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理性態度

周圍有好些朋友會說"你特別理性"; 但也有個別人會說"你也太情緒化了"; 看過我寫的東西,也有人說"你挺感性"…要我說,這只是在不同環境、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某個時刻自己的表象。

前段時間,因自己內心的警覺,對於小娟歌手的歌聲引發一點思考成文一篇。後引發朋友的一番評論:"藝術作品都是表達情感的,特別是,歌曲是撫慰人心的,是非理性的。 "併爲此附上休謨的一段話: 理性是且只應當是激情的奴隸,並且除了服從激情和爲激情服務之外,不能扮演其他角色。此段話語,初聞非常有衝擊力,不甚理解就暫擱在心裏。話語裏的"理性"本身應作何理解?"激情"在這裏又該作何理解?"理性"與"激情"的關係又該作何理解?而一般說一個人理性,通常指置身於具體環境,獲取知識途徑基於經驗,源於常識。理性態度應是個人認知周圍環境所傾向的一種處理經驗常識的思維方式。而休謨話語中的"激情"應是指被內心意願主導的情感體驗行爲。

因了鬆瑜老師的分享,似乎爲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出口。休謨說:對於任何對象,從顯現於感官的性質,既不能推出產生它的原因,也不能推出由它產生的結果;沒有經驗的幫助,我們的理性也不能得出任何關於真實存在和實際事情的推論。休謨認爲人依知覺取得的印象,只不過是理性建立在非理性的習慣和經驗基礎之上。這樣,以理性態度所獲取的一系列觀念與導致觀念的原因之間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如此,纔有了休謨對於"激情"與"理性"邏輯關係上的結論。

理性根植於現實,重經驗常識; 具有超越於並列雜陳的各式觀念的態度。因而,理性的反思精神中包含着寬容; 理性包含的"客觀性"並不是指"客觀實在",而是此種寬容的態度。

個體擁有各異的內心情感意願,源於自己情感需求,有侷限性、傾向性的體驗自己周圍的具體環境,歷經多次經驗反饋,儘量以理性的態度分析、處理自己獲取到的經驗常識,以積累成知識觀點。在獲取一系列的知識觀點的過程中,若是缺乏相應的理性態度,怕是哪一點點建立在非理性與經驗基礎之上的相對"客觀性"亦會蕩然無存。正因理性的基石並無所謂的"客觀事實",因此理性自孃胎出來就有嚴重的缺陷,理性與宗教的博弈亦是顯得天然不足。建立在理性思維方式上的科學理論,依靠的就是理性態度中最重要的反思精神,也是開啓自我啓蒙教育的源點。理性最爲偉大之處就是,持有理性態度的人,在流變的時空,可以爲非理性行爲相對客觀性的不斷糾錯。

回想理性思維在自己的教育過程是如何慢慢烙印,以期來條分縷析個人成長過程中認知模式的搭建。五年級那年,四大第一次種西瓜。用架子車拉西瓜到集市上賣掉,需要有人幫忙。因確實沒人能幫他,四大就喊上我。這一年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觸社會,幫大人做事。之後,幫着四大推車、看攤、盯人、算賬、偶爾收錢找錢就成了我的事; 集市上,四大主管吆喝、切西瓜、與人討價寒暄、收錢找錢等。那段時間鍛鍊了我的心算、與人交流爭辯(比如超過六、七攤人同時在吃西瓜,記準確那攤人吃的是幾斤幾兩西瓜,最後應該收多少錢就非常重要)、以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能力。

