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維》讀書筆記——一個普通人崛起所需要的思維

這幾年,階級固化的聲音隨處可見,彷彿這個社會階級不會再流動了一樣。雖說這種說法有點超離現實,但普通人想要通過自己的一己之力在這個社會上立足確實變得越來越艱難。

努力讀書,固然是個好出路。但這條路上的失敗者太多,競爭過於激烈,大多數人無法到達成功的彼岸。因此,對於普通人來說,努力讀書是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升級自己的思維,以全新的視角去看待這個世界,尋找自己的路。

一、認識——一切思維的基礎

認識是人腦對於客觀事物的特性和聯繫所產生的主觀反映。一個人若對事物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個人很難有什麼好的思維應對這個複雜的社會。

1,認識自己——知道最壞的自己,想象最好的自己

認知偏差在人羣中普遍存在,這些認知偏差經常會阻礙人思考,使人作出各種不合邏輯、不合情理的事。

人們習慣於高估自己,對自己有過度自信的傾向。1981年,心理學家歐拉斯文森做過一個著名認知實驗,讓被測者評估自己的開車技術,還讓他們估計一下自己在所有參與實驗的人當中的排名。超過82.4%的人認爲他們的技術排在前50%。

人們也習慣於相信自己已有的觀點,堅決抵制其他觀點,且這種傾向與受教育程度無關。在《切爾諾貝利》中,就連那些頂尖的科學家也會對事實視而不見,拒絕相信殘酷的現實。

人們還普遍不願意改變。這一點從進化意義上比較好解釋,現在意義上的人類不過幾萬年的歷史,很多原始習慣還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不願意改變便是一例,對於原始人類來說,改變意味着放棄原有的生活,面對一切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喪失生命,甚至滅族的後果,保持現狀無可厚非。

認識這些認知偏差在於讓人明白自己的侷限性,保持謙卑,同時也要求對最好的自己抱有合理預期,相信能夠通過一生的努力去完成自身的最終成就。

2,認識平臺——相信羣體的力量

正如幼時所寫的大海與水滴,一個人的價值通常是在羣體中得到體現的,也是在平臺中得到發揚光大的。

現代社會強調分工,尤其在互聯網平臺的推動下,一技之長能夠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也能得到最大化價值的體現。試想一下,甲只比乙水平高一點點,如果兩者同爲社會評論員,同時對一些事件發表評論,但僅僅是因爲甲更犀利一點、更深入一點,互聯網便可以把這種效應無限放大,形成甲水平比乙高出很多的錯覺,甲與乙的社會影響力也會千差外別。

個人力量終究有限,若想要達到最大化收益,就必須對個人有限力量的成果產品進行平臺性的分發。平臺的作用在於將獨特的一與對應的多相聯繫,使得供給雙方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基於量,產品可以爲出賣者帶來更大的收益;基於質,產品可以以低價格服務需求者。

3,認識世界——學會理解世界

世界是變化的,每時每刻都在變化,這就要求人們需要做一個終生學習者,不斷加大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不斷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定位。

人生是非常短暫的,不過短短几萬天,一個個生命便會來來去去,不斷持續、所悲的是,花個幾年學個一技之長終生不慮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想要保持現狀,固守舊有的一套只能面臨淘汰;可喜的是,我們時代的科技樹點亮之後,人們開始有機會接觸更多,瞭解更多,變化的世界正在不斷豐富我們的認知。

認識世界應當是個終生的過程,在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我們得以認真瞭解世界,認真思考自我。

二、三大思維——積累思維、借力思維與選擇思維

下面介紹幾個書中介紹的重要思維。

1,積累思維

以前讀金庸,最喜歡的情節就是看主角通過奇遇,獲得絕世武功,大殺四方。

不過小說畢竟是小說,只有絕少數人一出生、一畢業就是頂級配置,可以瀟灑人生。實質上,凡事都有一個過程,凡事也都有一個積累的過程。

在積累過程中,系統會發揮威力。系統怎麼發揮威力的呢?系統的作用是通過不斷提供正反饋、不斷優化進程、不斷正循環來實現的。

比如我現在寫文章,第一步是檢索和閱讀,第二步便是思考,第三步則是輸出,第四步便是聽取反饋,第四步便是總結優化。這便是一個系統,具有重複性。我堅信在不斷地進行系統的循環過程中,我將會從中得到智識的不斷滿足與認知的不斷深化,形成正反饋不斷激勵我向前。

積累就像滾雪球,前期會很慢,但隨着雪球越來越大,最終形成的大雪球往往會超出人們的想象。積累的關鍵在於構築系統,系統不斷地正向運轉才能完成積累最終想要達到的效果。

2,借力思維

帕斯卡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何其渺小, 相對於其他動物,高度有限,體力不足。人是通過思考才讓自己成爲所謂的萬靈之長,人擅長借力,才能夠立足於這個星球。所謂的“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也是這個道理。

借力,借誰的力呢?我們每個人習慣借力的對象是我們的父母,通過他們的力量,我們能夠完成教育,甚至於找到工作,買房買車;但對於普通人這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朋友,甚至於一個弱關係的力。也許,一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甚至在網上隨便交流的陌生人,可以提供一個機會,提供一些信息,讓我們得以成就更好的事業。

還有一種力是一種環境的力,在一個特殊環境下,一個人的成長是會遠超過其他環境中的同齡人的成長的。最常見的例子便是高校,好的學校網黑能給一個更高的視野,也能提供更高的平臺,讓一個人擁有更高的起點。國家也是這樣,90年代出國的精英很多都後悔了,囿於自身實力無法出國的同齡人反而得到了中國發展的紅利,成爲行業內數一數二的大佬。

3,選擇思維——作出一個好的選擇

人生充滿一系列的選擇,這些選擇使我們之所以爲我們。那如何作出一個選擇呢?

第一,做好功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無論做什麼事,做好功課是前提。功課做得不好,一切都是白費,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就是這個道理。若沒做好功課,死局仍去闖,then you are a dead man. 雖然這種英雄主義值得人們歌頌,但無謂的犧牲還是不必要的。

第二、以逸待勞。學會爲自己設計一條永遠不會倒下的路,不要總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爲自己留條後路,讓自己有能力去接受最壞的情況;學會掌握主動權,主動權意味着先手,意味着優勢地位,意味着利益控制。

第三、果斷選擇。人的命運往往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隨着國家的發展階段不同,一個人往往面臨着多個不同的機遇。一個人,能夠決定其命運的就幾次關鍵性的機遇。抓住了,可以免去十多年的苦工。沒抓住,可能這輩子上限就決定了。

所以,對於普通人而言,想要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是有所謂的捷徑的。即重構自己的思維方式,相信積累的力量、學會藉助他人的力量、好好對待人生中的關鍵選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