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的味道

瑋蓮

五月的鄉野,遍野肆意着綠,蓬勃着生命的希望,艾葉飄香,麥芒杏黃,遍野的草木之美,令我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

向日葵以熱戀的目光迎向晨曦的第一縷陽光,鳥兒清脆婉轉地奏着和鳴,池中的魚兒也醒來,時而探出水面,時而戲動新荷,花草樹木上的露珠映着曙光的色彩,羞羞答答地升騰,散入空中,融入陽光的懷抱,空氣便潤了起來。小鎮也在黎明中醒來了,裊裊炊煙,呢喃繞樑燕,伴着雞鳴狗叫,晨練的人們,敞開了大門,走出來了,三五成羣,走在這或曲或直的鄉間小路上,步入夢幻花海,漫步池邊,走進龍鄉的葵花園中,這陽光如同向日葵植入了心間,開啓了一天美好的生活。

我再次應朋友之邀,來到了這個正在振興中的家鄉小鎮。我們沐着朝陽,在葵花園裏穿行、嬉鬧、拍照。然後,沿着小路,走過石橋,來到了山東歷史文化名村——齊西。一條小河穿過村子南北,村東有一個不知哪個年代修的池塘,長滿了蘆葦和蒲子,葦鳥在喳喳喳地叫着,村西最近又新建了一個大池塘,叫月亮灣,周圍開闢了龍鄉文化觀光園,遍野的花草映着藍藍的天,青青的水,彷彿走進夢幻花海。我們輕盈淡然地走在青石路上,穿行在青磚黛瓦的村莊裏,我心裏默唸着去年來時救下的那隻乳燕是否也來到了小鎮,是否也子孫滿堂了,悠長靜謐與安閒的村莊,漫着泥土的芳香……我們的人生從這裏啓航……


人類的生命史,就是泥土的進化史。一瓦之下,生命在這裏誕生,啓航,這裏有生命的延續,有一家家的喜怒哀樂,有一家家的安然生活,有繞樑的,有屋檐下的燕的巢。我們的祖先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在烈火中成瓦,將瓦置疊於椽木之上。瓦屋遮身,爲中國人遮風擋雨。瓦,順乎陰陽,合乎五行,守護着一輩輩走過千年歲月,陪伴我們生老病死,也庇護着北迴的燕。感嘆祖先的智慧,從最初的茅草屋,到檐牙高啄,不僅抵禦風寒,更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建築之美,這瓦便有了情懷。

在一古老的大車門裏,坐着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在聽着佛樂,安詳的臉上,嘴角似上弦月,溢滿了笑意,見我們走近,起身迎了出來,並伸手拉着我的手,回答着我的好奇和疑問。走進她的院子,大車門的地面是青石板鋪就的,年代久遠,泛着石頭的光亮,門檔外左右兩邊各有一隻磨得光滑的小石獅子把門,大車門向裏延伸着一段小衚衕,盡頭是一面照壁牆,衚衕的左右側各有一戶人家,是老人家的大兒子和小兒子的家,各有一個大門口,斜對着,錯落有致,這種套宅兒時見過,現在很少見到了,是北方農村典型的大家富戶建築模式。左側的院子裏有一棵高過牆頭的玉蘭,吸引了我的視線,奇怪自己印象中玉蘭根據各地氣溫差異,大都開在三四月份,爲什麼夏天了她家的還開着紫色的花啊?老人熱心地給我說着紫玉蘭的一些常識,玉蘭又叫辛夷花和木筆花,全年開花,春天集中開,是名貴香木,花苞是中藥辛夷,通鼻竅,治鼻炎。這棵古老的樹,綠葉擎蓋,枝葉繁密茂盛,花苞點綴,在院子裏顯得格外高貴大氣,透出祥和的氣息。老人送我們出她的家門,說“有時間再來耍”。暖暖地目送着我們……

不遠處,消夏的村民三三兩兩坐在村中的小樹林裏,或圍桌飲茶嘮嗑;或逗弄着懷裏的小孩子;或在樹蔭裏忙着手中的活計。看有外人走來,便把目光投向了我們,有的熱心地和我們說着,怎麼走去齊西的古村落史館,熱情淳樸的村民,讓我似是回到童年的家鄉。在一片樹林子邊上我們看到了——齊西村史館,這一帶是整個古建築羣,大都是明清時的民居建築,體現着這個村莊歷史上的富足,在歷史風雲中一度被毀,後經修繕改造,有進士衚衕、剪紙館、民俗館等。院裏院外都有各種古樹廕庇着一個一個的院落。這些建築方位端正,標高劃一,均勻分佈,整齊排列,房檐山角處大都有精美的磚雕,古樸敦厚,典型的濰北民居風格,不同於江南水鄉的輕展靈巧。大師賴特說得好:“建築與環境不可分離,猶如從地裏長出來的一樣。”

