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33-读书的兴致越高,吸纳知识的优势越强横!

朱熹先生曾说,“求学不只是读书,但不读书就不能明白为何要求学的道理。”

日本作家斋藤孝《深阅读》中,将人类的思想比喻成流淌在地层深处的纯水,而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则是河流表层的浊水。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

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

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只有我们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寻找到宝贵的真理,即隐藏在书背后的那些清流。

非要说读书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把别人的经验“嫁接”到自己身上,潜移默化中增长经验。

更重要的是积累读书经验时越年轻,其价值就越高。现实经验只有经过一定的岁月才能积累起来,但通过书本获得经验,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而且,积累读书经验的速度越快,就越容易迈上下一级台阶。

当然,读书的价值不光体现在这样的实践部分。对于哲思三问:我是谁?来自哪里?将要去何处?这种说简单却玄妙的问题,书也准备了极充实的答案。

与我而言,读书如同一个医生,区别在于给自己诊治。

最初仅治些皮外伤,诸如刮擦伤,疗效好见效快,一度以为自己有了些水平;谁知随着医术不断精进,开始接诊内出血之类的疑难杂症,继而力不从心;拼着切开一看居然是个肿瘤~

倘若尚未扒开伤口也勉强能相安无事,问题是刀子都使了,眼见着流血病变,还有清晰的痛感,无奈,抓起对症书籍,一通狂堵,此时读书就是安定剂外加手术刀,边麻醉边疗育。

于是,我也就从“肠穿肚烂”里,踉踉跄跄地好了起来。堪比华佗在世。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

当我们自觉即将陷入恐慌不安或虚无主义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孤独而不堪承受的时候,当我们悲苦无助、不甘软弱无力的挣扎而咬牙痛恨的时候,书能照亮出路。请记住,书中自有重塑人生的力量。

唯我独尊的心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书读得不够。未曾向外人的作者开放心灵,缺乏被智慧洗涤精神与头脑的经验。

一,怎样高效阅读?跳读与速读的技巧

《朱子读书法》前言中说到:古人其实非常重视读书方法,他们的读书总结比比皆是,耳熟能详,比如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非借不能读也、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等。

但如何提高阅读量/速度类似问题,仍另大部分人困扰不已。

阅读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积极的求知欲。水准越高的书,越要求读者具备相应高度的主动性。以“找找乐子”“打发时间”之类的态度,是不可能读得下去的。因此,方法不可不学。

我个人在不断解惑的过程中也略得些术法,如跳读不为人知的好处、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的速读法、是否需要重读一本书及一分钟解说法等。与大家分享。

1,书有浅尝/有吞食,少数需咀嚼消化

16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为世人留下了这样的名言: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也就是说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需全读。

以前总被教导:读书要逐字逐句。万一有所疏漏便会有罪恶感,但倘若带着目的去阅读,放弃此刻无谓的内容,也不会产生罪恶感。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明确目的:是明白大概意思即可?还是要细细品鉴?或是因为工作学习需精读的专业书籍?然后经常回想自己的目的,可提高注意力,极尽发挥大脑的潜能。

因此,花2秒设定目标,如十分钟内阅读这本杂志获取时间管理方面的技巧,却能为自己漫长的人生节约了大量浑浑噩噩所消耗的时间。这一行为还可在一瞬间永远改变你的阅读水平

(1)一口气读完长篇小说的“快速阅读”

阅读长篇小说时,很多人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50页还不难,但后面就只靠着一股惯性,结果往往半途而废。

在这种时候,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哪怕是再不容易读懂的书,描写对话所使用的语言一般也会比较简单。而且,优秀作家的作品,对话部分也会很出色。

因此,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阅读速度肯定很快。从感觉上讲,估计能提速3~5倍,一晚能读300页。就好像一趟列车,在多数车站均不停车,速度自然很快。

习惯这种方法之前,可能有些摸不着门路,但一开始不妨以每小时100页的速度为目标即可。假设每天只有一小时的读书时间,使用快速阅读法,以前可能一个月只能读一两本书,现在则可能一天一本,也就是一个月能读30本书。