現回頭想想,記得大概是小學三年級,媽在家門口買了菜。而後,因爲她正在忙着做飯,就喊我拿錢給門口賣菜的。只給我說,菜是多少錢一斤,她一共買了幾斤幾兩菜。直接讓我自己計算後,取錢送出去。當時啊,用乘法在心裏算起來,算了好長時間,後來又在院子的土地上用木棍劃拉幾下,纔算是搞定。後來吃飯的時候,媽問給了人家多錢。我說了應該給賣菜的多少錢,也說了自己咋算的; 還說,賣菜的挺厲害的,那麼多人買菜,他很快就能算好賬。平生第一次,小學二年級都沒上完的媽,給了我不同的算賬方法: 先計算整斤多少錢; 再按照將整兩當成整斤計算應該是多少錢,得的數字自然移後一位; 最後與之前整斤計算的數字再相加。這樣心算較快,也不用費心乘法過程中的進位問題。當然也拓展了幾種不同斤兩時,也可採用不同的計算方法。

學校學到的計算方式,在實際的生活應用中結結實實碰了壁。就如當時小學二三年級時,村小學實行的"尊師重道"禮節,見到每位老師,先舉右手敬禮、再喊老師好。若是幾位老師同行,那就得給每位老師敬禮喊好。此活動實行沒幾天,有天端着飯碗剛走出家門到院子裏,沒成想,有三位老師一起經過家門口。後來,口裏含着一口飯,筷子趕快放在左手端的碗上,騰出右手三起三落向老師行致敬禮,每次落手瞬間伴隨着聲"*老師好"。搞的左手端的飯碗差點掉下來。說句實在的,那時的老師特別有權威性。記憶裏,轉學前在村子上小學,沒有老師給過學生好臉色,打罵與奇特的懲罰方式,反倒記憶尤深。

凡此種種,在學校學的知識,除了考試能用得上外,實際生活中幾乎沒有什麼用。學校各門課程自成獨立領域,自有考察方式。生活中的吃喝拉撒、同學間交往溝通亦自成一體。學習歷程中最大的收穫,莫過於通過背誦鍛鍊了記憶力,通過學習各課程知識、訓練了學習能力,對於理科學習的歷練、具備了歸納思考能力、數學思維等,當然身經百戰後亦增長了應試能力……直至大學畢業,自覺各門課程考試都好應付,至於要將專業與基礎的理論應用於工作中,都得從頭學習,心理上嚴重覺得"各自領域"的不搭界、異常分裂。

工作後被理論與實踐應如何結合、知行合一應如何踐行,搞得不知從何入手。學習中不用應用,工作中不會學習。就如同剛接觸到虛數時的那種蒙圈,不知爲何要"捯飭"出虛數; 爲何要用一組字母倒騰那麼多的公式,證明來證明去,雖理解中的推理邏輯都是自洽的,但不知在何地方會使用到。好在考試中不存在應用,既然邏輯、推理、證明在系統內自洽,那就認可體系、理解理論,以解題爲目的,先應付考試。學習與應用等領域似乎存在有天然的屏障。

學習歷程中慢慢地形成潛在的認知模式,導致生活中無意也形成,面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與人交往中亦展現出個性習慣中不同的部分。對別人以及周圍環境的理解亦存在割裂。東方人具備的典型類比思維方式,在我這裏似乎沒有體現。也因此導致自己極缺與別人共情的情感體驗。在好些時候,憑理智與觀察知道應該如何反應,不致引起對方反感; 但又對於對方不將話語說明白,表達透徹,心存芥蒂。在自己的認知系統裏,各自領域獨立自洽,具備不同的層面。從一個領域橫跨另一個領域,常常不是因形象類似,而是體系架構及運行機制是否有共通之處。

所以小時,不守制約、天馬行空的編造故事是拿手戲; 內心的不接地氣、信馬由繮的豐富想象力成就自己活在自己的邏輯裏; 理工科背景訓練,使得純粹的理解、推理、論證體系很是拿手。但面對文字描述中的情感表達,由外界刺激內心而生髮的感受力、以及情感共鳴異常遲鈍。之前看小說很是缺乏與人物情感體驗共鳴的時刻,亦導致不能很好的"聽懂人話"。純粹出於感應認知的感受力亦是最近才體會到,心裏一直在質疑自己,是因理性態度在別人渲染的背景下反思自己的內心得到的感受力,還是真的打開了自己的感受之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