出了村史館我們也走進了小樹林,我和友人又約來了六位高中同學,選擇了一個圓石桌,圍桌隨意坐在周圍的石凳上,聊着現在的和以往的事,品着我帶來的白咖啡和豆乾小吃,滿懷愜意。中午飯我們就選在村史館和樹林邊的鄉野飯館,品嚐着久違的家鄉菜和地方特色黃西菜包子。黃西菜又叫“龍鬚菜”,是我們這北部沿海地區的特產野菜,可涼拌、熱炒、包包子,味道鮮美,黃西西菜的味道是遊子的故鄉記憶。


飯後我約了其中三位同學去拜訪了北白塔村的剪紙藝人陳相田和郭疃的農民書法家趙煥禮先生,老人家目光裏透着堅毅、自信,一把剪刀,一枝毛筆,傳承着民族的文化,表達着美和善,提升着這方水土的生命品質。剪紙是一門古老的手工藝術,是小鎮的民俗特色,這裏的剪紙全國聞名,王錫芝剪紙還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裏都開設了剪紙課堂,聘請傳統藝人走進了課堂,傳承着這古老的手藝。這裏還是有名的書畫之鄉,趙煥禮老先生在完成對家庭的義務和責任之後,五十多歲重拾自己的人生夢,練習書法,二十多年來通過自學、拜師、訪名家,勤學苦練,夢想成真,如今筆耕不輟,用筆展現着他曾經的歲月,展現着他的精神世界和夕陽情懷,感染着一方人的精神世界。字裏蘊含着他的人生,他的夢:“庭草經霜老更綠,人生當效東籬菊”。字味如人生,字,心畫也。臨走,我得一大吉圖和多幅字,收穫滿滿,喜悅盈滿心田。這裏有許許多多陳象田和趙煥禮一樣的人,愛着這塊土地。

在友人的村子龍東,我們觀看了這個村子一代代農人使用過的各種農具,感受到農人與土地的風風雨雨的歷史,盡享田園之樂趣。這個小鎮上的村子,相隔不遠,鄉間小路相連,在保留古村落風貌的基礎上加入了現代元素,形成了新時代的田園風貌,和諧之於人,該是帶着鄉野氣息的吧!


道法自然的小鎮,人與自然共養,這少時努力掙脫的村莊,嫌土氣的村莊,經歷了歲月沉浮,回望忽然又覺得這纔是靈魂的迴歸之地,是一種淡到極致的濃。原來我生活過的村莊纔是我的生命之源,供養着我的生命之樹常綠啊。“村莊”一名也就有了太多的詩意,詩意的人生纔是生命的意義啊!似乎是雲水禪心,似乎是鳥鳴蟲唱,似乎是桃花源,似是牧童遙指杏花村的酒香。生活,可以不會吟詩,但不可無詩意。如果只是時間的過客,便無大意義。只有在萬物輪迴中懂得愛、懂得敬畏、有憐憫之心……有思想,生活時間纔會變的意味深長……

小鎮東西各有一條不見經傳的小河,草木叢生,當地人們稱爲堤河和豐產河,彎彎曲曲流經小鎮的村莊,一路向北像龍盤桓在鹽沼溼地。每年汛期來臨,會灌滿各個村莊的溝渠池塘,鹽沼之地的村莊,打不出淡水井,這河水曾是供養小鎮村莊的淡水資源,千百年來滋養着這塊水土上的人,如今家家都用上了自來水。小鎮北部沿海,海岸線長8.4公里,總面積182平方公里。自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商周時期便是重要的產鹽區,鹽沼溼地多,轄區各村灣塘衆多,素有“江北百塘鎮”美譽。如今更是中國的“溴·鹽”重鎮。

這裏人傑地靈,出名人雅士,美名遠揚的清代“一門四進士”、富有傳奇色彩的武進士齊恩銘、功勳卓著的早期同盟會員陳幹、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牛羣均誕生於此。小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們自古沐浴着這方水土的恩賜,豐衣足食,便有了這個富含人文之光的名字——龍池,據說宋朝時便有了這個名字。在純樸的勞動生活中,還產生了各種版本的傳說。其中最爲流行的是這一個,相傳以前旱魃爲害,赤地千里。龍王娘娘身懷六甲之時降旱魃,動了胎氣,臨走之時留下一汪池水,故而得名“龍池。”傳說增添了小鎮的神話色彩。

