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職場裏的“兵將帥王神”,你爲什麼只能做小兵?

兵將帥王神:技術人、CTO、CEO 的相處之道。

從一線技術人到 CTO,再到如今的 CEO,孔令欣 16 年來的職業發展之路上的思考與經驗值得被記錄。TGO 鯤鵬會就管理問題、技術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採訪了貝殼金服 CEO、TGO 鯤鵬會會員孔令欣。在長達 2 個多小時的採訪時間中,這位 CEO 分享了技術人發展的每個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也真誠地袒露了自己一路上的取捨與至暗時刻,以下內容根據對談整理而成。

孔令欣正在接受 TGO 鯤鵬會採訪

孔令欣,現任貝殼金服 CEO,同時也是 TGO 鯤鵬會會員。他有着 16 年的戰略和技術管理經驗。加入貝殼金服前,他曾於 NetApp、微軟等知名互聯網企業任職,研發和管理了大型國際團隊項目;他在美國和中國各有兩次成功創業經歷,並分別趕上了美國互聯網和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浪潮。此外,孔令欣還獲得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學和心理學雙學位,擅長人機交互(HCI)技術,並曾擔任北京大學客座講師。

兵將帥王神:技術人、CTO、CEO 的相處之道

1.TGO 鯤鵬會:您花 16 年從技術人到 CTO 到 CEO,這三個角色的區別是什麼?有什麼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Ling:CEO 可以說是公司最大的產品經理。如果 CEO 無法勝任這一角色,公司裏就需要另外一個人承擔起這個職責;但這個人的綜合協調能力很多時候沒有 CEO 強,就容易導致產品出現缺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 CTO 沒有充足的權限、能力和影響力,就很難把產品做好。

對於技術人來說:初級的技術人只要把任務做好就可以;更好的技術人需要合理地預判需求,搭建模塊化的框架。技術人如果能夠借力打力,那麼他能發揮的效能就會越大,也會逐漸走向管理之路。我一直認爲技術人應該無限延伸到產品方向:如果一個技術人不理解產品或者二者脫節太嚴重,就很難進行技術預判;對產品思考不深,就會忘掉產品形態的可能性。所以技術要跟上產品,但不應該超越產品特別多,二者之間要保持好平衡。

而 CTO 則要在理解舍取和成長的過程中,協調一個大型團隊,幫助公司在有限的資源下進行業務落地。他的責任不只是理解技術、舍取產品,還需要培養新的技術領導者、招聘人才、架構團隊、設置規則等等。
 2. 從 CEO 角度來看,您對 CTO 的要求是什麼?
Ling:每個 CEO 對 CTO 的要求都不一樣,我不建議把要求列成一份清單。我此前是產品型 CTO,所以比較看重其管理能力、統籌產品和技術的能力。我認爲, CTO 應該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我所謂的“聰明”不僅侷限於智商,還要把握好產品與技術的平衡,且具備有效的、持續學習的能力。如果 CTO 不能給公司帶來新的觀點、認知和學習模型,那他一定會因跟不上公司的成長而掉隊。

我對 CTO 還有另一個要求,那就是應該有自我迭代的能力。持續學習能力是豐富自己,而自我迭代能力就需要站在其他人的觀點上思考問題,有能力知道對錯。通常而言,越聰明的人越固執,能力越強的人越難接受他人意見。我見過不少特別固執的 CTO,而公司技術體系瓶頸往往就在於 CTO 的認知。

此外,一個 CTO 還應具備融資能力,尤其創業公司的 CTO 代表着公司的技術水平,公司對他的綜合要求會更高一些。所以 CTO 是管理者、是技術平衡者、是產品落地者,甚至可能是產品設計者,還要是融資的合作伙伴,需要和 CEO 一起做觀點上的舍取,這樣才能讓整個體系有效地、平衡地發展。
 3.CTO 如何跟一個不懂技術的 CEO 溝通?發生衝突該怎麼辦?
Ling: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喝酒。

如果 CEO 是技術出身或者對技術瞭解比較深入,溝通成本就會比較低。很多時候銷售型 CEO 很容易被市場影響,這時候 CTO 就要和 CEO 溝通:哪些是我們長線的技術?它未來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哪些是我們未來的競爭優勢?當然,CEO 也要相信 CTO 的判斷。

因爲接觸範圍更廣,所以 CEO 的知識模型和認知模型迭代速度會快於 CTO,但 CTO 也要儘量去豐富和改變 CEO 的認知模型。兩個人很多時候需要多溝通、早溝通。CTO 要通過 CEO 的語言解釋爲什麼這件事情很重要,也要把自己看到的趨勢告訴 CEO,讓公司在技術這條路上走得更深、更遠。越懂業務的 CTO 越容易做到這一點,因爲他與 CEO 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4.CTO 是技術人發展的天花板嗎?如果不是,發展的方向和價值在哪兒?
Ling:技術人的極限肯定不只是 CTO,當一個管理者有產品能力、管理能力,有大局觀,有敏銳的市場觀察能力時,他一定可以進階做 CEO。我們今天的商戰,跟古代的戰場很相似,只是更虛擬了,“戰場”也更豐富。人的職業生涯上可以分五個階段,不是所有人都能解鎖這五個階段,但可以送給每一位職業人。

