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了一個驚爲天人的祕密,足以徹底改變你的人生

你是不是總覺得學過的知識很零散,學到的東西不能爲你所用?

你是不是害怕考試,一考試就緊張,恐懼,排斥考試,考試幾乎成了一個又一個噩夢?

你是不是花一星期或一個月時間讀完一本書,腦海裏卻模糊不清, 完全想不起來自己讀了什麼,記住了什麼,理解了什麼?

恭喜你。如果以上你都一一中招,那麼你陷入了學習低效的坑。

很不幸的是,我也和你一樣,這些有關學習的坑我無一倖免,並且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周而復始,無數次掉入那些坑渾然不知。(多麼慘敗的經歷,多麼慘痛的教訓)

但是我可能比你幸運。因爲就在今天,我發現了一個驚爲天人的祕密,或者換一種說法,我比你更早一點知道了這個祕密。這個祕密能夠指導我們從此以後如何讓自己避免再次掉入這些坑。 那是不是就說明我從此就再也不會掉入這些坑了呢? 很難說,知行知行,知易行難。但是我相信,我若能做到,我的人生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如果你也知道了這個祕密,照做了,你也可以。

爲什麼我們的知識總是零散?而專家可以滔滔不絕,頭頭是道。

爲什麼你學到的知識用不上?而專家總是可以學以致用,用出效果。

爲什麼你害怕考試?而學霸,考霸卻可以學習上癮,考試上癮。

你有沒有問過自己以上這些問題? 我想肯定沒有。如果問了絕對不是現在的樣子。即便是你問了,你也一定沒有深入地去探究過其中的原因,所以不了了之了。

我和你講一個故事吧。有一個人被他的朋友問到:你取得這麼大的成績,這麼大的發現,有沒有什麼祕訣?這個人回答說:有祕訣。我把一個問題呈現在大腦裏面,反反覆覆思考,從深夜到黎明,就是反覆在大腦裏面折騰,把知識和問題之間建立鏈接,深度鏈接。無論是具象的問題還是抽象的問題。 你知道回答這個問題的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牛頓!

我再和你講一個故事。有一位北大博導,還是國家隊教練。他念高中的時候成績不錯,但同樣害怕考試,一考試就緊張,恐懼,做噩夢。 因爲他知道考試關係到自己未來的人生生涯,未來的人生走向,恰恰就是知道它的重要性,就更緊張了。高二的下學期,他突然認識到學習的本質和目的是爲了進步,然後採取了一系列操作,這些操作後來證實是非常有價值的,那麼是什麼呢? 就是踏踏實實穩紮穩打地掌握住所學的知識,不忘所學的知識,不斷複習它,鞏固它,把握住它,然後融會貫通。當他這麼去做以後,對考試竟然不再害怕恐懼了,反而是有期待了。這簡直是一次心理上的革命,個人內心世界的一次革命。不單是期待了,他還有一個重大的發現,那就是考試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這個人是誰呢? 他就是核聚老師,一個培養了無數學霸、考霸的,這個時代當之無愧的人生教練。

從以上兩位成功人士的故事裏面,你學到了什麼?理解了什麼? 你是否問過自己: 他們是如何成功的?

有幾句話很關鍵,你一定要記住:踏踏實實穩紮穩打地掌握住所學的知識,不忘所學的知識,不斷複習它,鞏固它,把握住它,然後融會貫通。

就如同巴菲特的兩大著名投資法則:

Rule number one : Never lose money. (法則一:永遠不要虧錢。)

Rule number two: Never forget rule number one. (法則二:永遠不要忘記法則一。)

這個法則放在學習上,也是相通的。

Rule number one : Never lose knowledge. (法則一:永遠不要忘記所學。)

Rule number two: Never forget rule number one. (法則二:永遠不要忘記法則一。)