如果全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读起来很轻松的书,这些数量倒也不算什么,但若是很难读懂的古典作品,则另当别论了。从古典作品中能够得到的知识和智慧,肯定与以前有天壤之别。

事实上,顺利且快速地读完,能培养我们阅读的自信,越厚重的古典作品越自信,最终变成快感。

不仅如此,阅读速度的提升是趋向愈快的,但内容影响却会潜移默化,以为没记住多少,却终会融入血脉。这便是所谓的: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都藏在你的气质里。

但需注意,“快速阅读”并不是所谓的“速读”。“快速阅读”不是一站不停地长驱而过,在某些“车站”还是需要停车的。尤其是大型车站,停车时间较长,这也是没办法的。总之,需要优先确保内容的读解,“快速阅读”就不会错失重要的内容。

(2),跳读:领悟价值比读完更有意义

二八法则在书中一样适用,你没必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全部看完,除非是为了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领悟这本书本身的价值,比读完整本书更有意义。

哈佛一名学生理查德森发现,如果分析了过去的考题,把所学知识的20%,甚至更少的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准备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试卷中80%的题目。这项心得让他不用终日辛苦学习,依然取得好成绩。

我们并不需要读完整本书。毕竟,你读此书的目的就是要“找到”更多的时间。你完全可以跳过此书的某一部分—这将为你节省很多时间。

对此,也有人批评说,“这不是文学作品该有的阅读方法。”意思是,作品的深度恰恰体现在细节描写和字里行间。当然,这种说法确实不错,如果条件允许,精读自然再好不过。

可现实问题是,对很多人来说,厚达三四百页的书要精读几十本,实在太难。可能很多人从一开始就会放弃,度过从不读书的一生。与之相比,跳读至少能让你与书保持接触,难道不好吗?

例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巨著,倘若正面硬拼,从时间和精力上讲,都很难读完。然而,若是主人公安娜与丈夫,或是安娜与情人之间的交往场景,则都很有趣,能够一口气读完。这部分大概只占全篇的三成,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读完它们,也就相当于读完了整部小说。

这种感觉恰似看电影。文艺作品经常被拍成电影,但并非所有语句都会被置换成影像,而是会摘选有趣的部分,再根据对话推动情节。

再有,持续进行这种“跳读”,能培养类推能力。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其中有一幕是贫穷的二等上尉气愤地对阿列克谢·卡拉马佐夫说:“我不能拿这种钱。”即使只读这一部分,我们也能通过该人物的语气,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本心、人际关系及过去的因缘,推测出“他以前肯定遭遇过什么,使他想收却不能收那笔钱”。

乍一看跳读似乎很有难度,其实不然。这也跟看电影一样,即使跳过一些场景不看,也不难类推出其间的大概情节。尤其是常看电影的人,应该早已习惯了这种“补白”。读书要达到同等水平也不难,只要靠足够的阅读量坚持锻炼就行了。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全力运转,使想象力变得丰富。这样想来,这种读书方法简直是大赚特赚。

当然,小说还好,一般的书里也有不少难以理解的内容。而越有价值的书往往越难读懂,所以有时会犹豫该不该开始读。

在这种时候,请不要犹豫,直接开始读吧。不妨事先做好需要花些时间的心理准备,使其成为生活中的固定节奏,一直坚持下去。

话虽如此,倘若不清楚如何去品味难懂的书,终归还是难以坚持的。因此,建议在开始阅读之前,弄清楚难懂的原因,确认是由于翻译不到位,还是内容本身过难。

若是前者,请放弃那本书,寻找其他译本。若是后者,可以事先阅读解说书籍,或选择附有注释的译本。多少掌握一些预备知识,即便是难懂的书,往往也能逐渐理解。

在此基础上,再去判断其难懂程度是否在可理解的范围内,若超出范围,则看是否由于自己的知识量不够所致。当然,就算有不理解的部分,也没必要过于自卑,此时可以优先选择跳读。