我把這五個階段分成兵、將、帥、王、神。

從這個角度看,可能阿里巴巴和騰訊是“神”。比如說馬雲,他的力量已經不屬於任何一個職業生涯,而是一個集體資源聚攏的力量。

從“兵”開始說,兵就是用自己的本領獲取戰果。戰場上最好的兵只有兩種:一種是自我能力強,上戰場“遇神殺神、遇魔殺魔”;第二種很有趣也很聰明,他只殺比自己弱的敵人,看到比自己強的敵人就先躲開,等其他人把敵人的能量消耗殆盡,他就上去補刀。以吃雞遊戲做類比的話,就是你可以一路打到底,最後吃雞;也可以先躲着先跑毒,只要消滅最後存活的那個人,也可以吃雞。

再說“將”。能力最強的兵並不是特別好的將,作爲“將”,任務不再是殺敵,而是要對大局有判斷,要培養出很多的強兵。如果你是猛將,上戰場的時候總是衝在前面,那你的兵一定比你弱;猛將適合打快仗、打勝仗、打先鋒仗,比如張飛、關羽。另一種是聰明的兵升成“將”時,他也是聰明的將;他可以安排各種兵在前面把敵人磨死,他再上去補刀,這樣的人有大局觀。然而我們的文化裏面有義氣這麼一說,大家都覺得老闆應該衝在最前面幫大家擋刀,但從商戰角度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贏下這場戰爭。如果“將”被派到戰場上做了兵該做的事時,一定會忘記大局,在職場上就會導致部門越來越差,人越來越弱。

接下來就是從“將”到“帥”。“帥”完全不用打仗,而是對於大局觀要有觀察:該往哪打、怎麼打、用什麼樣的方法打都要想清楚。“帥”一般都不上戰場,而是通過自身的資源、對將才的培養能力,調兵遣將贏下這場戰。“帥”的能力是在管理、佈局、企業文化、資源協調上。有趣的是猛將最討厭能力偏弱的“帥”,例如張飛很長一段時間不服諸葛亮,因爲他覺得這個人連打仗都不去,直到慢慢打贏仗了發現諸葛亮還是很有本事。

對應到技術職場:如果把“兵”看成是技術人才,那“將”就是技術部門 leader,“帥”就是 CTO。CTO 不一定是技術最強的人,但他大局觀一定是最強的、最能培養將才的、最能聚攏資源的、最能扛起王的命令和壓力的那個人。從技術 leader 到 CTO 最核心的成長,其實是在悟性、大局觀和認知模型上。這個認知模型會投射到如何溝通、如何管理團隊、如何佈局、如何制定符公司戰略的技術發展路徑。

相對來說,CEO 就是“王”。其實大局觀越準確的人,在面對困局的時候就越難去做決策。比如說你很擅長下棋,一眼就能看出是個必輸局,這時候很容易放棄。作爲“帥”的 CTO、作爲“將”的技術 leader,看到公司什麼都做不了,就很容易放棄。而作爲“王”的 CEO 不能放棄,因爲這盤棋是他唯一的棋,CEO 要在下棋的過程中找到競爭對手的失誤,要在必輸局的情況下考慮如何才能翻盤。

從 CTO 轉到 CEO,我近幾年對從“帥”對“王”的升級理解感悟更深。“帥”要對大局觀進行判斷,但是很少去創造變量。做“王”的人需要創造變量,這些變量就是翻盤的關鍵;還要有足夠的活力和魄力改變局面,哪怕只是 1% 的機會。在公司遇到困境時,CEO 要帶着整個公司走出來。我很欣賞王興,因爲他失敗過多少次,又復活過來很多次,每一次的經歷都會培養他的堅決性和“王”的特徵。CTO 如果永遠躲在 CEO 後面,不幫企業擔責扛壓,那他不會成爲合夥人,也永遠當不了 CEO。

同時,CEO 一定要對自己有盲目的自信,但不是盲目的自大。自大就是“一言堂”,但是自信就是面對一件正確而難的事情,即使在最艱難的情況下,也要說服自己、說服其他人。

在職場上還會經常出現一種情況:“將”、“帥”、“王”是空降的,那麼這就需要他們花費時間,從“兵”的細節的入手和梳理,對事項的歷史、現狀、未來方向瞭如指掌,這樣才能儘快適應新的環境,真正做到腳踏實地、行之有效;而不應盲目地拿過往的成功經驗直接套用。

CEO 是普通人,也有至暗時刻和榮耀時刻

5. 參照您“兵將帥王神”職場進階理論,您已經從“兵”到了“王”。在這過程中,有過遺憾的事嗎?至暗時刻,您有過嗎?
Ling:在這個過程中,我收穫更多的是感悟。CEO 或者企業家要分清楚什麼是朋友、什麼是員工、什麼是公司需要做的事情。如果給朋友更多的機會,這其實是缺陷和弱點,會影響到公司的一些決策、發展和公平度,也會浪費資源。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不看好夫妻店的原因。對 CEO 來說,他需要的是有才華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夠打勝仗的人,而不是以朋友的標準來衡量員工。CEO 的個人目標是帶着集體突破,贏下這場戰爭,讓集體變好。

