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一隻風箏,兩個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贖,是與自己和解。

01有多溫暖,就有多殘酷的一個故事

“我腦海中有兩個男孩,其中一個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從,搖擺不定;另外一個單純、忠誠、生性純良正直。他們的友誼前途暗淡。”

這是一個殘忍又溫暖的故事,其筆法之細膩、感情之真實得不像小說,反而像是作者的自傳,將那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娓娓道來。

在戰火籠罩、時局動盪的阿富汗,曾有這麼兩個年紀相仿的少年,一個是養尊處優的富家少爺阿米爾,另一個是他的僕人哈桑。

哈桑和阿米爾出生便失去各自的母親,兩人喝着同一個奶媽身上的乳汁。他們一起咿呀學語,一起蹣跚學步,一起在院子裏追逐大腦,漸漸長大。他們一同玩耍,彈珠、昆蟲、捉迷藏、印度電影……在山丘的石榴樹下,阿米爾爲哈桑唸詩歌和小說,猜謎語,用小刀在樹幹上刻下兩人的名字。

哈桑是阿米爾最忠實的夥伴,而阿米爾也是哈桑最好的朋友。

變故發生在12歲這年的冬天,一場風箏比賽打破了所有的美好。

爲了獲得父親的愛,阿米爾下定決心一定要贏得鬥風箏大賽。最終,他如願以償贏得勝利,卻付出了一生最慘痛的代價——

他躲在角落裏眼睜睜地看着哈桑被人凌辱,然後無聲地轉身逃離那條小巷。只爲了得到那隻最後的風箏。

無限的罪惡感使得阿米爾一錯到底,他誣陷哈桑偷竊,設計將哈桑趕出了家門。

1975年,阿富汗戰亂來襲、硝煙四起,18歲的阿米爾跟隨父親去往美國,懷着愧疚過着平淡的日子,生老病死,成家立業。直到多年以後,他接到一個來自拉辛汗的電話,得知了一些深埋已久的真相,於是再次踏上了故國的土地,尋找和拯救了戰火中的哈桑兒子。

友情與親情、回憶與愧疚、背叛與救贖、懦弱與勇敢、祖國與異鄉、戰爭與和平……交織着這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令人久久難以平靜。

02命運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

初讀之時,覺得哈桑的形象和魯迅先生筆下的少年閏土有很大一部分重影,他們都是善良、樸實、忠誠的僕人,也都同樣的機靈活潑,惹人喜愛。

長大後,中年閏土飽受苦難,變得麻木遲鈍、沉默寡言。階層等級、封建禮教、尊卑觀念……這些根植於舊中國農民閏土心中的東西,也可在遙遠的阿富汗僕人哈桑身上窺見一二。

但哈桑身上所具有的,絕不僅僅只是這些。

我實在不願意將哈桑對於阿米爾少爺的忠誠守護歸咎於所謂的奴性。雖然“忠僕”這一既定角色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此。

哈桑自出生時便與阿米爾相伴,喝着同樣的乳汁,他學會說的第一句話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而是“阿米爾”。他對阿米爾深刻的愛和情誼早已在這時便埋下根源。

我想,他從未覺得自己是“像狗一樣忠心的哈扎拉人”,他甘願守護阿米爾,奉獻一切,只是以愛之名。

所以他對着欺辱他的阿塞夫說:阿米爾少爺跟我是朋友。

所以多年之後他對着兒子索拉博講述自己的童年時說:阿米爾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

他的身世極爲可憐,名義上的父親阿里是老爺的僕人,實際上卻是老爺和母親偷情生下的孩子。當然,關於這個真相他一生都不知道。雖爲親兄弟,但哈桑和阿米爾的身份卻有着雲泥之別,命運軌道也完全不同。