無論是牛頓,還是核聚老師,還是巴菲特,都在遵循一個高效的學習法則: 隨時隨地複習,隨時隨地問自己,隨時隨地考自己。在心理上,這稱爲測試效應。 也就是我要和你說的,我所發現的這個驚爲天人的祕密。

我說它是個祕密。因爲畢竟,它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裏,並且僅僅被極少數的人運用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我說它驚爲天人,因爲它徹底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

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測試效應吧。

來自華盛頓的心理學家Henry和Jeffery通過研究,證實了一種名爲 “測試、考試效應”(testing effect)的現象,即參加測試,而非經過(常規)的學習,可以增強個人對考試內容的記憶。對於形成長期的記憶具有一種強烈的效應,強有力的效應。考試(測試)不僅是檢測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測試效應。(Testing effect)。

根據研究, 他們讓一些志願者自行選擇,一種學習方式是閱讀5次包含40個單詞的列表, 另一種學習方式是讀1次後進行4次記憶默寫測試。然後,兩組人員在5分鐘或1周後進行第2次記憶測試。結果顯示,看了5次單詞的志願者在5分鐘後進行的測試中表現得更好。這是我們很多人的學習方式。 但是,只記憶1次卻經過多次測試的參與者在一週後的記憶測試中成績更好。 這個研究成果無 這個研究成果無比重要,因爲絕大多數人採用的學習方式都是閱讀的方式。比如說記單詞,一遍一遍讀,一遍一遍看,這種方式實際上對於形成長期記憶而言是不利的, 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實,但是大家爲什麼這麼做呢? 一個原因是痛苦程度比較低,另外一個是它確實有短期的好處。因爲時間有限,肯定是看的遍數多一些好,但是一旦要形成長期的良好的效果,反覆看的效果就比較低了,最好的辦法是你讀一次後立即就要做記憶默寫的這個測試。考自己,趕緊考自己。無論是讀書,學知識,還是記單詞,還是做題目,都是一樣的道理,只要你想取得長期的更有效的效果,那麼你做完(讀完)以後,立即要考自己測試自己,記單詞也是一樣的,你看着每個單詞都很熟,但是你一旦默寫就會發現,很多都模糊不清的,默寫下來不是這裏錯了,就是那裏漏了。做題目也是一樣的,你做這個題目錯了,改正過來了,不會做的弄懂了,題目拿下了,進入下一個了,好多人都以爲這就懂了,但問題就恰好出在這個環節,你不要急着往下走,你趕緊獨立地把題目再重新做一遍,就會發現N多漏洞,N多錯謬出現了,所以測試效應它不但可以鞏固記憶,形成長期的記憶,而且它能夠有效地避免假學習,我們很多時候自己把自己騙了都不知道。那麼基於這種測試效應的學習方式比常規的學習方式效果好多少呢。比如有個研究小組招募了84位心理學專業的在校大學生,讓他們閱讀一篇本專業所不熟悉的巨嘴鳥的文章。讀完後,1/3學生離開,1/3學生被要求背誦一片額外的文章,內容類似,另外1/3的學生要求對所讀文章進行一個簡答測試。第二天,所有的受試者都回來參加一項最終的簡單測試,其中包括前一天測試裏的問題,也有新問題。實驗結果表明: 前一天參加測試的學生比沒參加測試的另兩組學生,得分平均高出8%。同樣,前一天測試中出現的問題再考,比文章中從未見過的題目得分率高。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測試學習法的答題正確率爲67%, 而常規學習法的正確率爲45%。

知道了這麼多科學研究結果以後,你是不是還是會納悶:爲什麼測試效應對於學習效果那麼好呢?因爲測試效應符合神經科學的原理,就是我們記住任何東西,神經結構,神經系統產生生理上的變化,而產生生理上的變化,無非兩種途徑,增加刺激強度,增加刺激頻率。而考試或者測試,對應的就是刺激強度。那我們經常提到的學習方法,隨時隨地複習,隨時隨地考自己的本質是什麼,就是測試效應的高頻運用,既是高強度又是高頻,在刺激神經系統鞏固記憶,必然是高效能,必然是奇效的。

