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之十四-爲什麼個人信息如此重要?

似乎網上有這樣的一種言論,個人信息泄露隨處不在,反正互聯網世界沒有人能夠擁有隱私,大家都在“裸奔”。事實上這樣嗎?從某種意義上,還真是這樣。我們的手機應用在無止境地要着各種授權,時刻收集着我們的個人信息;城市無處不在的攝像頭,也在時刻捕捉我們的蹤跡;我們在淘寶京東上的每次點擊,微博朋友圈的每次圖文更新,都被默默地記錄,以完善所謂的用戶體驗。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挺好的嗎。反正自己又沒做什麼虧心事,能夠充分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這邏輯沒毛病啊!但事實真是這樣麼,讓我們來看看個人信息究竟是什麼,它究竟承載了我們怎樣的期許,我們未來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我們可以期待合理的保障嗎?

一、作爲自由、本我以及遺忘象徵的個人信息

個人信息是什麼呢?根據《網絡安全法》的規定,個人信息是指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的各種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等。這裏我無意用主觀客觀、積極消極等角度對個人信息與隱私進行區分,我這裏描述的個人信息是包含隱私在內的。說通俗一點,個人信息就是這樣的一類信息,通過其能夠識別出一個特定的人。在實名制的影響下,個人信息是無處不在的,大多數網絡賬戶在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稱之爲個人信息。這裏簡單談談我所理解的個人信息,我認爲其代表了三重內涵。

1.自由

自由,即有選擇做與不做的權利,有選擇這樣做與那樣做的權利。如果個體擁有的個人信息被無底線地披露,無底線地分發,隨着這種行爲的不斷惡化,我們的選擇勢必會越來越少,最終只能接受所謂“命運的安排”。就像當前的app授權一樣,表面上我們一直有一個no的選項,但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選項和人的出生一樣,已經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沒有絲毫迴旋的餘地。我們會被告知存在越來越多的選項,但是我們似乎已經受到了最爲簡單而負有效率的培訓——只需要選擇固定的選項就行了,然後就會得到我們一切想要的。慢慢地,我們沒有了選擇,慢慢地,我們也沒有了自由。

2.本我

人大概在五歲的時候會有自我的概念,開始會意識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此時個人的記憶也會呈現飛速地成長。這也可以解釋爲什麼會有童年失語症(很多人普遍不能記住自己5歲以前的記憶),自我意識促進了記憶的發展,每個人與衆不同的記憶也開始塑造每個個體。而其中有關個人信息的記憶更是將我們的行爲方式、所思所想進行了重構。但當我們的個人信息被極限利用之後,我們的記憶將會被智慧的算法所俘獲,我們的行爲方式、所思所想將會得到方向性的指引。最後,我究竟是誰這一終極問題的回答也會由算法給出標準答案。

3.遺忘

時間是個好東西,很多事情,無論當時有多憤怒、多喜悅、多憂傷,時間都會慢慢將之在記憶中撫平,可能多年後只有點支離破碎的片段以供人回憶。最爲關鍵的,在於時間所賦予社會的遺忘屬性。在那樣的一個社會裏,我們擁有許多重新開始、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而在一個個人信息滿天飛的互聯網世界裏面,錯誤會被永久銘記的。可能你只有一次小小的錯誤,該錯誤小的連任何法律都無權處罰,但該錯誤卻被互聯網永久地記錄下來了。誰也保不準哪一天,互聯網的放大鏡效應會將這個錯誤無限地放大,讓你接受公衆裏三層外三層地檢驗。

二、個人信息裸漏的世界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個人信息裸露到極致,被利用到極端,結果可能會讓我們驚悚。具體情形可能難以想象,但或許可以從當前的某些現象中得到一些啓示。

**1.如坐鍼氈的個體 **

我們處於一個科技不斷創新的時代,也是一個科技不斷得到濫用的時代。在幼兒園,在小學,兒童無死角地展現在老師、家長面前。每天會因爲他們的聽話、淘氣做出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獎勵或者懲罰。當然,是以關心和安全的名義。

而在“高考工廠”,這種模式被運用到極致。當然,是以好大學和未來幸福的名義。在那裏,每個人作爲一個標準化產品來打造,精細化管理模式得到了最大程度地體現。學生的吃飯時間,睡覺時間、學習時間的所有數據被時時掌控,同時也會時時反饋給老師、學校,成套的制度最終會讓他們標準化和統一化。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教育所產生的個體們成長起來,要麼一直飽受相關記憶的折磨,要麼想方設法忘卻。而且,這些學校的學生主要還是中層收入的羣體,而高層收入的羣體進行着真正的精英教育,個性能夠得到較好地釋放。而對於底層學生,在沒有外界強有力的干預,精通人性的產品以及基於他們個人信息而時刻洞察需求的算法會將他們俘獲,讓他們安於現狀,安於沉淪。