他不曾享受過一天阿米爾那樣錦衣玉食的生活,也沒有繼承到父親的任何財產,卻繼承了父親身上幾乎所有美好高貴的品質。

哈桑正直勇敢。每當有鄰居欺負阿米爾時,總是他挺身而出,保護着阿米爾,從不像阿米爾那樣屢屢退縮,懦弱膽小。爲了守護阿米爾的風箏,他不懼一切。

哈桑聰明好學。他是全喀布爾追風箏最厲害的人;他的彈弓永遠系在褲子上,技術無人能敵;他有着出色的運動才能,跑得比阿米爾快很多;他最喜歡聽阿米爾爲他念詩歌講故事,猜謎語的本領比阿米爾更高強,後來一有機會就向老師學習讀書寫字,還給阿米爾寫了一封從未寄出的信。

哈桑情感真摯而洶涌。當阿米爾問他,你會騙我嗎?他憤怒的回答,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並說,如果你要求我吃泥巴,我會吃。他還說,爲你,千千萬萬遍。

他正是這樣做的——將阿米爾給他的傷害照單全收,從不反抗。

戰亂之中,他堅守着那座宅子,堅守着曾經所有的美好,以致於被塔利班殺害。

哈桑柔軟善良。他終此一生,從未傷害過任何人,甚至還教育兒子索拉博也不要傷害任何人。長大之後的索拉博對阿米爾說過這樣一段話:

“爸爸常說,甚至連傷害壞人也是不對的。因爲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還因爲壞人有時也會變好。”

這樣一顆柔軟的心啊,本不該受到傷害不是嗎?所有來自命運的苦痛、來自生活的磨難,他都默然接受,然後報之以歌。

與中年閏土不同的是,哈桑一生都未改初心,無論遭遇戰火還是貧窮,無論被背叛還是拋棄,他依舊是最初那個美好的哈桑。

這樣的哈桑,令人心疼,更使人敬佩。

03他的前半生都在爲得到父親的愛而苦苦奮鬥

如果說哈桑繼承了父親身上最高貴、美好品質的那一半,那麼阿米爾則代表着父親身上的另一半——懦弱和背叛的那一半。

在阿米爾的視角里,父親是世界上最完美無缺的父親,他高大孔武,英俊瀟灑,事業輝煌。然而,在面對自己時,父親卻總是無比的嚴厲。

他多麼渴望父親能夠時常將他抱在懷裏,多麼渴望父親能對着他笑一笑,多麼渴望父親能叫他一聲“親愛的阿米爾”,多麼渴望父親能興致盎然地讀一讀他寫的小說……這些都不過是他整個童年的幻想和奢望。

因爲父親總是在苛責他運動不夠好,嫌棄他暈車,失望他被別的小夥伴欺負時懦弱退縮。

那句“一個不能爲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長大之後只能是個懦夫”更是深深刺痛了他。

相反的是,父親卻多麼喜愛和欣賞哈桑啊。父親總是用慈愛的目光望着哈桑,每年生日爲哈桑用心挑選禮物,給他買最愛的風箏,還費盡心力請最好的整形醫生治好了哈桑的兔脣……

阿米爾怎麼能不嫉妒呢?哈桑只是一個僕人的孩子啊,是下等的哈扎拉人而已啊!

由於父親的緣故,阿米爾對哈桑的感情遠遠不如哈桑對他那麼純粹。阿米爾愛哈桑也嫉妒他,不由自主地與他爭奪着父親的寵愛。所以他目睹哈桑被阿塞夫凌辱而選擇逃離的原因,並非只是因爲膽小懦弱,更多的是爲了贏得父親的愛,他寧願犧牲掉哈桑。

他以爲將那隻最後的風箏帶回去獻給父親,父親就能喜愛他、讚賞他。

不敢正視自己邪惡的他以爲將哈桑趕走,罪行就能隨着哈桑的離去而消失。

許多年之後,阿米爾才從拉辛汗的口中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彼時哈桑已死,他的遺孤索拉博流離在戰火之中,受盡苦難。

