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真学习吗?

一个朋友给我发来微信,语气里满是焦虑。她说自己一年报了上万的课程, 每周都会坚持读几本书, 但就是觉得收获不大,反而越学越怀疑自己的智商,觉得自己天生不是读书的料。 我听她诉说她的故事,也不由得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似乎不报几门课,不读几本书,都觉得不正常。 但事实就是,学了那么多课程,读了那么多书,回头一看,好像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你以为自己学了那么多课程,读了那么多本书,头脑里却没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换句话说,你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越学越焦虑,越学越习得性无助,越学越觉得脑子里都是浆糊?然后,就学习低谷,自暴自弃了,悲剧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去世之前留在黑板上的两句话,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1.  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What I can’t create I can’t understand.

2.  解决每一个被解决了的问题。Know how to solve every problem that has been solved.

对于这两句话的理解,我一开始是有困难的。什么叫 “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

从核聚老师课程里面的进步回路,我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 你学会一个东西,然后你知道你是怎么学会的,别再忘了,以此类推,就可以从学懂一个东西,到10个,到100个,到1000个,到10000个。但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开始,这个速度绝对是缓慢的,你不能急,绝对不能急,更不能赶时间,赶进度,贪多。一旦你贪多,你就全乱了。

你就没法静下心来去进入到知识的内里,去更深层次地问自己: 这是个什么东西? 它是怎么得来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你只有确保自己头脑里面的知识都是清晰地,随时复现出来都是清晰的,你才能对学习这个事情更加有信心,更加笃定,也更容易上瘾。 也才会从不熟练到熟练。一开始一定是越少越好,到后面的多多益善,便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这就是复利法则。

这个复利法则和巴菲特提到的投资法则如出一辙。巴菲特的投资法则是这样的: 法则一: 不要亏钱; 法则二: 不要忘记法则一。 放到学习上也是一样。 法则一: 不要忘记知识; 法则二: 不要忘记法则一。

怎么样做到不要忘记知识? 这里面有一个诀窍,比如核聚老师发明的进步本原理。 使用进步本记录下来每天的学习, 随时随地考自己,不断问自己究竟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哪些是熟练的? 哪些是孰能生巧之后融会贯通的? 有哪些感悟、启发、新发现,有多少进步?有哪些进步?会让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前所未有的清晰起来。 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有挑战,哪些内容完全没理解,越来越了然于心。学习的质地也就相应的提升了。

永远记住一句话:质永远比量根本,保住质的前提下,多多益善。

解决了学习质地的问题之后,有些人会学习上瘾,进而向多多益善过渡。然而,即便是实现了多多益善, 也不能避免地会陷入更高一级的“习得性无助”,就是我都学了这么多东西了,但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嘛? 到底该干嘛? 我学这些东西是为了什么?

这个问题一定不是为少数人所独有,我记得前不久的综艺节目《奇葩说》 里,就有一名清华博士学霸,本科学的是法律,硕士学的是金融,博士学了新闻传播,来奇葩说的困惑是:我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 该去做哪些尝试,哪些事,能让我所学的三个专业更好地发挥?却被高晓松当场炮轰。一个人读到博士,还在问别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干嘛~~

这里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于学习的状态和目标是不清醒的,换句话说,是功利的。我们不明白此时此刻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正在解决什么问题? 自己到底要什么?

学习最重要的状态是清醒,否则,即使是学得再多,学得再好,也只是手中的一根木筏,无法助你抵达彼岸。

怎么样保持清醒的状态?

每天追问自己: 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 我的天赋是什么?  如果这些问题依然不能帮助你深度思考,尝试多去了解别人的人生,尤其是多去读名人和成功人士的传记, 努力找到正确的人生座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