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老師講漢字——帶你認識“又”

        我們知道中國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表意文字。我們今天所學,所用的漢字,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創造出來了,只是漢字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和演變,漢字的形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發生了訛變,有些簡省,還有一些黏連,當然也有一部分繁化的,所以想要更好的理解漢字,學習漢字,我就必須知道構成今天漢字的每一個偏旁和部首的含義,這叫做科學的識字,而不是把漢字當作一種陌生的符號去反覆的記憶和機械的抄寫。漢字是有歷史的,是有溫度的,更是有着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文化,應當包括對漢字的喜愛。我們知道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就是識字,科學有效的學習語文始於科學有效的學習漢字。爲了能夠讓初入小學的學生儘快認識更多的字,好讓他們可以提早進入閱讀和習作表達,識字教學就至關重要,那麼識字課怎麼才能駕簡馭繁,學一帶多呢,這就要求我們的識字課必須科學而系統。

        今天,我就以“又”字爲例跟大家說說如何科學系統的識字。

        我們先來下面這個古文字,大家猜一下這是什麼字。

如果大家猜不到,可以和我一起來做一個動作。伸出我們的右手,將無名指和小拇指彎曲起來,就像這個樣子。

這並不是“手”字,而是用來表示右手的“又”字。爲什麼是三根手指呢,因爲我們的祖先認爲勞動的時候,用這三根手指最多,另外在古代三也表示多,所以就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來表示我們的右手,這個字隸變之後就寫成了“又”,用來表示右手。再後來,“右”字替代了它,但是今天我們很多和這個“又”字相關的字還表示和手,或者和手上的動作有關。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那既然這個“又”字表示右手,古人在勞動或者工作的時候,手裏總得有點東西吧,所以給右手裏加上工具物品之後就產生了許多新的漢字,這些漢字有的已經不在單獨使用了,但卻是構成現代漢字的重要偏旁和部首。我們一起先來認識這些漢字。

接下來,我們一個一個來認識這些字。

首先來看第一個:攴(讀音同撲)或者寫成攵。

這個字甲骨文像是手機拿着棍子或者帶叉的棍子。他是“撲”的最初的寫法。到了隸變的時候他就寫成了今天我們經常看到的“攵”,反文旁,本義就是用棍子輕輕敲打。

我們來看看今天由“攵”構成的字有哪些。

“收”:他的本義就是手裏那些棍子去逮捕犯人,追捕的意思。

“政”:他的本義就是採取措施使之正確。

“故”:左邊的古表示過去的事情。所以故的本義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情。

“教”:本義就是用小木棍督促孩子學習。我們看看“教”字的本來面目。

“敲”本義就是用木棍去打東西。

教的左上邊是要“爻”(讀音同搖),是表示教的讀音的。後來楷書把教寫成了今天的樣子。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字“殳”(讀音同書)

殳的本義是手裏拿着長柄的兵器。所以殳字構成的字都和此義相關。我們舉例來說。

“投”字的本義就是把手中的兵器拋出去。

“毆”字左半邊“區”讀音同ou,讀一聲,所以他是表示這個字的讀音。右半邊是手裏拿着一個兵器。所以本義就是用兵器捶打。

“段”字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字原來的寫法。

段的左邊是丆(讀音同罕),是懸崖的意思,下面的兩個點表示懸崖敲下來的石頭。所以段的本義就是用捶去捶打。

“毀”字我們來看看這個字怎樣拆分。如果按照今天的識字教學這個字是左右結構,但是我們無法解釋他的左半邊是什麼。

實際上毀字是一個形聲字,他是由“毇”讀音同悔,意思是在米臼裏舂米的意思,在這裏簡省了米,加上了土,表示瓦器的破損。後來土字又變成了工,使的這個字更難知道他的本義。

接下來,我們來看“父”,這個字和“又”有什麼關係呢。

父字的甲骨文是男子手中拿着斧頭勞動的形狀,最初在部落裏成年男子用石斧分配食物,後來成了家長,父親的象徵。

“斧”本義就是斧頭的意思。(斤在古代就是斧頭的原形)

“爸”本義就是父親。

“爺”下邊的“卩”(讀音同節)表示讀音,本義是父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