事实上,即便是大贤之作,也不乏内容混乱的例子。翻译黑格尔著作的名家长谷川宏曾言,黑格尔作品中的某些部分,就存在思维混乱的现象,这也令其内容更难懂了。因此,即使理解不了,也并非读者的责任。

所以,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部分,完全可以跳过去,先读能理解的部分。如此一来,回头再看难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了。

那么跳读的要点是什么呢?三个关键词:浏览筛选开始

  • (1),先花上几分钟快速浏览此书。书中会有一些章节吸引你的眼球,也有一些章节感觉并不适合,跳过去继续翻阅。
  • (2),需要从大量信息中进行筛选,决定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相信你的直觉,很快你就能清楚从哪里开始了。
  • (3),接下来是开始——在哪里开始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确实从某个地方开始了。
3,重读

很少有人愿意跟与第一次阅读花费同样精力地把原书重读一遍,根据需要进行重读,才是最现实的做法

例如经典书和致用类书籍还是要重复阅读的,每次的着眼点很可能不同,收获自然不同。当你不耐烦的觉得“这本书我已经读过很多遍”的时候,你已经开始有了自信。

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就不得不提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有深度,有位评论家说,如果拥有五本可以随时拿出来重读的书,那么你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读书专家了。

为了发现这样一本只属于自己的好书,在首次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要只享受其中的内容,还要为了重读而认真的做好笔记。

届时,想要回忆起更多便参考摘抄书中的重点段落,简单回顾一遍笔记就是重读了本书。(第35章将分享读书笔记)当然,想从头开始地重读原书也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先要确保足够的读书时间。

小节:

短时间内判断一本书的价值,然后快速阅读,来不及反应的地方直接跳过即可。有趣的就稍微放慢速度。反复进行这样快慢结合的阅读,渐渐就能凭直觉分辨有趣无趣的部分了,阅读速度也会越来越快,读书兴致自然也越来越高。这样便会有了吸纳知识的优势。

成功的秘密不是别人告诉你的,而是自己实践得出的!

二,重新审视“朗读”的好处

“念给孩子听”也是同样有效的读书方法。关于这一点,《卡索拉和她的书》所讲的故事很有名:

小女孩卡索拉天生残障,她紧锁心扉,从来不笑,但其父母下定决心,在卡索拉出生后不久,就开始给她念绘本听,并且贯彻始终。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内,卡索拉一直毫无反应,但她的父母仍不放弃。后来,卡索拉终于有了反应,开始笑了,对周围的各种事物也表现出了好奇心。

若非父母坚持念书给孩子听,卡索拉恐怕会始终独自将自己关在孤单的世界里。是绘本拓宽了她的眼界和未来。许多寓意深远的绘本故事比成人的说教有用的多。

再从长期考虑,在孩提时代就灌输具有普适性的人生训条,会在将来发挥作用。即使孩子们眼下还不明白这些训条的深意也不要紧,长大成人以后它们自然会成为其心灵支柱。到了花甲的时候,或许就能恍然大悟。

依照这些观点来看,对孩子的教育若是少了朗读,那才是不可思议的事。况且,这其实是一种训练,目的是让语言沁入身体

事实上,无论书籍还是工作中的资料,内容越有深度,文字的表现力便越丰富。想要在看到熟语(固定词组)的一瞬间就能理解,相应的语言与逻辑思维能力不可或缺。而能够训练这些能力的,正是朗读。

此外,通过声音引发鲜明的想象,也是遇见好书的一种方式。无论你平时是否经常读书,都请感受一下由专业人士朗读的有声世界吧。

三,确保阅读时间

1,更多阅读方法:

(1)阅读轻量化:日本作家奥野宣之会把杂志撕下来阅读,我们也可把想读的书每次撕下来几页带在身上,利用空闲时间看,如此,想要阅读名著的理想不知不觉中便实现了。别怪没提醒你,记得买平装本

