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八大水院之二:金代的香水院和清代的七王墳

金代西山八大水院之一的香水院(明代爲法雲寺),位於現在的北京市海淀區北安河鄉的妙高峯下。據七王墳村知情人說,修建法雲寺的石碑,有可能埋藏在七王墳陰宅的月牙河底,目前正待機進行挖掘。

來到妙高峯山腳,只見山形環抱,南北伸出兩條不長的山脈,在山麓下至 今仍有山泉,分爲兩股,四周疊置假山,山前砌方池一座,清清泉水,從石罅流出,崢琮交響,流入方池。

明代學者袁中道詩曰:“西水浸茶竈,東泉繞飯堂。雙流鳴玉雪,滾滾赴黃梁”。此雙泉,西者源於三層殿後,經草堂西側廊廡,流繞而出,東者則出自後山,經菜園入“香積廚”。遍山林木蒼翠,銀杏十圍,遠離村舍,地僻幽靜。

據《珂雪齋集》雲:“法雲寺在西山後,遠視爲一山,近則山山相倚,如筍抱籜,其根爲長年雨溜,澆出石骨,每山窮處,即有小峯如筆格,寺枕最高處,近寺 有雙泉鳴於左右,過石樑拾級而上,至寺門,內有方池,石橋之間,水滄然沉碧,雙泉交會也”。

爲何稱爲“香水院”?

有碑記:二泉皆從石罅中岀匯爲洪流,如濺珠漸似懸帛,嘗之若帝臺之漿,嗅之作旃檀之氣,故以香水爲名。清寶鋆題詩:“奇絕雙流香在水,琴音峽雪勝幽潺。”

又有《帝京景物略》記載“一尊峯刺入空際者,妙高峯。峯下法雲寺,寺有雙泉,鳴於左右,寺門內甃爲方塘。殿倚石,石根兩泉源出:西泉出經茶竈,繞中溜;東泉出經飯竈,繞外垣;匯於方塘,所謂香水已。金章宗設六院遊覽,此其一院。草際斷碑,香水院三字存焉。……章宗雲,春水秋山,無日不往也”。

從此中看,“香水”來自茶竈和飯竈,那麼這個“香”可能是茶香或者飯香。

而東邊的泉水,出自後山,經菜園入“香積廚”(即寺院廚房,傳說香積佛所盛香飯遍重三千大千世界),再流到前院小石橋下方形蓮池當中,又印證了“香水”出於飯竈的這個典故。

從清乾隆嘉慶年間的詩人法式善在《尋香水院遺址》詩中道:“石廠三五峙,言是香水院。香水從何來,杏花了不見。聞說遼宮人,夜鐙洗殘硯。風瀹硃砂泉,春煙微雨變。”

從這首詩看來,“香”似乎是“杏花香”。而直到現在,這個地區也是玉八達杏、白杏等京西名杏的盛產基地。

香水院山上,有清醇親王奕譞陵墓,又稱七王墳。

愛新覺羅·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光緒帝的親生父親,宣統帝的祖父;其大福晉爲慈禧太后胞妹,而奕譞其實就是慈禧的妹夫。咸豐帝駕崩後,奕譞與恭親王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因此慈禧太后重用奕譞。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他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奕訢所帶領的軍機處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稱甲申易樞,奕譞開始以商辦之名接掌政權。光緒十一年(1885年),總理海軍衙門,任內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公曆1891年1月1日),醇親王奕譞薨於藩邸,時年51歲,諡號醇賢親王。此後,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襲封醇親王爵位;這個載灃,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

七王墳原有甬道、碑亭、月牙河、石橋、隆恩門及南北朝房、享堂和4座寶頂等。今南朝房和享堂已不存。碑亭內有光緒帝御書神道碑。

墓坐西朝東,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分爲七層,最下邊是七十八級石階,石階上是個圓弧型平臺,上有古鬆一棵。拾階而上,迎面是座琉璃瓦覆頂的碑樓,內爲光緒所立龍碑,碑樓後爲神橋, 下爲月河。過神橋是南北朝房和宮門,進去爲享殿遺址。享殿後是個獨立小院,內有醇親王和大福晉合葬墓及另外三位福晉墓。

據說此墓建於奕譞20多歲時,以表達他政治上思退隱身的願望;而奕譞又自號“退潛主人”,其陽宅又稱“退潛別墅”。此處原爲宮內太監所捐建的廟宇,因爲風水極佳而被奕譞選中。

在園寢的北側,是七王墳的陽宅退潛別墅。內有八字照壁 一座,以及依山而建的五進院落。陽宅的北部曲徑通幽,假山清池,精緻靜謐。園寢後有山泉一處,泉側有“一卷永鎮”、“漱石枕流”、“雲片”等石刻多處,皆爲奕譞手書。

關於七王墳,還有一個傳說。當年七王墳上有棵白果樹,長得非常大。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後,光緒與慈禧已成水火不容之勢,光緒夏天被囚禁在頤和園的玉瀾堂,冬季被囚禁在南海的瀛臺,可他只要還有一口氣,慈禧太后就坐臥不安。那是在醇親王死後六七年,不知是誰,在太后面前說,醇王府出了皇帝,是由於醇王墳地上有棵白果樹,“白”和“王”連起來,不 就是個"皇"字嗎?於是,慈禧命人到妙高峯,把白果樹砍掉 了。

經過百年滄桑,七王墳早已破敗不堪了。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這裏做過壇址。八國聯軍最終燒了墳兩側的殿堂,其他建築也多被村人移作他用。

陽宅退潛別墅的房屋保存完整,“文革”中做了五七幹校。

後經當地文物部門進行了部分維修與重建,成爲北京地區目前現存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親王墓園,1984年被公佈爲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