至於至暗時刻,我在上一次創業的時候,平均一年會有一兩次至暗時刻,現在的頻率可能會更高一些。作爲 CEO,經常會遇到必須要馬上做決策的時候,但往往很多時候是無法立馬給出答案的;而 CEO 的每一個重要決定,都是以億元爲單位成本的,承擔着極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狀態是選完一條路後,要有信念或是信仰,要堅信自己做了最好的判斷;同時也要考慮到容錯的程度,比如市場有了什麼樣反饋的時候才需要調整?作爲 CEO,是要帶着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團隊往前走,如果一天換一個決定,大家只會忙忙亂亂,最後沒有人會跟着你。
 6.TGO 鯤鵬會:那如何讓自己的選擇、判斷更可能靠近正確?
Ling:還是有方法的,也就是我所說的知識模型。CEO 的知識模型越成熟,吃過的虧越多,自我迭代能力就越強,手下的強兵、強將、強帥就越多,這也意味着整個企業存活下來的能力會越強。CEO 思考越深,想得越遠,融資能力就越強,因爲你很清楚每個人以及公司的能力能到達什麼樣的水平。剩下的,就是運氣了。怎麼從“王”到“神”,我還沒到達那個級別,但我覺得能去創造出更大的、跨行業的價值,是大神們做的事情。
 7.TGO 鯤鵬會:您剛纔講了至暗時刻,但其實我們都知道,您經歷過 4 次創業,在美國有兩次,也做過跨國項目的管理,這裏面肯定也有很強的成就感。對您來說,最有成就感,最榮耀的時刻是什麼時候?
Ling:我認爲這個時刻還沒有來臨,這和使命感、影響力有關。目前我的狀態還是停留在所做的事對於行業或者社會的影響力,但老左(鏈家董事長左暉)差不多是站在整個行業、社會角度來思考影響力,他一定會想的更遠。對我來說,如果哪天貝殼金服能夠真正讓大家的居住更美好,這應該就是我最卓越、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它和錢、權沒有太大關係,而是已經無限接近使命感。
 8.TGO 鯤鵬會:那您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接下來對自己的期待是在哪?
Ling: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是要不停地更新。所有東西是動態的,包括行業、市場、組織架構、學習能力、調兵遣將的能力等,要不停地調整優化解決方案。如果 CEO 大局觀弱,發覺不了市場上的變化和行業變化,團隊很容易“死掉”;CEO 救火的事情太多,會導致沒有時間觀察市場的變動和變化;團隊重組次數過多,比如一年兩次,就會對企業有很大的傷害,也很容易丟掉給力的大將;同時,CEO 還要面對自己的絕望,其實 CEO 很難求助於別人,因爲很難有人能教你該怎麼做。這就是剛纔講的,CEO 的任務和挑戰,都無限接近使命感。

不會做時間管理?學會形成有效的任務循環

9.TGO 鯤鵬會:每個技術人、管理者都會遇到時間管理問題,作爲 CEO 更是如此。在平衡工作和個人成長的時間衝突上,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Ling:我認爲,這個問題更多是和人的惰性有關。

對於時間管理,我推薦給大家一本書,叫《The 4-Hour Workweek》(《一週工作四個小時》),它講述瞭如何優化組織結構以保證完成任務。所以如何優化自己的時間管理?我覺得一是要搭建結構和組織,做最有效的事情。有一些事情要放手讓下級去處理,即使做得慢、失敗率更高,但只要能控制住整體方向是按預期進行的就好。

另一個問題就是惰性,這時候要做的就是搭建規則,讓其他人推動你,形成有效的任務循環,這對於所有人都適用。工作中有很多項目需要互相協作,甚至跨部門的協作,都是齒輪裝狀地牽一髮而動全身。當你自己也在其中時,就會被逼着去學習、去推動,想懶也懶不下來。

技術管理的乾貨還沒看過癮?沒關係,2019 年 6 月 14-15 日, 由極客邦科技旗下 TGO 鯤鵬會主辦的 GTLC 全球技術領導力峯會將正式在上海舉行,我們精心策劃了技術、思維、戰略、管理、視野及領導力等六大專場,並邀請行業內最有話語權的大咖加入講師天團陣營,他們將通過體系化、有洞見的分享來幫助技術您成爲一名全能型技術人。

TGO鯤鵬會,是極客邦科技旗下高端技術人聚集和交流的組織,旨在組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領導者社交網絡,線上線下相結合,爲會員提供專享服務。目前,TGO鯤鵬會已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成都、硅谷、臺灣、南京、廈門、武漢、蘇州十二個城市設立分會。現在全球擁有在冊會員 800+ 名,60% 爲 CTO、技術 VP、技術合夥人。

會員覆蓋了 BATJ 等互聯網巨頭公司技術領導者,同時,阿里巴巴王堅博士、同程藝龍技術委員會主任張海龍、蘇寧易購 IT 總部執行副總裁喬新亮已經受邀,成爲 TGO 鯤鵬會榮譽導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