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天读书分享203——为什么你经常后悔?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反套路: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作者是大卫·迪萨沃。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类大脑在进化过程中的缺陷,容易犯下的错误,以及如何去克服这些缺陷。我将分享其中的我们大部分的偏见,来自于确定性、“渴望—获得—后悔”的循环和远离套路的12条建议这三部分的内容。

一、我们大部分的偏见,来自于确定性

心存质疑确实令人不快,但确定无疑则是荒谬不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

正因为我们的大脑非常发达,才会出现种种复杂的缺陷,而且很容易传染给别人。其中最危险的一种基因(也就是“谜米”)是渴望确定性。人类的天性和后天形成的认知偏差让我们相信自己永远是对的,而不管事实是否如此。例如:

1、选择性偏差

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处理信息时完全忽略其他要素,无论那些要素多么显眼。

2、框架偏差

是决策者对跟某个决定有关的行为、后果和意外情况的看法。决策者采用的思维框架部分取决于问题本身,部分取决于个人的行为规范、习惯和性格。

3、直觉性无视

在心理学领域,直觉是指一系列简单有效的法则,无论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当我们遇到问题但缺少信息时,直觉就会发挥作用。

4、证实性偏差

它的实质就是自我实现预言,不管你是捶它、踹它,害它缺胳膊断腿,还是当众羞辱它,它仍会屹立不倒。

5、心理图式

影响决策的,除了思维定式,还有思维图式。

心理图式就像一幅由相互关联的观点组成的思维地图。例如,关于“学校”的图式,就包含“老师”“课本”和“学科”之间的联系。

当新信息使既有的心理图式受到质疑时,大脑的反应跟受到威胁时一模一样。对威胁有反应的杏仁核活性增强,对奖励有反应的腹侧纹状体活性减弱,大脑会觉得不舒服。

大脑喜欢安安稳稳,不喜欢随时保持警惕。处理新信息会带来不确定感,这对大脑来说是种威胁。我们要么选择考虑不符合心理图式的新信息,让大脑暴露在威胁之下,要么选择反驳或忽视新信息,或者将它们划归“跟我无关”的范畴——这些信息不能完全忽视,但也不会影响或改变现有的心理图式。

无论我们主观上觉得某种信念重不重要,大脑想要的都是同样的东西——稳定性和一致性

二、“渴望—获得—后悔”的循环

我看得很清楚,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做这个,要么做那个。我的真实想法和忠告是:要么做,要么不做——反正不管怎样,你都会后悔。”——索伦·克尔凯郭尔,丹麦哲学家

1、揭开悔恨的面纱

问题在于,后悔是不可避免的,试图避免后悔这件事本身就很危险。无论是公开表示悔恨,还是心中暗自懊恼,都会给大脑带来不同程度的挫败感。

比如在网上高价拍买物品,真正拍到物品后,随之而来的却是困惑和沮丧。这就是“得到后的悔恨”。那是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仿佛在问:“接下来该做什么?

2、反事实思维

后悔是一种源于“反事实思维。当我们回顾过去的决定和想法时,会觉得“当时如果选了A而不是B,就不会发生C这么可怕的事了”,这就是反事实思维。

3、喜新厌旧

得到了东西,迷茫了怎么办?找个新目标呗。这个答案挺有道理的,因为大脑的奖励系统生来就会驱使我们不停寻找有益的奖励,不管是食物、水源、性爱、房子,还是能换取这些东西的替代品,比如金钱。

当然,问题在于,一旦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游戏就结束了。随后,心理学家所说的“习惯化”就会发挥作用,我们会在几天或几个星期里习惯刚刚得到的东西。

针对恋情“习惯化”的心理学研究显示,许多人结婚后对伴侣的兴趣会直线下降。他们会感到后悔,觉得婚姻是种煎熬。二婚的离婚率往往高于初婚,这绝非偶然。

试图找回最初的激情的人,只会落入同样的“习惯与后悔的怪圈”。

我们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当对某件东西求之不得的时候,反而会更想要。这在恋爱关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远离套路的12条建议