夏天的河恬靜,蘆葦開始吐穗,柳已成蔭,蟬不知疲倦地叫着,青蛙蹦跳着自己的樂章,河兩岸有農人忙着地裏的活,牧羊人守護着他的羊羣,偶有打魚撈蝦的人踩着筏子在水面上。到了秋天河兩岸是最美的,蘆花飛揚,蟋蟀蟈蟈鳴叫,金黃邀約,農機隆隆,豐收的田野醉了農人,漫過小河。冬天這裏是潔白的王國,冰雪的天空,兀自站立蘆葦,沐着冬日的戀歌。春天,所有的植被又被解凍的河水喚醒,穿上春裝,盎然着生機,布穀鳥催着農人播種,播種。這河、池塘和樹林子曾是我們童年的搖籃,而如今,孩子們的童年埋在了電子玩具裏,穿梭在了林林總總的培訓班裏了。我們的童年在鄉野,在泥土地裏,有深深的根系……我們的子孫是否還愛這泥土?愛這生命的原鄉?

沿河觀光,我卻似走進了《詩經》“雅”中描繪的鄉野風情,草木之美,民風、民情、包含着禮儀、道德、歷史,皆可在這裏尋到,煙波浩渺,野鴨、水鳥在茂密的野生蘆葦叢中嬉戲。濃濃的鄉野味,淳樸的情感篇,這是古老的時間留給我們最美的笑。行走於斯,似是詩經裏走出來的采薇女子,“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看到這裏的蒲葦、羣鳥、游魚……不自覺就聯想到“雎鳩黃鳥、蒹葭白露,習習穀風、霏霏雨雪,靜女其姝、伊人在水……”的意境,詩經用最乾淨的漢語短句,表達出了最典雅的鄉野,這堤河,也似那河間了。這裏的喜怒哀樂都是純粹乾淨的,這裏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人們的精神。

在現在文明的衝擊下,多少村莊在我們這一輩人的眼中漸漸消失,有多少人的故鄉在淪陷,尋不到童年的記憶,失去了生命之根。而我慶幸,我的村莊卻是日漸清晰和完善了,它依然有着鮮活的生命和精彩的四季。

我心裏一直有種竊喜和自豪,生我養我的小縣城裏有一個古老的文化小鎮,名字叫“龍池”,又被稱爲“龍鄉”,沐浴着自然之美,人與自然共養。龍是我們中華民族所敬奉的圖騰,是千百年來的一種信仰,它承載着世世代代人民的祈福、崇拜和敬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威力的象徵,代表興盛和發達、吉祥和幸運,人們也把中華文化稱爲“龍文化”,龍成了中國文化奮發向上的精神象徵,也成了中國對外形象的獨特象徵。小鎮的發展承襲着龍文化,此文寫作過程中喜聞小鎮被中央電視臺授予“中國最美鄉鎮”的稱號。

現代文明吞噬着古老和淳樸,小鎮也曾經歷煙熏火燎,被經濟大潮裹挾,機房林立,污水肆意,小鎮的目光憂鬱了,在欲壑中掙扎、覺醒、復活,重拾傳統文化,重資治理,恢復地域生態,涅槃中的小鎮,目光日漸清晰明亮了。禮樂教化,天人合一,纔是人間天堂。迴歸自然,與人,與己,與萬物和諧相處,已成爲小鎮政府造福民衆的目標。“觀光,不僅要觀自然風光,更要觀人文之光,人倫之光,觀民俗之光。”旅遊業的終極目標不是爲吸引錢,而是人,讓更多的禮樂教化體現在小鎮人民的身上,讓小鎮有更多的人文之光,讓紅色革命精神,感染傳遞給四面八方的人,喚起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對自然的愛惜!願小鎮的目光裏永遠閃耀着民族的精神之美!願更多遠離鄉村的年輕人歸來,振興鄉村,村莊纔會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古村才能變成新農村。

一次次走進這小鎮,一次次陶醉在泥土中長出的美,純粹的鄉野氣息,純粹的人性之美;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想到王維的田園詩;想到沈從文的湘西世界,那如水的翠翠……這古老的院落,淳樸的民風,燦爛的向陽花,馥郁的玉蘭花,堅守的老人,那隻獲得重生的燕……繽紛的落英,懷了童心的你我。一花一草一木一石一鳥,潛心一事一物,感受其中的樂趣,走在心靈迴歸的路上 ——田園、本真,萬物極致!我喜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

這裏曾有歷史的輝煌和滄桑,八路軍魯東遊擊第七支隊在這裏組建,昌邑第一屆人民政府在這裏成立,經歷過千瘡百孔,有不可磨滅的紅色歲月,有人們信仰寄託的孫子廟,有傳統的剪紙和書畫,有地方特色戲……,這裏流淌着童年的歲月……這裏是精神的故鄉,這裏是人生的歸處……

回眸之間,我看到了世上最美的風景,那夢幻花海里有一羣熱愛家園的人們,正爲小鎮的子孫後代種下片片綠蔭……

"清清河水,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地,往來耕作,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