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真學習嗎?

一個朋友給我發來微信,語氣裏滿是焦慮。她說自己一年報了上萬的課程, 每週都會堅持讀幾本書, 但就是覺得收穫不大,反而越學越懷疑自己的智商,覺得自己天生不是讀書的料。 我聽她訴說她的故事,也不由得想到了曾經的自己,在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似乎不報幾門課,不讀幾本書,都覺得不正常。 但事實就是,學了那麼多課程,讀了那麼多書,回頭一看,好像並沒有太大的進步? 你以爲自己學了那麼多課程,讀了那麼多本書,頭腦裏卻沒有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換句話說,你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學到。所以,越學越焦慮,越學越習得性無助,越學越覺得腦子裏都是漿糊?然後,就學習低谷,自暴自棄了,悲劇了。

事實真是這樣嗎?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偉大的物理學家費曼去世之前留在黑板上的兩句話,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示:

1.  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What I can’t create I can’t understand.

2.  解決每一個被解決了的問題。Know how to solve every problem that has been solved.

對於這兩句話的理解,我一開始是有困難的。什麼叫 “凡我不能創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從核聚老師課程裏面的進步迴路,我有了更深一層次的思考: 你學會一個東西,然後你知道你是怎麼學會的,別再忘了,以此類推,就可以從學懂一個東西,到10個,到100個,到1000個,到10000個。但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開始,這個速度絕對是緩慢的,你不能急,絕對不能急,更不能趕時間,趕進度,貪多。一旦你貪多,你就全亂了。

你就沒法靜下心來去進入到知識的內裏,去更深層次地問自己: 這是個什麼東西? 它是怎麼得來的? 爲什麼會是這樣?你只有確保自己頭腦裏面的知識都是清晰地,隨時復現出來都是清晰的,你才能對學習這個事情更加有信心,更加篤定,也更容易上癮。 也纔會從不熟練到熟練。一開始一定是越少越好,到後面的多多益善,便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這就是複利法則。

這個複利法則和巴菲特提到的投資法則如出一轍。巴菲特的投資法則是這樣的: 法則一: 不要虧錢; 法則二: 不要忘記法則一。 放到學習上也是一樣。 法則一: 不要忘記知識; 法則二: 不要忘記法則一。

怎麼樣做到不要忘記知識? 這裏面有一個訣竅,比如核聚老師發明的進步本原理。 使用進步本記錄下來每天的學習, 隨時隨地考自己,不斷問自己究竟學到了什麼?記住了什麼?理解了什麼?哪些是熟練的? 哪些是孰能生巧之後融會貫通的? 有哪些感悟、啓發、新發現,有多少進步?有哪些進步?會讓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前所未有的清晰起來。 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內容還有挑戰,哪些內容完全沒理解,越來越瞭然於心。學習的質地也就相應的提升了。

永遠記住一句話:質永遠比量根本,保住質的前提下,多多益善。

解決了學習質地的問題之後,有些人會學習上癮,進而向多多益善過渡。然而,即便是實現了多多益善, 也不能避免地會陷入更高一級的“習得性無助”,就是我都學了這麼多東西了,但我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幹嘛? 到底該幹嘛? 我學這些東西是爲了什麼?

這個問題一定不是爲少數人所獨有,我記得前不久的綜藝節目《奇葩說》 裏,就有一名清華博士學霸,本科學的是法律,碩士學的是金融,博士學了新聞傳播,來奇葩說的困惑是:我到底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 該去做哪些嘗試,哪些事,能讓我所學的三個專業更好地發揮?卻被高曉鬆當場炮轟。一個人讀到博士,還在問別人,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幹嘛~~

這裏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於學習的狀態和目標是不清醒的,換句話說,是功利的。我們不明白此時此刻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正在解決什麼問題? 自己到底要什麼?

學習最重要的狀態是清醒,否則,即使是學得再多,學得再好,也只是手中的一根木筏,無法助你抵達彼岸。

怎麼樣保持清醒的狀態?

每天追問自己: 我活着是爲了什麼? 我的人生使命是什麼? 我的天賦是什麼?  如果這些問題依然不能幫助你深度思考,嘗試多去了解別人的人生,尤其是多去讀名人和成功人士的傳記, 努力找到正確的人生座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