(2)坐车时、泡澡时……“随时随地均可读书”。读书时间未必仅限于睡前

(3)有效利用咖啡馆:比如平日白天,利用吃完饭或坐车前的空暇时间,只要有个15分钟或20分钟,就可去附近咖啡馆或更便宜的茶吧。尤其刚买完书后效果最佳,否则很可能回去就被长久遗忘吃灰~这点时间要是用手机玩,转瞬即逝,所以最好事先下定决心只看书。如此,即使时间很短,也能集中精神阅读。倘若时间允许,读更久也是可以的。这样做肯定有益于读书习惯的培养。

(4)“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是“百药之长”

有种方法叫“安定剂阅读”,目的是使自己的精神稳定。简单来讲,就是把已知事情重新确认一遍的读书。例如占卜书,及面向大众简单介绍心理学的书,均属这类。总而言之,就是为了让自己觉得“果然如此”,从而接受书中的观点。譬如小说,选择有熟悉角色出场的系列作品,或是被评为“催人泪下”的作品,就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定。

“兴奋剂阅读”则相反,一读之下便热血澎湃、如饥似渴,直接改善呼吸功能、改善循环,增加增强爆发力及供氧能力~

“安定剂阅读”“兴奋剂阅读”并无好坏之分。建议根据自己的状况,在不同时间适度地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最好事先准备几本分别适合两种方法的书。这是“特效药”,其效果应该胜过任何药剂。

(5)主题阅读

这是一种能帮我们独立思考并形成最终得出独到见解的有效方法,可以从相同的主题不同方面进行理解整合,最终得出更高层次的结论。

主题的区分也不必过于细致。例如,许多人读书是“顺藤摸瓜式”的,在某本书中看到另一本书的介绍,就会找来读,然后又在其中看到另一本书的介绍,再去找那本书……

注意:主题阅读设定目的最好非常具体且明确,如学习金钱管理:列一个书单-想要阅读的所有书籍,预习这些清单,确认是否符合目的,针对特别想要深入了解的主题,收集多本观点不同/不同作者写作的书籍,然后,就开始吧。

各家说法不同时,应虚心体会,不急于取舍,相互追问驳斥,看是否站得住脚。——朱子读书法

2,从哪些渠道寻找好书?

(1)正阅读的作者文中推荐、书单排行榜、平时读到的公众号/微博/短文提到的、名人推荐、名人传记皆可。

(2)标签阅读

每个出版社都有各自的“标签”,比如××文库、××新书。听说把每个标签下的作品通读一遍,也是很有趣的,尽管少有人这样做。这就是“标签阅读”。对读者而言,只要在如此丰富的变种当中找到“或许能刺激自己的求知欲”的标签即可。而眼下要做的,就是扩大阅读面,寻找这样的标签。

(3)如偶遇某人表示某本书“很有趣”,或偶尔看到电视节目在介绍好书,请将其视为“一种缘分”,记在心里,把书找来阅读吧。这就是“一生一遇阅读”,很多时候它都能带来值得回味的邂逅。

无论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书与人的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相遇很重要”。一生中,让人有“遇见你真好”之感的书变多,就能带给人丰富而幸福的人生。而且人与人的相遇,有时会彼此造成伤害,而书就不会。就算遇到无聊的书,最多也只会觉得“浪费时间了”,伤口不会扩大。既然如此,最好还是不要错过与好书相遇的好机会

在这种时候,最好不要走马观花地一掠而过,应该画线标出重要语句,写下各种注释,将内容铭记于心。等这些书达到100册、200册乃至1000册,也就是经历过一千次缘分的相遇时,你肯定会觉得“不读书的人生是难以想象的”。

(4)日常做好“想阅读书”的清单,就不会书荒啦。

3,何时扔书及书籍整理标准

每隔一段时间就从所有的书里挑出十本左右再也不会读的书,此种可扔掉或卖给旧书店。仍在犹豫的,纸质书可放在一个设置为“待回顾”的区域,电子书用好搜索并不占地方。

此外,书的整理方式因人而异,只要按自己的喜好或习惯费些心思即可。但不管怎样摆放,都应该遵守一个大前提——让书脊时刻保持可见

读书要明察秋毫。考虑越周详,洞察越细密,内心意志不断被敲击、刮平、打磨,就越清明。——朱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