2.無處不在的限制

對於科技,我們常說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帶來無限的便利。但事實是,汽車、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的出現,並沒有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來享受生活。這些交通工具只是延長了我們工作的距離罷了,其所帶來的便利往往用作對其的使用罷了。

在想象中,互聯網會聯通一切,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也可以爲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呢,互聯網變得越來越壟斷,陌生人越來越少。從最開始的隨心所欲,到後面的暢所欲言,到現在的不斷剋制。似乎有一張無形的網,已經把根據我們的個人信息所形成的數字人格的活動範圍進行不斷限制。我們看到的很多信息,是算法認爲我們會喜歡的信息,我們自以爲知知甚多,豈料只是機器精心的安排罷了。

3.四面八方的惡意

帕斯卡說,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如果,我們的個人信息得到了充分地分析,我們的需求得到了不間斷的滿足。如果我們再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思考能力,我們的世界會發生什麼。可以想見的情形是,我們會遭受到不斷地風吹浪打,卻沒有思想爲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

但人生活在社會裏面,與自然狀態不同,社會可以創造出自然所不能呈現的文明,社會也可以演化出超過火山爆發的恐怖。有一個人性試驗很有意思——按下按鈕,世界上會有一個人死掉,你不用承擔任何懲罰還能得到一大筆的錢。有人說,如果是某某企業,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按下。而事實上呢,數字化時代人人都可能成爲按鍵人而不自知。只不過,很多時候,按鈕變成了鍵盤,錢變成了一時的情緒滿足。

三、我們究竟可以期待一個什麼樣的保障

我們的未來似乎顯得不那麼美好,那麼我們能夠有哪些保障呢,這些保障可以期待嗎?

1.力不從心的法律

現在法律的源頭來自羅馬法,其中許多的思想與原則皆脫胎於此。但是當前的法律大多數是以有形財產展開的,對於數據、知識產權的規制還處於初級的階段。縱觀法律的發展,形成於不同階層、不同經濟力量的持續博弈。最後的結果是,強者的力量行使受到制約,而弱者的基本生存權益能夠得到普遍的保障。

而大數據時代是不講道理和一般發展的邏輯的,互聯網的造富效應仍然沒有停止的跡象,所變化的只是,積累大量財富所用的時間越來越少,鉅富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鴻溝進一步深化,人與人之間的實力對比越發明顯,而緩慢修改的法律是難以應對互聯網所帶來的鉅變的。

企業或單位個人信息數據庫泄露了、被拖庫了怎麼樣,捂嚴實就行了。被曝光了,不得不承認,還義正言辭地說,我們也是受害者啊,那可是我們積攢多年的資源,我們也很痛心啊!但是,這些企業或單位痛心的是他們的利潤,而惡果卻要一條條信息後面的個體來承擔。

2.逐漸撕裂的傳統

說到傳統,有不少人會對此嗤之以鼻,會認爲僵化的傳統是阻礙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傳統只是一羣既得利益者保存自身成果的屏障罷了,應當積極打破傳統,不斷創新。

少有人會意識到傳統對我們自身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因爲傳統是通過時間洗禮而形成的,它保障了我們社會生活的秩序。盲目地打破或逃離只會不斷增加社會風險,社會運行成本也會不斷增加(具體以各種違法犯罪行爲爲代表)。而現代社會呢,互聯網和數據正在對整個社會進行重塑,且來勢洶洶。有人說,時代拋棄你,說都不會說一聲。而傳統被逐漸撕裂,被時代拋棄的你將不能找到任何的庇護之所。

3.無可奈何的個體

凡事都有其代價,顯性的也好,隱形的也好。權利的獲得也是同樣如此。美國黑人權利的鬥爭史告訴我們,想要制度上的權利,需要通過殊死拼搏;要想現實的權利,還需要可歌可泣的鬥爭;而要想法律上的權利與現實中的權利充分匹配,還需要長期不屈不撓的努力。

很多有關個人信息研究的論文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一句話,我國當前還沒有建立其對個人信息的系統化保護。相關的規定零散分佈於各類法律法規之中。制度上的權利不完善還不算太糟,最爲糟糕的是許多人將個人信息泄露當做理所應當,不管不顧,把隱私視作可以隨意侵犯的對象,甚至還習慣於對他人隱私進行“品鑑”。

個體是很脆弱的,相對於巨大的人口基數來說可有可無。但是,個體所產生的共識是強大的。這有共識形成了,纔有一絲轉變的可能,未來的生活纔能有最低程度的保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