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爲什麼德國始終沒有成爲世界級大國

作者:周浩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7886843/answer/712579215

首先,我們可以從語言的角度看看一個略微尷尬的事情

德國人自己對德國的稱呼是德意志蘭(Deutschland)。這種稱呼在荷蘭語(Duitsland)以及北歐諸語言中都相若(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以及冰島語)

法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對德國的稱呼是阿勒馬尼亞(法:Allemagne,西:Alemania,葡:Alemanha),即阿勒馬尼人的土地,這種稱呼方式也被波斯語,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等中東語言所沿用

英國人對德國的稱呼是日耳曼尼亞(Germany),意大利亦是日耳曼尼亞(Germania),但“德國人”一詞則是tedesco,更接近“德意志,條頓”,希臘亦是以日耳曼尼亞來稱呼德國

斯拉夫諸語言裏對德國的稱呼則離不開njemets這個詞根,意爲“那些我們聽不懂說什麼話的人”或者“外國人”,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諸語言皆如此,匈牙利語也沿用了這個詞根。而俄語和羅馬尼亞語(羅曼語,但深受斯拉夫語言影響)對德國的稱呼都是“日耳曼尼亞”,但對德國人的稱呼則還是njemets這個詞彙

芬蘭語,愛沙尼亞語對德國的稱呼都是源於“薩克森”一詞,芬蘭語是Saksa,愛沙尼亞語是Saksamaa

在立陶宛語和拉脫維亞語裏,德國被稱作Vacija和Vokietlja,同源但是來源不明

這也許就是德國尷尬地理位置的某種體現,因爲如果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在主流語言裏的國名,是不會有那麼多個不同源頭的,而德國的國名,在德語,法語,英語,俄語四種主要語言裏,就呈現出四種形式。“四戰之地”的特性,從“德國”國名本身就體現無遺了

=========================================================

言歸正傳,德國沒有成爲世界級大國,其實與其說是單一原因,還不如說是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結果,而且這些因素本身也互爲表裏,沒辦法單獨拆開說。我們來看看一戰爆發之前,歐陸各國的實力對比,這也是德國最接近成爲世界級大國的時候

人口
德國6698萬,法國3977萬,英國4565萬
本土面積
德國540857平方公里,法國519775平方公里,英國315100平方公里
煤產量
德國2.772億噸,法國4080萬噸,英國2.92億噸
原鋼產量
德國1760.9萬噸,法國468.7萬噸,英國778.7萬噸
生鐵產量
德國1676.1萬噸,法國520.7萬噸,英國1042.5萬噸
鐵路里程
德國63378公里,法國40770公里,英國32523公里

在一戰爆發之前,德國的經濟實力,人口體量可以說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國或者英國本土。但是在殖民地面積上,德國259.1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只是法國1167.7萬平方公里的1/4不到,更別說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領總面積高達3397.3萬平方公里。造成這一切的很重要原因,莫過於德國在1871年才完成最終統一(而且是不完全的統一),相反英法則是已經完成數個世紀大統一的中央集權體制了——當然啦,先發其實未必真的是優勢,具體參考另一個曾經擁有大片殖民地,但是在1913年已經全無存在感的歐洲國家。。。

 

而且回到1913年那個歷史節點上,德國的工業水準冠絕歐洲,自19世紀以來,優秀的數學家和科學家層出不窮,在各種人文學科上也涌現出一大批迄今爲止都讓世人津津樂道的偉大學者,德語世界的古典音樂家以及文學家星光熠熠,可以說即便在軟實力的領域,德國也在逐漸地走向巔峯。對於一個處於強勁上升勢頭的國家來說,最需要的是什麼?——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爲如今的國際局勢,亦頗有類似的地方。。。

 