這樣說來,學習無異於重塑神經系統,等同於重塑生命。我們很多時候都把學習這件事情的重要性遠遠低估了。另外,學習比蓋大樓更困難,爲什麼?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蓋大樓,設計圖紙,施工一次成型建成。而學習不是,你爲了讓學到的內容所對應的神經系統的結構形成而且還要穩固在那裏,沒有別的辦法,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去刺激它去鞏固它。一次又一次地通過聯想去加深這個印象。通過應用做題來加深記憶,反反覆覆去做,才能把知識的大廈,技能的大廈建立起來。 學習的本質是在改造我們的神經系統,所以學習就等於重塑生命了。這一切跟巴菲特的投資原理緊密相關。學習工作賺錢,遵循着同樣的法則,簡直驚人。

巴菲特的投資原理: Rule number one : Never lose money. Rule number two: Never forget rule number one.  我們來拆分一下,看看它有多殘酷。法則一:永遠不要虧錢。法則二: 永遠不要忘記法則一。法則二簡直是洞見,奇人才能發現這樣的祕訣是吧。這並不是巴菲特提出的,而是巴菲特的導師格雷厄姆提出的。他是從慘痛的投資失敗導致家庭破產這樣的經歷總結出來的。巴菲特把它當成安身立命的根本,一生都在實踐它,當巴菲特這麼講的時候,他究竟在想什麼,他平時怎麼用的。他一定是頻繁在問自己:我有沒有遵循法則一? 因爲通過法則二就可以知道, 實際上就是測試效應。你怎麼知道你沒有忘記呢? 做法只有一條,就是不斷問自己,你有沒有遵循法則一,不斷提醒自己,不要虧錢,不要虧錢,不要虧錢。 所以巴菲特出手頻率是非常低的,但是一擊必中。他爲什麼能做到,就是不斷問自己會不會虧錢。

學習過程是不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是的。學習的過程誰都知道不要丟了知識。 可即便如此,還是絕大部分人,99.9%的人都在頻繁犯錯誤,不斷遺忘掉我們花大力氣學來的知識,不斷忘掉,不斷忘掉,所以這個世界上成爲絕頂高手的人是罕見的。大家明明知道學來的東西很費勁,很費勁,學來的就不要再忘了,忘了就等於在虧本,可是大家仍然在遺忘,仍然在犯這種愚蠢的,荒唐的,可以說是極爲愚蠢的,荒唐的錯誤,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任何東西都效率低下,就是因爲你一邊學一邊丟嘛。你不要說進步了,不退步都很難。很多時候看上去在進步,在往前趕進度,實際上在退步,進步和退步加起來究竟有沒有進步都是個問題了。而那些絕頂高手他們不單是要知道不要丟掉以往的知識和技能。而那些絕頂高手他們不單是要知道不要丟掉以往的知識和技能,關鍵是他們有法則二:永遠不要忘記法則一(永遠不要丟掉知識)。怎麼知道自己沒有忘記法則一? 那就是提醒自己,考自己。嚴格地遵循這兩條法則,所有頂尖的高手一定是高頻地問自己,高頻地測試自己。想到這裏,簡直髮現了人生的天大祕密了是吧。學習工作賺錢同樣的道理,你看很多人做項目,做成了賺了很多錢,做下一個項目就虧了很多錢,又做一個又賺了,又做一個又虧了。 當然是有這個項目本身的複雜性在裏頭,但是如果大家仔細去研究,就是在工作過程中,能夠把以往的成功的經歷,成功的經驗,成功的套路有效繼承,再綜合集成,把下一件事最好的人是罕見的,那麼這些人就成爲某個領域的高手和精英了。所以學習工作和賺錢遵循同樣殘酷的法則,任何人的差別就這麼一點一滴形成,但背後是有這樣殘酷的法則在。