“行动胜于一切。”——F·S·菲茨杰拉德,美国作家

我们必须做到两件事——提升意识,付诸行动。想要付诸行动,关键的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原因在于,只有思考才能促成改变——我们必须停下脚步,弄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的帮助比普通的励志书有用。

1.别着急,先缓缓

只要我们放慢速度,认真思考该怎么做,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既有观念如何影响当下的想法

我们都是存在认知偏差的思考者。没有人是“白板一块”。也就是说,没有哪个人的认知不受既有观念影响。认知心理学研究一次又一次证明,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改变,要比一下子彻底改变有效得多。

向固有的思维模式发起挑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需要持之以恒。

3.提防“易得性偏差”

大脑喜欢根据最容易获得和理解的信息做判断。例如,人们通常会高估犯罪率。如果你只接触某一类观点,就会忽略其他观点。容易接触到的这个观点,比如政治观点,会使你产生认知偏差,认为只有它是正确的。这叫作易得性偏差

想要扭转这种认知偏差,不但需要付出努力,还需要虚怀若谷。

4.理解思维框架

要打破如此根深蒂固的思维框架是很难的——关键的一步是意识到框架的存在。

5.请别人帮你信守诺言

你向亲朋好友公开做出承诺,请他们督促你实现目标。如果他们的看法对你很重要,你就会充满动力。

6.短期回报与长远利益

大脑喜欢关注眼前的利益。既然如此,不妨想一想完成哪些短期目标有助于实现长远目标。设置什么样的短期目标才能实现这个愿望?

通过把整体目标分解成一小块一小块,我们可以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实现目标,免得被大目标吓趴下。

7.制定可量化的具体目标

既然大脑喜欢价值和奖励,制定的目标最好明确具体。

有个小窍门叫作“反馈分析”。记录自己的表现,比如身体或精神方面的变化,或是节省了多少钱,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回过头来看看记录,目标的价值就会清晰展现出来。

这个窍门用途很广,只要你能忠实记录前后变化,同时尽可能摒弃偏见就行。

8.狩猎过程比捕获猎物更诱人

大脑有个令人沮丧的坏习惯:渴望得到奖励,可一旦获得,就会感到失落。这会让我们陷入“渴望—获得—后悔”的怪圈。

关键在于,要意识到自己陷进去了。

我们都是为自己辩护的大师,无论自己或别人给出的理由多么理性客观,用不了几分钟就会被我们统统否决。在这种情况下,付诸行动才是最有必要的——马上停下,转身离开。如果形势急迫,不妨撒腿就跑。

9.全面思考未来,避免“自利偏差”

大脑不擅长想象未来场景,因此很难做出有长远影响的决定。

该怎么办呢?构想未来的时候,最好尽可能考虑好坏两方面。与此同时,警惕心理学家所说的“自利偏差”。它会导致我们相信,成功完全源于自己的努力,失败全是外界因素导致的。

10.有始有终

诀窍很简单:不管你眼前的任务是什么,现在就迈出第一步——随便从哪里开始都行。心理学家称之为“蔡加尼克效应”。

首次记录这个效应的是俄国心理学家蔡加尼克。他发现,当某人面对令人畏惧的任务,拖拖拉拉不愿去做的时候,随便从哪里迈出第一步,都能带来完成目标的动力。

不过,“蔡加尼克效应”生效的前提是:你对完成目标确实感兴趣。

11.不要自我告知,要扪心自问

心理学研究显示,询问自己能否实现某个目标,要比告诉自己一定能做到更有效。

12.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平均需要66天。但想养成一个有益健康的习惯,至少需要80天。习惯越复杂,要花的时间就越多。

对大多数人来说,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要比改变饮食习惯,多花1.5倍的时间。

所以你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当你学会以上的方法,对你预防大脑缺陷,做出正确的选择,会有不小的帮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