被愧疚折磨了半生的阿米爾終於踏上了救贖之路,歷經千辛萬苦將索拉博拯救出來,帶到美國一起生活。

他把所有對哈桑的虧欠,都還給了那個叫索拉博的少年。

曾經,哈桑爲他追風箏,說:爲你,千千萬萬遍。

如今,他爲索拉博追風箏,說:爲你,千千萬萬遍。

生命不息,輪迴不止,二十多年之後,一切都變了,卻又像從未變過。

04我體無完膚,但心病已愈。

他是阿米爾的父親,也是哈桑的父親,是喀布爾幾乎最富有的人,在所有人的眼中,他都是最最光輝偉岸的形象。

他曾說:

“這世上的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你明白嗎?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爲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女子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

然而,他也曾犯過一次盜竊罪——多年以前,他和哈桑的母親有了私情,生下了哈桑——他拋棄了與阿里的友情,偷走了哈桑的真實身份的父愛,奪走了所有人知道真相的權利。

三代人的糾糾纏纏,以及種種謊言、背叛和祕密,從這一刻便開始輪迴。

他恨自己的懦弱——爲了聲譽不能公開哈桑的身份;他恨自己的背叛——爲了一時激情背叛了阿里。所以,他恨阿米爾的懦弱和背叛,喜愛哈桑的善良和勇敢。

如果能夠將自己一分爲二,我想他會很願意將阿米爾那一半丟掉。

可正是因爲他的偏心,才使得阿米爾走上了那條罪惡之路。

何爲因,何爲果?因因果果實難追溯。

不過,相比於阿米爾,他則是更早地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

爲了彌補自己的罪行,他一生做了無數善行——修建恤孤院,給窮人分發食物,隨身帶着錢施捨乞丐,爲了保護素昧平生的婦女撞上俄國佬的槍口……

也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心中的罪惡感依然未消。可人世已經足夠艱難苦楚,有誰回首一生敢說自己從未有過任何錯處呢?何必太過苛責,放過自己吧。

正如拉辛汗所說,阿米爾父親的深切自責帶來了善行,真正的善行。而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05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跟小說中的阿米爾一樣,都在阿富汗長大,後移民美國。所以在這本書中,自然少不了對阿富汗的描寫,可以說幾乎貫穿了阿富汗的變遷史。

阿富汗,這個苦難深重的國家,充斥着政治變革、黨派鬥爭、種族歧視、恐怖襲擊、戰爭侵略、落後貧窮……

當然,在富家公子阿米爾的童年記憶中,阿富汗香氣四溢、車水馬龍——房子豪華明亮,後院花木成蔭,吃穿用度都是進口好物,在貴族學校受着最好的教育。

即便戰亂來襲,他也能跟隨父親偷渡到美國,繼續過着和平安寧的生活。

然而這只是少數貴族的人生而已,真正的阿富汗滿目蒼夷,擁有最多的,是廢墟和乞丐。大多數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幾乎看不到任何成年男子——戰爭把“父親”變成阿富汗的稀缺物品。

所以在阿米爾重返阿富汗時,這一切都那麼觸目驚心,而司機法裏德指着一個衣裳襤褸的老乞丐說道:

“那纔是真正的阿富汗人,老爺,那纔是我認識的阿富汗人。你?在這裏,你一直無非是個過客而已,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罷了。”

不可否認,作者對於故國的愛和對受難人民的悲憫都無比熱忱深厚,所以在小說中重筆批判“俄國佬”入侵阿富汗,極力渲染“塔利班”的種種罪行。但作爲新美國人,卻閉口不提美國對阿富汗人民所造成的巨大傷害。

而阿米爾來自貴族的優越感和階層觀念,也從來都根深蒂固。所以他“始終沒有把哈桑當作朋友,就像父親對阿里一樣”。即便最後那感人至深的救贖,也是因爲得知哈桑是他的親弟弟——否則他必定不會爲“僕人哈桑”以身犯險。

既得利益者向來如此,只是不知這是這部作品美中不足的地方,還是最爲現實之處,總歸是讀來有些令人失望的。

阿米爾完成靈魂救贖,回到美利堅繼續生活,小說有了一個完美的結局。然而在另一個遙遠的國度,那片破碎的國土和那些沒有童年的孩子,卻在苦難中繼續掙扎,他們的美好結局,由誰來書寫呢?惟願世界和平。

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