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工作与生活的艺术34-最易启动的读书笔记法

有一部分人,甚至这群人基数甚多,信奉“读书无用论”。对于这类人,阅读问题基本无需操心,因为操也白操心。

还有一部分人,知道读书有用,可看别人通过读书逐渐改变,自己怎么就从没那么神奇的体验和感悟呢?这便是今天我们要聊的关键。

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没去使用,简称“没用=无用”。

融会贯通、临场发挥都基于“理解”读过的内容,那怕是其中一点。而很多人读书仅仅只局限“看过”,最多记个书名,甚至作者姓谁名谁都答不上来,要求应用?实在强人所难。

有此问题,原因还在于没有做读书笔记。

一,读书笔记可助突破人生天花板

现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学言道:“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就是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做了三十余本读书笔记,并以此为基础编写而成的。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很重视读书笔记,他说,“抄录或笔记是读书极笨极麻烦而又极必要的方法。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长远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一篇名著”。

可见做读书笔记,不仅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还逼着我们着眼细节,积累有用的素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同时刺激我们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更重要还可以为进一步创新打基础。

再者,通过写读书笔记还锻炼了写作能力。

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在综合领域,需要向高端进发时,无文之理就将遭遇无法突破的天花板困境,导致上升遇阻,格局受限。

起码一个靠经验上位的电气化工程师,想把自己的伟大发现向世界宣告时,拿不出一篇文字、立意和篇章结构上皆上佳的研究成果,面对如此机遇,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了。很可能有一天看到举国欢腾的报道时,一拍大腿:“MD!老子早都发现了,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你看,做读书笔记多重要。

对,现在网络上有许多书评、读书笔记,可毕竟是别人嚼过的,可借鉴不可照搬笔记,还是自己做得好。

当然,写读书笔记,会慢还磨人,不像单纯的读书,既轻松又畅快。但,胜利的果实,总归是坚持到最后的人的。

二,努力和技巧同样重要!

事实上,即便是被称颂“记忆超群”的艺术大家,也都非常热衷做读书笔记。

比如,众所周知的大才子钱锺书先生。据说,他在清华大学时就横扫清华图书馆,如今拿起任意一本书还会有他留下的真迹,即便是厚重的工具书都会“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批注、粗线、细线不计其数,读书同时则兼做笔记。如此,他的学术著作仅引征书籍就高达4000多种。博览群书、过目不忘都是有基础的。

还有自诩“中国白话文第一人”的狂士李敖,曾说他看一本书,从不是只有一本书,甚至有时到8本书的厚度,因为他做了大量笔记。如果遇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他会根据书的内容进行归纳,剪下内容,分类粘贴,然后再买一本新书进行收藏

苏联共产党的创立者列宁,其惊人的记忆力为人们所称颂,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看吧,博闻强识的人没有几个是天生的,后期的努力和技巧同样重要!

1,做笔记步骤

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或记录心得灵感,或摘抄经典品评,所整理的笔记。包括内容鉴赏,探讨主题,评论人物,评品语言等。

具体实施如下:

  • 首先明确目的,确定形式

教以致用,当我们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因此,明确读书笔记里写什么、怎么写是关键。

  • 其次,筛选折角:

先通读一遍。把不错的那一页折一个角,读完一遍后再把折角部分重读一遍,仍觉着值得保留,便把那一页的另一个角也折上;最后再重读折了上下两个角的页面,如果第三次阅读后仍然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记号,把最重要的内容筛选出来。无法舍弃的内容做了标记就可以把书暂时放在桌子上,抽时间做成读书笔记。

  • 最后,成文之时:

1,按照电子版格式填写
2,或使用事先准备好的笔记本和圆珠笔(最好用三色圆珠笔)。如与内容有关的基本信息用“蓝色”,重要信息用“红色”,个人感兴趣的话或自己的意见等用“绿色”。定好颜色,即使潦草书写,也能明显区分。比如小说也可如此,出场人物的关系图用“蓝色”,人物性格、面对的难题或事件用“红色”,相应的意见和评论用“绿色”写下来。

此方法就一想到读书要写笔记就头皮发麻的人来说,启动成本最小-后期做笔记时仅寥寥几页,会很轻松。

2,笔记形式

明确笔记主题后,需确定笔记形式。读书笔记常用的形式有以下8种,最简单的莫过于“摘抄法”了:

(1)提要式

简短总结书中某一段落,只需一两句话即可,不必写的很繁琐。

(2)提纲式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主要内容就是【书名】【作者】【重点内容】,书名和作者就不必解释了,关键是重点内容,由于这是一个目录式的笔记,所以重点内容只要是几个字概括一下即可,一般适合泛读的时候使用。

提纲写的都是文章中的内容,不要加入自己的想法。提纲和提要有些类似,但提纲是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而提要只是概括一个段落,因此提纲比提要内容多且完整,且能解释各个章节和段落之间的关系,所以提纲有时是以图表的方式呈现,例如思维导图(使用它取决于你想达成什么目的)。不过它们都要求尽量简短明了。

(3)摘录式

主要为积累词汇、句子。摘录优美词语,精彩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最好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如欲摘抄内容太多怎么办?