我們再來看一個漏斗效應。

漏斗效應沒有嚴格的心理學研究,但我們在生活中都能夠感知到。這個效應是這樣的,我們學的東西都想100%拿下,尤其是自己所學專業關乎自己的飯碗,自己的職業生涯,非常重要,對學生而言,考滿分意味着啥大家都知道。但問題在於,我們看到的內容,也就80%,很多人自己專業讀的課本,讀都沒讀全。80%都已經很高了,那麼看到了80%,看清了多少呢?看清楚頂多是60%, 很多時候你眼睛在盯着一頁屏幕,實際上你看清楚的頂多是60%, 如果你不是反反覆覆看的話,你看一眼,感覺都很清晰,實際上你閉眼再默寫一個試試。你發現剛纔跟本就沒有看清楚,都被自己給騙了,被自己這種視覺效應給欺騙了。然後你記住的就只能是40%。大家只要做默寫,一張圖幾行字,內容很少,你想要默寫出來,在一張白紙上去寫你會發現,記住40%就不錯了,而40%裏面你懂了多少呢?頂多20%。會用的多少?0 啊。因爲重要的信息都漏掉了。你都記得的是一個又一個模糊的點,形不成邏輯,你沒法說服自己,沒法說服自己的話所以動力就不足,甚至都不知道怎麼去做,你知道一個一個點,但是你不知道一個操作步驟,一個操作循環是吧。所以就不會用。思維的漏斗效應無處不在,真正的失敗發生在每一個瞬間,而不是最終結局出現的時候。可以說,漏斗效應是人生的一切慘敗之源。

我們看到那麼多好東西,聽到那麼多好東西,就是學不到,用不起來,爲什麼?就是一直在漏,無時無刻都在漏,腦袋裏面模模糊糊,混混沌沌,自己和自己都在鬧矛盾。那避免這個漏斗效應,遏制漏斗效應的是什麼呢?就是測試效應。不斷地考自己,不斷一遍一遍地考自己究竟學到了什麼,究竟看到了什麼,究竟看清楚了什麼?究竟記住了什麼?究竟讀懂了什麼?究竟會用什麼?不斷地考自己,頻繁地考自己,高頻地考自己,隨時隨地都在考自己。那才能把這個漏斗效應有效地給遏制住是吧,讓測試效應發揮出它的光芒出來。……

這裏面再跟大家強化一遍:如果我們說不清學到了什麼,就等於慢性自殺。我們平時都習慣了看書聽課,聽講座等等,我一天學習了幾個小時,其實這全是假的呀,如果不去問自己我究竟學到了什麼,並且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對學到了什麼不能按照123456這麼說得清清楚楚的,那就是在慢性自殺。爲什麼? 因爲時間都荒廢了。費了半天勁,聽了一整天課程,看了一整天書,沒有學到任何東西,一天一天不就這麼荒廢了嘛。

每一天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究竟學到了什麼?這是學習的終極問題。問自己這個問題會導向什麼呢?第一個導向的結果就是挫敗,發現自己思維混亂,剛纔學了那麼半天,原來是假學習,沒有學到任何東西。但如果去遏制這種情況,要怎麼去遏制呢?那就是把握住自己能把握住的點滴。循序漸進融會貫通。對把握住的點滴之間,你還要反反覆覆去想,這些點滴要把握住,你只能反反覆覆去回顧,反反覆覆去想,把這些點滴凝聚在一起,再去把握新的點滴,聚點滴而成江海,那麼它導向的實際操作是一個嚴酷的操作,一定是高頻回顧,高頻的回測,高頻的運用測試效應。這樣的話,你就不但成爲學霸了。

人生的高境界是用所學的知識解讀人生的題目和人生的過往經歷。

這是人生的頭號課題。關鍵是融會貫通!

(以上來自核聚老師考霸訓練營音頻課程的部分內容整理。如需瞭解更多課程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