1.能夠引領整個國家走在正確道路上的政治家,在那個格局下,德國作爲歐陸第一強國,去進行爭霸世界的軍事冒險,恰恰是不甚可取的

2.合適的外交策略,尤其是在英法俄奧四強之間能夠尋找到某種戰略平衡點的外交策略,也就是說要構造出一個,即便爆發歐陸大戰,都不至於讓德國從一開始就陷入戰略上被動的國際關係格局

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維也納比柏林要老練得多,聰明得多,而柏林一直以來,就缺乏優秀的外交手腕,甚至說得更絕一點,除了俾斯麥這個極個別的案例,柏林從來都缺乏優秀的戰略大師,對國家走向進行有足夠戰略眼光的頂層設計,這點上德國比英法相差太遠了,甚至比意大利都不如——柏林在俾斯麥去世之後,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實在太過尖銳,以至於在一戰開始前,其實已經形同於在整個歐洲出現了“德意志包圍網”,這也是德國外交失敗的一個典型案例。德國以戰爭爲爭霸手段,導致的結果就是作了兩次之後,自己的領土面積縮水了將近20萬平方公里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這就是德國無法成爲世界級大國的根本原因,一個缺乏政治智慧,外交智慧的國家,即便擁有很多讓人稱道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都很難成爲世界級大國。事實上早在18世紀中葉,普魯士就曾經在七年戰爭裏,被法國,奧地利,俄國圍毆過,只是因爲某些極其特殊的原因,才令普魯士躲過一劫——要知道,那時候的普魯士還不是後來樹大招風的德意志帝國,這種招打基因那麼早就有了。。。

最典型的對比就是法國,一個被中國人日常黑成碳的國家,一個據說只有女人和外國人才能帶領他們贏得戰爭的國家,反而在千年的立國史上,其歐洲範圍內的領土長期都處於不斷的擴張中,領土得而復失的情況有,但是除了納瓦拉之外,極少有得而復失且再也沒拿回來的土地。反而是一戰二戰中,都展現出非常優秀軍事素養,優秀指揮官輩出的德國,用了兩場戰爭,打丟了1913年時候超過1/3的領土

甚至對比下意大利,和德國同一年完成統一的國家,其軍隊戰鬥力比法國還招黑,都已經足夠編成日常笑話了。然而事實上,意大利的領土比起1871年是要更大一些的,多了下蒂羅爾和弗留利的一部分,雖然比起一戰結束之後,丟掉了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海岸的一部分領土,但損失相對來說並不大——要知道人家能夠完成統一,就是靠不斷抱大腿,在政治上,這國家其實是相當精明的

 

處四戰之地卻沒有政治智慧,外交智慧,這樣的國家憑什麼成爲世界級大國?

 

ps,我認爲直到21世紀,德國人在國際政治層面上,還在體現着他們一貫的作風,在作爲歐盟領袖的時候,力主歐盟的全方位東擴,先後將11個原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納入歐盟,實際上將這些國家,包括還沒有加入歐盟的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等東南歐國家,以及陷入經濟危機的希臘,甚至包括俄羅斯,烏克蘭,當作純粹的血庫,令這些地區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都流入了西歐(當然,以德國爲最主要目的地)。與此同時,德國資本全方位地裹挾這些中東歐國家,把這些國家納入德國的經濟勢力範圍

以謀求歐洲一體化爲偉大理想的歐盟,自此變成了德國公器私用,實現自身影響力的工具。但與此同時,在歐盟版本的轉移支付裏,包括德法在內的這些發達國家,對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進行的財政支持事實上非常有限,完全不同於我國,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大比例財政收入,支援中西部發展的模式——本質上來說,德國的做法無異於竭澤而漁,也難怪現在中東歐很多國家,開始跟中國越走越近了(參考17+1)

 

德國這樣的國家,我覺得吧,學學他們的科技,學學他們的人文社科成就,欣賞下他們的音樂詩歌還有那些建築藝術,差不多了。。。因爲他們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差不多是最好的反面典型,以最形象的方式告訴了世人,一個握有一手好牌的歐陸第一強國,是怎麼前赴後繼作死的

編輯於 2019-06-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