首先要严选文章,减少摘抄量,实在太长就选其中一个段落摘抄,找出代表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或者抽出关键词,削减不需要的部分,几个月之后重读,再看经过提炼的段落。虽然一瞬间不太明白,但几秒钟就会反应过来,这样的摘抄效果是最理想的。

筛选的过程也是一种重读,也是在找文章中所有语句围绕的中心,能找到最能代表这次阅读体验的语句是最理想的状态。

摘抄太长的文章太麻烦,又找不出合适的关键句,就可以把小标题抄下来,一般小标题是倾注了相当多心血提炼的语句,可以当做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句。

如果标记太多,那么就把笔记放一段时间之后再读,觉得不过如此时,需要摘抄的内容也就会随之减少,所以说放这一段时间后仍然经得起考验的文章才真正有价值。原本写一本读书笔记需要一个小时以上,过一段时间之后只需要15分钟就能轻松解决。

遇到写文章遭遇瓶颈时,可尝试先把喜欢的文章抄下来,同时想写的东西就会从脑中不断涌现,有位作家说过:“引用是魔杖不仅可以增加说服力,还更容易组织文章,让下笔更流畅”。

(4)仿写式

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段落进行仿写,达到学会运用。

(5)评注式

对阅读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还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6)心得式

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它有如下3种:

  • 札记

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形式灵活多样,可长可短。其最复杂的可看作是提纲和心得的综合,有时还要插入一些摘抄,还可对文章的写法进行评论,总之写札记不仅是笔记,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 心得

也叫读后感。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可以是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 综合读书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便是: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便是“开山铸铜”,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综合读书,也可称为主题阅读。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其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例如工作与结婚主题。读书笔记是《这样结婚的好处》:

a书要点加评论,b书要点加评论,c书要点加评论
- 论点:结婚与与坏处分别是什么?要点加评论;
- 论点:该选择怎样的结婚对象?要点加评论;
- 论点:没异性缘的人要做些什么让自己受欢迎?要点加评论。

记得从多个角度出发,用中立的立场去看待每一种意见,不要秉承先入为主的观念,客观分析

一旦立场明确,便根据书中的具体信息验证自己的观点。佐证自己的意见要尽可能详尽具体的描述,对于相反意见也要加以考虑(对相反意见表示理解,在明确论据说明为什么自己不听取相反意见)。

为了提高理论的可信度,必须标明信息来源,引用书的名书名出自哪一页,也要明确标注出来。

另外在写之前务必再画一张自己见解的思维导图,这样写作时要点就会更清晰简洁,所需要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此类导图绘制可将内容汇总为一张,概览整体。把目的写在纸正中,务必记住优先考虑目的,而不是作者的意图

每当找到一个与阅读目的相关联的内容,就画在自己的同主题导图上,这个阶段不要读得太细致,大致浏览一下,简单的摘读出和阅读目的相关的部分。

原本你以为很复杂的问题逐渐被理清,阅读目的也会变得越来越明确。这个过程可以把它当作自己和书作者的一场讨论。

此种方法更容易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会发现其中很多重要概念。

(7)存疑式

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8)简缩式

为记住故事梗概、读一篇较长文后,可抓住主要内容,把它缩写成短文。

3,注意事项
  • (1)当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项信息,写入笔记的日期,书名作者。

  • (2)摘抄的对象是当时自己认为很重要的段落,评论的对象是当时自己的问题、思想和表现力。

  • (3)有声读物的笔记方法可以跟读书笔记一样。比如演讲者的发言。加上自己的感想,相互交替写在笔记本上。

  • (4)数字化笔记本的命名可以用笔记本编号阅读日期笔记本笔记类型书名作者出版社六项。有时候我们也会在某个阶段对某个领域的书很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在这个命名上再加一个关键词,日后想写主题文章又找不到切入点或者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检索关键词来一举获得参考资料。如果是纸质本的笔记本,也可以把编号写在笔记本上,做成目录放在电脑里,便以检索。

三,重读笔记=头脑信息重组

创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组。不管有多少信息,没有重新组合碰撞就不会产生创意。一个创意好不好,关键在于如何安排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令笔记不至于放在电脑或书架中吃灰,而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方式,便是认真重读笔记——把有用信息组合,就能获得创意。

如果说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读书笔记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更有深度,是对头脑中的信息重组。好书不管读几次都会有新发现,而好的读书笔记也一样,每次重读都能激发新想法、新灵感。

在回顾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不仅可能获得更有利现实的点子,展开思考时,即便平时未曾留意的主题,也将累积不少文章的素材。

此外,如果没有重读一本书的计划,可以通过重读读书笔记加深对这本书的了解。而有些书,只要把重要的部分和自己的感想统一总结在笔记本里,就没有保存原书的必要了,这也是何时扔书的标准——用读书笔记减少藏书量,有些书确实爱不释手,需要重读便留着。

重读时可添加新想法、标注修改时间,把重要的内容再转抄到新的笔记本上,或者索性重新写一遍读书笔记。纸质笔记本建议使用活页本,便于分类和日后查阅。

小贴士:我们并不会把所有的书都写成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一些如小说类的休闲读物,可直接分条目写出自己对这本书的感想。

最后

知识不在书中,书中只有信息。

读书笔记这种东西,一开始做得都不是很好~但只要用点心,熟练了之后自会优化。

而许多方法,知道了,没完全做到也没关系,做了就总归会有进步。

先完成再完美,以点带面。总之呢,选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方式,才能长久地坚持

建议家里有孩子的,可以从小培养写日记,大些写读书笔记、影评。最初会当成任务,所以从小培养,年龄小、量少,一定阶段后会变成享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