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擁有大格局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覈聚老師的考霸訓練營裏,今日的話題討論吸引了我:你會不會與他人分享你的學習所得?

看到大家都在紛紛發言討論自己的觀點,原來很多人對於要不要與他人分享都會有各種困惑。這也讓我想到最近發生的一件事。

一個月前,一位朋友見我總喜歡把“每日一思”分享在羣裏,裏面記錄了我每日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和所行, 便和我交流了他的困惑。他的觀點是: 如果學到什麼就去分享,別人會覺得我們很傲慢,自大。而且,一旦把本來只有自己一個人掌握的學習祕密(成果)分享出來後,對學習這個知識本身的樂趣就會大打折扣。 我當時並不知道如何去回答他的問題,我只是簡單告訴他我的觀點:

1. 學習本身是一種索取,我們所掌握的東西一開始也不屬於我們,都是前人的成果,只有去分享了,把它的價值傳遞出去了,把它拿來爲自己所用,學習纔會產生生產力。

2. 教是最好的學。你怎麼就知道自己100%掌握了呢? 你去分享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求證對錯和調適自我的一個過程。

3. 以無我之心去分享一個東西,也就意味着你保持一種開放心態去看待世界萬物,包括你自己,這樣看得更清晰,更客觀。

在學習夥伴們的討論聲中,讓我聯想到我生活中常見的,對於學習所得持保留態度的幾類人羣。

            1.我還沒準備好

大多數人不願意去分享自己學習所得的人都會有一個合理化的信念: 我還沒有準備好。等我準備好了,我就分享。事實上,這樣的信念會阻礙他的成長。因爲“我還沒準備好”會在潛意識裏制約他,影響他的想法,想法產生感覺,感覺產生行動,行動產生結果,最後的結果就是他永遠都沒準備好。

2.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他人什麼關係

我曾給一個10歲的孩子做一對一英語輔導。 有一次我把課堂搬到了戶外,我設定一個任務需要他在人聲噪雜的廣場背誦一篇英語文章。起初孩子很抗拒,我深入和他交流,瞭解到他的想法:學習是我自己一個人的事情, 我不需要證明給別人。我也不想別人看到,尤其是無關的人。

“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他人無關”——我想有這種想法的人一定還有很多很多,我把它理解爲限制性的信念。當我們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就會把自己封閉起來,我學得好與不好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放在個體身上就是固步自封;放在一個國家身上那就是閉關鎖國,永遠得不到他人的正反饋,自己孤軍奮戰,結局可想而知。甚至,這種想法會不會導致以自我爲中心,心裏想的都是我要怎麼樣,而不是對他人的生活產生影響或價值。那這樣的學習意義又是什麼呢?

3.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自大傲慢或者嘲笑我

有這種想法的人羣也很普遍,我們要麼高估了自己,要麼低估了自己。 上文我提到的朋友,可能是太高估了自己,心理學上成爲“高自尊”。再看看我自己,其實很多時候也會產生類似的想法,有分享的機會,會不自然地心裏嘀咕別人會不會嘲笑我的觀點過於幼稚和膚淺,心理學上這個稱之爲“低自尊”。有這兩種心理特徵的人不妨問問自己: 我去分享的動機是什麼?只要不是爲了去炫耀自己很厲害,那就大大方方地去分享吧。把你學習的成果放在陽光底下,整個人也會變得更加明媚。

針對這個問題,還是核聚老師厲害,一針見血地道出:分享是格局問題!

究竟什麼是格局?

格局有兩個定義,一個是抽象的一個是具體的。

抽象的定義:格局是一個人的眼界、見識、判斷力、預見力,是一個人的膽識、膽略與胸懷。

格局有大小、有高低、有種種差別。膽識這個定義沒有告訴你怎麼提升格局。

具體的定義:格局是一個人跟什麼樣的人、跟什麼樣的知識和思想進行交流。

把格局放在分享上面,就是你去和他人交流你的眼界、見識、判斷力、預見力,還有你的膽識、膽略與胸懷。 它不僅僅是知識與知識的碰撞,而是眼界、膽略、胸懷的碰撞, 甚至還有靈魂的碰撞了。

核聚老師把分享擡升到格局這個層面,分享的好處不言自喻。

建立人脈的終極法則是什麼呢?就是價值,我們輸出的價值就等於我們的價值。——核聚

這個時代是一個鏈接的時代,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自己是否對別人提供幫助。我們去分享自己的學習所得,也許正好某個人需要,你幫助他解決了一個問題,你們之間就建立了鏈接。互聯網澤萬物以生機,是一個虛擬空間,也是生命空間。我們誰也不能阻斷自己與外部世界鏈接,否則就只會是如同一座孤島。這樣去想的話,你還會說“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跟他人沒什麼關係”嗎。

格局,格是格子,局是棋盤。這個比喻很形象,格局就是你看到的是一個點,還是一個面,或者是一個體。如果是一個點,沒啥好說的。如果是一個面,就是張照片。如果是一個體,就代表有了空間,有空間裏面就有生命,有互動,豐富多彩。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在長時間、大範圍去看待一件事,只看到了眼前,沒看到長遠時空互動後可能的演化。正如自然界的花朵,蝴蝶,蜜蜂。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一朵花的綻放,害怕蜜蜂、蝴蝶在花中飛舞讓這朵花沒那麼美,卻沒看到它們幫助花傳播了花粉,讓花結出果實,蜜蜂採蜜,蝴蝶傳授花粉, 維持了微生態平衡。 思維中沒有拉出空間來,就看不到空間中的各個要素,看不到這些要素之間產生的聯繫。


去分享吧! 每日所思所學,哪怕是一點點,都有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抱着這樣的心態,又何來的還沒準備好呢?

去分享吧!我們給不了別人自己沒有的東西。 你去分享給予,潛意識裏就會認定自己是富足的, 持續的分享會讓你把這個信念合理化,創造出更多的豐盛,爲什麼?他因爲“豐盛”會變成你的根源,自然而然地成爲你的生活方式。

去分享吧! 當你去分享,實際上就好像你把自己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它,研究它—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信念、你的習慣、你的行動、甚至你的不行動。你的格局在其中一覽無餘呀!

很多年後,我們的肉體在時間的長河裏灰飛煙滅,但是我們通過聲音、文字傳遞出來的東西,就以另外一種更有生命力的形式延續在這個世界上。 生而爲人,我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就是爲我們這個時代及後代增添價值。

分享是無我,分享是鏈接,分享是使命,分享是胸懷,分享是一種格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