椏溪的成功得益於各級領導的深謀遠慮,得益於“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的古訓,得益於大自然本身的召喚和啓迪。詩人徐志摩說過:一切偉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優美的思想根源,皆產生於風籟中,雲彩中,山勢與地形的起伏裏,花朵的顏色與香息裏。靠山吃山,臨水捕魚,是被動的,只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時而動,方能將靜的山水,做出活的文章。慢城椏溪談不上擁有天地之大美,卻譜出了山水靈秀的慢城曲。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緣在‘生態’中。”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並行不悖,村鎮建設與綠色覆蓋並駕齊驅。面對速度的誘惑,椏溪人有定力,守住生態的底線;面對基礎設施的浩大工程,椏溪人有魄力,成功鋪就了生態路;面對綠色農業開發的長週期,椏溪人有毅力,打造出綠色崛起的新範式。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椏’先知。”知人者達,用人者賢,自知者明。椏溪人在做活山水這篇靈秀文章時,可謂“未成曲調先有情”,規劃的引領讓慢城的發展少了份盲目,多了份精心;少了份平庸,多了份特色。椏溪人深知:尺寸各有所長短,優劣可相輔相生。守着青山沒柴燒的困境與尷尬,迫使他們對人、財、物、信息、資源重新創造性地整合,在對外地經驗的學習、消化、挖掘、裂變、聚合下,椏溪的綠色優勢、生態潛力被激活了,從此蓬勃生春。

“青山遮不住,幸福生態路。”椏溪人不僅靠山水鋪就了一條充滿希望的生態之路,而且憑生態鋪就了一條通向幸福的成功之路。“發展爲要,民生爲本,生態爲基”是椏溪人壯大自己的訣竅。幸福不是毛毛雨,物質精神要雙富裕。

雁羣飛得高,頭雁最重要。經濟的發展,民生的改善,離不開鎮村各級的領頭雁。每位鎮村幹部,都是黨和政府的形象代言人,都是貫徹方針政策的直接踐行者。椏溪人將實幹、能力、品行、民意作爲選拔帶頭人的準則,將廉潔奉公、淳樸務實、創新力行作爲幹部的行爲標杆。椏溪人的幸福指數正節節攀升。

尾聲:

吳風楚韻積澱了椏溪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造化賜予了椏溪迷人的山水風光。有各級領導一如既往的支持,有勤勞質樸的椏溪人民的開拓與奮鬥,我們堅信:國際慢城,生態椏溪,越走路越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